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同业业务发展探析

2015-01-21 23:13邓启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6期
关键词:金融脱媒

邓启峰

摘 要: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同业业务逐渐兴起,在给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带来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认为没有金融脱媒的大背景,就不可能有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爆炸性发展,因此应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理解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的必然性及其风险点,更好地规范发展同业业务。

关键词:金融脱媒;同业业务;规范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110-02

近年来,金融机构同业业务逐渐兴起,在给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带来利益和方便的同时,也由于不透明、逃避监管、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加大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认为,探讨和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应在当前中国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进行。没有金融脱媒的大背景,就不可能有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爆炸性发展,只有掌握金融脱媒的大背景和趋势,才能不“因噎废食”、正确理解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的必然性及其风险点,更好地规范发展金融机构同业业务。

一、金融脱媒加速推进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的直接通过市场进行,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目前,中国金融体系虽然仍然以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为主,但金融脱媒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主要特征有:

(一)直接融资与银行体系表外融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披露,2013年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分别达1.80万亿元和5 787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5.2倍和3.7倍。2013年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分别达7 751亿元、2.55万亿元和1.84万亿元,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总体来看,直接融资与银行体系表外融资对贷款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2002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1.9%,而2013年这一指标已经下降到51.4%。此外,以P2P、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发展也很快,据测算这些机构2013年对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也超过万亿元。

(二)理财产品已成为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重要手段

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银行吸收资金困难加剧,“拉存款”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为此,基于存款利率还未放开的条件,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产品就成为必然。理财产品不仅为商业银行发展“大资管”等提供了资金支持,而且通过提供较高的收益率,有利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巩固存款,成为季末揽储的有效手段。据市场数据显示,2013年,211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4.3万余款,募集资金规模约达28.8万亿元人民币,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51.6%和33.8%。

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及其潜在风险

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发展同业业务的动机主要有:一是盈利空间较大。目前,中国利率体制属于双轨制,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而存款利率还由政府定价,只能在基准利率之上上浮10%,利差空间较大。同时由于中国金融机构存款资源的分布不均,国有大型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资金富余,而一些中小银行资金比较短缺,但其机制灵活,信贷项目较为丰富。金融机构通过变相地买卖信贷项目,可以获得信贷空间与利差。二是规避监管。目前,中国银行体系受到严格的监管,信贷增长受到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和合意贷款规模等制约。为此,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信托受益权三方买入返售等业务,将对企业的融资转换成权益或资产项目,而后借助同业业务项下的“买入返售”科目,绕开信贷规模调控。

正因为上述动机,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快速发展。2009年初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纳入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下核算的同业资产从6.21万亿元增加到21.47万亿元,增长246%,是同期总资产和贷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纳入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项下核算的同业负债从5.32万亿元增加到17.87万亿元,增长236%,是同期总负债和存款增幅的1.74倍和1.87倍。①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只看到了利益,忽视了风险。其风险点主要有:

(一)信用风险未真正转移

在信托受益权三方买入返售等业务中,一般通过项目方担保或“抽屉暗保”方式来获得同业的信用等级。也就是说,项目方并没有真正把风险转移,风险仍然由项目方承担。总体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同业市场的低成本资金经过包装的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更多地投向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信用风险不容忽视,且因为规避了监管,监管当局在考察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时未考虑这部分高风险资产,导致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代表风险承受能力的指标虚增。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部分商业银行为追求高收益,拆短投长,将同业存放资金、拆入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票据类资产及买入返售资产,甚至是期限在十年以上的信贷资产,期限错配现象十分严重。在银行间整体流动性宽松,银行间拆借利率较低时,此举能带来较高的收益。然而,在市场流动性紧张时,则易引发流动性风险。2013年6月末,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飙升,隔夜拆借利率一度升至30%以上,正是由于个别金融机构疏忽大意,未考虑同业业务所需资金导致。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信息透明度较差

完善的公司治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防线,但由于银行同业业务的会计核算极不规范,银行股东和董事会得不到真实有效的业务信息,很可能导致错判形势,引发更大的风险。如有的银行将实际的贷款项目包装成同业代付,有的银行将有“抽屉安排”的三方协议也纳入“买入返售”项目下核算,甚至有的银行为满足存贷比的考核将同业存款纳入一般企事业单位存款核算。

三、规范发展同业业务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同业业务的标准化和透明度

以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业务为例,这个业务实际上就是信贷资产转让和证券化业务。为此,应“开正门、堵邪路”,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和信用衍生品业务,在一个透明、规范的市场中对信贷项目和信用风险进行交易。同时,应不断完善同业业务的会计核算方式,监管部门应将会计核算是否规范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防止个别机构运用不规范的会计核算方式,隐瞒同业业务发展情况,损害股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将同业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以同业存款为例,表面看起来这类业务比较传统,风险较小,但也应看到这类业务和同业拆借没有本质区别,同业拆借必须由总行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下进行,而同业存款只要是支行就可以做,监管差异很大。而在实际业务发展中,有的商业银行总行竟不了解分支机构的同业业务风险敞口,为此各金融机构应对同业业务建立统一的授权授信体系,并对部分表面上是同业实际上是信贷项目的同业投资业务,按照实际资金投向进行资本计量和拨备计提。

参考文献:

[1] 郑联盛,张明.中国银行同业业务:现状、类型、风险与应对[J].金融市场研究,2014,(6).

[2] 孙含越.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潜在风险及走向[J].银行家,2014,(2).

[3] 冷霜.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J].特区经济,2007,(2).

[4] 范丽君.2013年银行理财市场回顾及2014年展望[EB/OL].http://tool.ccb.com/Info/68561561.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探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浅谈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分析
我国金融脱媒现状及应对策略探析
浅谈中国银行业业务与经营战略的转型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