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伟人的诗意空间

2015-01-21 01:13夏忠李根萍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汀江红四军闽西

夏忠 李根萍

翻山越岭,我们来到闽西古田——这个让无数人景仰和寻根的地方。这里层峦叠嶂,树木葱郁,空气清新。静卧在社下山下的廖氏宗祠,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疏朗悦目。

古田会议纪念馆馆长曾汉辉告诉我们,伟人毛泽东当年在秀丽的闽西山水之间,在人生的起落之时,一方面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先后创作了3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一方面又以政治家的独特敏锐和远见卓识,不懈探求建党建军的光明之路。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伟人浓郁的诗情和他探索的建党建军的道路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和精神互通呢?

我们沿着伟人光辉的足迹,徜徉在他绚烂瑰丽的诗行之中,渐渐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首《清平乐·蒋桂战争》,作于1929年秋,是毛泽东在闽西创作的第一首光辉诗篇。全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国内斗争形势,通过军阀开战与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之间的内在联系,生动地表现了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贫苦农民当家做主的伟大历史变革。

闽西地处武夷山南麓,玳瑁山横亘其间,山脉纵横,地势险峻,交通不便。这里有条江因出现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而闻名于世,它叫汀江。

历史将记住这个地方——水口。这是长汀县濯西镇汀江边的一个渡口,这里也是江西与闽西的交界之处。

当我们沿着红四军当年入闽的足迹,从龙岩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水口时,此际汀江水位较低,波光粼粼,水流平缓,有的地方还裸露着沙滩。岁月早已将当年的痕迹冲刷殆尽,渡口边一个曾姓老人向我们讲述了父辈们经历的壮观场景。1929年5月19日清晨,水口码头红星闪耀。一杆红四军的战旗插立船头,迎着江风猎猎飘扬。随着军号响起,32条粗壮的胳膊划动16根丈二长的竹篙,8条乘满红军的木船劈波斩浪直指对岸……从早晨到傍晚,三四千名红军官兵和几十匹战马全部顺利渡过了汀江。

红四军胜利渡过汀江后,披坚执锐,所向披靡,在长岭寨全歼敌旅,击毙旅长郭凤鸣。随后,又迅速占领了长汀城,建立了闽西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

长汀是闽西富庶之地,客家首府,古称汀州,是闽赣边陲要冲。据长汀党史办的同志向我们介绍,红四军在此休整了半个多月,精力和体力迅速得到恢复,正式更换了纵队、支队的旗帜;发动群众打土豪筹粮款,第一次筹集到5万银元,特意为驻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送去两万银元活动经费,还赶制了4000套列宁式军装,全体官兵第一次穿上崭新的统一军服,军容焕发,斗志昂扬。红四军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医院,还创办了红军被服厂、红军斗笠厂、苏区合作供销社。

毛泽东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魄和胆识,在闽西这片大地上施展着他的抱负和才华。五、六两个月内,他运筹帷幄、调兵遣将,3次攻占闽西重镇龙岩城,连克永定、上杭、连城的部分乡镇,扩大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为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20日,中共闽西“一大”召开后,根据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土地运动,600多个乡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军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80万贫苦农民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红四军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已由走下井冈山时的3个纵队、3600人,发展成为4个纵队、6000多人。

这天晚上,月亮当空,晚风习习,毛泽东悠然地点上了一支烟,披着军装,漫步汀江岸边,边走边思考着、感叹着,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啊!国民党军阀年年战乱,已将中国搅得四分五裂,而我党建立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已经收取“金瓯”一片;共产党人一定要推翻几千年来的封建压迫和剥削,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宏大理想。闽西工农武装割据出现的大好形势,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是前所未有的……毛泽东顿时诗兴大发,才思奔涌,情不自禁地登上山峰,一首《清平乐·蒋桂战争》脱口而出。

漫步枕江水依山势而筑之城、当年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的长汀,今日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品琳琅满目,一派富庶殷实的景象。当地老百姓提起当年红军,说到伟人毛泽东,依然感情深厚,盛赞当年党和红军一心为民,一心为百姓分田分地谋福祉,盛赞今日党的好政策,让他们过上了幸福安逸的生活。

这首《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10月,是毛泽东在闽西创作的第二首著名诗篇。我们一边吟诵伟人的诗词,一边沿着奔腾不息的汀江,一路探寻伟人的足迹。

85年前,也是在夏季,红四军三克龙岩之后,前委决定在这里休整,并召开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

