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小猪量身定制“营养配方”,让老百姓吃上更加健康美味的猪肉;他情注畜禽产业,带领科研团队打开了中国饲料工业和养猪业的领域之门;他多次出国访问学习,用满腔科研热情,让外国专家刮目相看。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印遇龙。
小时候的农村生活,让印遇龙对乡野充满情感,栅栏里的小猪争抢食物、憨态可掬的模样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长大后,如何给这些曾经给他带来无数快乐的小家伙开好“营养配方”,成为了他的研究目标。
印遇龙常说,“做科研的有种爱好,就是追求真理。我追求的,是怎样让饲料转化为蛋白,最好是猪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变成猪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品种,饲料配方都不一样,这需要收集大量的检测数据。研究之初,科研经费十分有限,什么事都得自己动手,撸起袖子,推着平板车,印遇龙带着他的科研小组穿梭在田埂间,来回搬运饲料2.5万多公斤,收集猪粪1万多公斤,分析样品4万多次。每次晚上回到家时,都是一头茅草,一身臭气。
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实验楼里,看不到平时养猪的栅栏,取而代之的是一排金属代谢笼。用印遇龙的话说,这个笼子就是他养猪的秘密武器,“跟人一个道理,猪吃少了就长不好,吃多了也会消化不良。”有了代谢笼,就可以把猪的粪和尿收集起来,测定喂养的饲料被吸收了多少,进行饲料配方的时候就会更加准确。
湖南是一个养猪大省,每年要出栏6000多万头猪,在全国排第二位,出口排第一位。印遇龙为小猪量身定制的“营养配方”在唐人神等企业推广,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站在为全省生猪养殖业把脉的高度,他向省政协提出《生猪生态养殖》建议,在此基础上,湖南启动了“千区万户健康养殖工程”,着力建设1000个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和1万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2009年起生猪养殖成为全省十个“千亿产业工程”之一。(李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