迎着山城夏日的朝阳,我们来到位于龙岩市和平路的第一中学。这所学校早先叫公民小学,当年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校门口人流如织,教室内书声琅琅。我们走进校园,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设施,让我们几乎找不到历史的印迹。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召开过一次重要会议,也发生过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当时红四军党内因出现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发生意见分歧。毛泽东想通过这次大会总结下井冈山以来的经验教训,反对不要根据地建设的流寇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但是在这次会上,他正确的对策和主张并未得到肯定和重视,更严重的是他还落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之后,毛泽东离开主要领导岗位,前往闽西蛟洋养病并指导地方工作。红四军的历史从此拐了个大弯,也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1929年10月,毛泽东离开了蛟洋文昌阁,前往上杭县的苏家坡村养病。村子中央有座名叫“树槐堂”的老院子,当年闽西特委机关就在此办公,毛泽东住在后厅左侧的小阁楼上,代表红四军前委指导工作。

如今,“树槐堂”被列为红色景点。当我们推开“树槐堂”这扇厚重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所学校。学校的墙上悬挂着党旗和马列画像,一排陈旧的桌凳整齐排列着。这是毛泽东当年用自己的交通费创办的一所“平民小学”。

四周静悄悄的,我们在一张课桌前坐了下来,黑板前仿佛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着灰布军服的军人,他目光炯炯有神,表情庄重和蔼,正耐心地给14个男女学生上课。负责照看“树槐堂”的雷松华老人告诉我们,当年毛泽东很喜欢孩子,教他们读书识字,还常常买纸、铅笔和笔记本发给孩子们。孩子们也非常热爱他,平常一见他就跑着围上去,有的牵着他的衣服,有的抱着他的腿,开心极了。

出了“树槐堂”,右边的山上有个洞,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之为“主席洞”。那时白天来特委机关办事的人多,孩子上课又吵,喜欢思考和写作的毛泽东就搬到山上的洞里办公。在雷老的引路下,我们在半山腰上见到了这个洞,洞口靠近黄潭溪边。伫立在洞口前,山上泉水叮咚作响,山下溪水滔滔不绝。雷老风趣地说:“莫大声说话喽,也许主席还在里面睡觉呢!”

我们屏住了呼吸,放慢了脚步,因为大家都熟知伟人有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习惯。“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或许伟人刚刚睡着,正梦见家乡的亲人,梦见自己在家乡驱赶军阀张敬尧的情景,梦见自己创办的《湘江评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或许伟人刚刚醒来,正想起南湖红船上的誓词、秋收起义的大旗和黄洋界的炮声,忆起追求真理浴血奋战的艰难岁月;“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或许伟人还未睡下,正背着手、踱着步,思考着党和军队的大事……

毛泽东在苏家坡村生活了70多天后,又辗转到100多里外的永定县金丰牛牯朴村的大青山下,住在赤卫队员为他搭起的一座竹寮里。在那居无定所、危险四伏的日子里,毛泽东不幸患上疟疾,且病情一天天加重。治疗此病最管用的药是奎宁,处在层层封锁下的根据地很难弄到此药。两个交通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上海搞到了奎宁,其中一个交通员在护送药品返回的路上还壮烈地牺牲了。

毛泽东服用了用生命换来的奎宁后,病情得到暂时控制。这时朱德在上杭太忠庙主持召开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并一再致信毛泽东,请他一定要出席会议。毛泽东因病未愈,无法步行,赤卫队员只好用担架抬着他上路。

山路弯弯,水路长长。毛泽东躺在担架上跋山涉水好几天才赶到上杭城,谁知会议已经结束了。红四军的“八大”,继续就建党建军等原则问题进行讨论,因争执分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当天,毛泽东一行住进了上杭城南汀江边上的临江楼。

踏着夏日热浪,我们走进了这栋红色的小楼。临江楼原是一家名为“广福楼”纸栈的旧址,厚实的木门内,藏着个小庭院。楼的底层和二层走廊前,上下各有石砌藻饰的三个拱形廊檐,远远望去,宛如6个巨大的永不凋落的花环嵌在屋前。毛泽东住在二楼东厢房,房间不大,但出门有个宽大的阳台,阳台外便是一碧如洗的汀江,对岸是满眼碧绿的青山。想必毕生爱作诗的伟人,这山这水这楼一定会激发他无穷的灵感。

楼前江边上有棵大榕树,树龄有360年了。榕树下有张近百年的石桌,四周围着4张圆石凳,桌凳在岁月的冲刷下严重风化。正在树下休息的村民告诉我们,毛泽东当年请朱德在这石桌上下过棋,朱德一边下棋,一边恳请毛泽东早点回到部队,共同领导部队。在红四军将士犹豫彷徨的那段日子里,不仅朱德想请他回去复职,广大红军指战员们也都急切地盼望毛泽东早日归队。

九九重阳佳节这天中午,毛泽东应临江楼主人的盛情邀请,喝了点重阳酒,脸色微红。饭后,乘着酒兴,他和贺子珍来到二楼阳台凭栏纵目,放眼四方,思绪万千。汀江两岸盛开的野菊花一片金黄,远远就能闻到阵阵清香,在阳光的映照下,黄灿灿如同遍地耀眼的碎金。大病初愈的毛泽东触景生情,虽然革命处于低潮,政治抱负未能实施,但他革命理想的火焰在心中从未熄灭。此时,他把笼罩在心头的乌云抛到了万里江天以外,按捺不住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和向往,兴冲冲地回到二楼卧室,迅捷展开一张毛边纸,一气呵成,挥毫写下《采桑子·重阳》。

这首《如梦令·元旦》,作于1930年1月,是毛泽东在闽西创作的第三首经典诗篇。这首大气磅礴、气势非凡的诗词,是在古田会议后创作的。

我们行进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渐渐步入了85年前的历史长廊……

1929年秋天过后,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宽阔视野,预言闽西革命的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历史将不会忘记这一天:1929年11月26日,中央“九月来信”送达后,毛泽东在陈毅陪同下到达长汀,回红四军复职。

我们在龙岩连城县新泉乡,见到一处砖木结构的小平房,房子石门楼上额刻“望云草室”。据介绍,这里原为书院,毛泽东在此发起开展了著名的“新泉整训”。整训期间,他召开了各类座谈会,要求全军上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和军队,大刀阔斧地整肃部队思想纪律,着重从思想深处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对其产生的根源及危害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红四军官兵在辨清是非后,坚决地站在毛泽东正确主张一边,为召开“古田会议”做了思想舆论准备。与此同时,毛泽东在昏暗的油灯下,开始废寝忘食地起草红四军第九次会议的决议。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召开,史称“古田会议”。

走进这座百年宗祠,里面的原貌保存很好。正厅三合土地板上的一团团黑色印痕引起我们的注意。据说会议召开之时正值深冬季节,下了一场大雪,而宗祠又是带天井的露天四合院,温度很低,会务保障组只好在会场燃起20来堆柴火取暖。

我们久久地打量着这些黑色的烤火痕迹,85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就在眼前:外面大雪纷飞,会场热气腾腾。台下整齐摆放6列学生桌凳,台上两张方桌上摆着泥瓷茶碗和一把大壶,100多名红四军党代表、士兵代表和地方干部代表、妇女代表聚集在这座宗祠里,在熊熊燃烧的柴火旁,选举产生了毛泽东任书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建军纲领。

1930年1月5日,在离廖氏宗祠仅一公里之遥的“协成店”二楼厢房,毛泽东夜不能寐,思接千古神游万仞,挥毫写就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道路。

古田会议胜利闭幕之时,正是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新的一年昭示着希望,红四军也重新焕发了新的战斗活力。在毛泽东英明正确领导下,红四军又开始了“风卷红旗如画”的辉煌征程。

新年的第7天,为打破敌人的“三省会剿”,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从古田出发,经龙岩的上车、梅林进入连城,计划经清流、归化(今明溪)、宁化等县境,翻越武夷山,到江西去与先行离开的朱德带领的红四军主力会合,发展赣南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

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地处武夷山中段,山势连绵,沟壑纵横,林木茂密。时值数九寒冬,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尽管步履艰难,行军困难,但战士们依然情绪高涨,因为古田会议使得红四军党内空前团结,全军上下充满了战斗情绪。

行军路上,毛泽东无比兴奋,他苦苦求索的革命真理终于付诸实践,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的路线已经确立,改造军队的制度也已实施,他内心对革命充满了无比的自信,对红军战胜敌人充满无穷的信心,骑在马背上的他豪情满怀,边走边吟就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

猜你喜欢
汀江红四军闽西
汀江在我梦里日夜流淌(创作谈)
历史上的三支“红四军”
松毛岭无名烈士墓
上杭印象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浅谈汀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浅谈汀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