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及对策研究

2015-01-21 15:34:48徐蒙蒙王茂春
2014年34期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

徐蒙蒙 王茂春

摘 要:以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为基础,探讨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限制条件,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工业园区为代表,将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分为偏利共生型、非对称互惠共生型、对称互惠共生型三种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共生模式;共生对策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不仅能优化制造业的物流运作模式,还能为两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有关两产业的共生問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学者基于logistic模型研究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关系[1],同时通过分析其联动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制约因素[2],提出了相关对策、模式选择条件与实施阶段[3][4]。有的在分析国外两产业联动发展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5]。最后,有的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及发展路径[6]。

不少学者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关系、共生模式、共生路径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有人针对贵州省来研究。本文对贵州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1.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1.1贵州制造业发展状况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贵州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并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逐步增强。从2007年到2012年,贵州经济发展迅速,其GDP增加值为3968.09亿元;同时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增加值由978.86亿元增加到2217.06亿元。在贵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烟草制品业、装备制造业等制造业的贡献值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制造业发展迅速,不仅为贵州的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还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贵州省物流货运量及其增长情况

为了满足制造业的需求,贵州省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货物运输量从2008年的26787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52655万吨。从表2看,铁路货运量呈下降趋势,公路货运量上升趋势明显,水路货运量有较小幅度的增长。总体上,贵州物流货运量增长较快,物流业发展迅速。

表2 贵州省历年货运量及分流比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铁路货运量增长率公路货运量增长率水运货运量增长率总计增长率

20086683-83%25272342%737108%32692220%

2009695641%2703170%816107%3480365%

20107991149%30834141%910115%39735142%

20117219-97%36684190%98785%44890130%

20126665-77%44894224%1098113%52655173%

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

近年来贵州制造业和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对两产业的共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整体上制造业与物流业呈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局部中存在一些问题。制造业仍以传统的物流自营模式为主,物流释放度偏低,而物流业不能提供一体化服务,服务能力低,因此制造业与物流业不能实现完美对接。

2.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条件及制约因素

在两产业共生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促进或阻碍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

2.1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条件

资源优化整合。贵州省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已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急需进行资源重组。同时,贵州传统的制造业运作模式,不能提高效率,缺乏竞争力,也急需进行资源优化。在都面临资源重组的情况下,制造业与物流业都必须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进行资源优化整合,进而加强竞争。

政策支持。2007年,国家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2009年,国务院把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同时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的财税政策。近年来,贵州省也加大支持力度,一些列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及物流协会的建立,促进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

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快速平稳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进而给物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

2.2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制约因素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供需不协调。一方面,贵州传统制造业所占比例较大,这类制造业的物流释放度较低,对物流外包的认知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贵州物流业发展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物流服务能力较低。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单一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等。总之,两产业的供需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贵州基本形成了综合交通网络,但公用型仓储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贵州地处西部,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信息化程度也较低,拥有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的需要。

3.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

由于贵州的制造业基本集中在工业园区,因此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基本代表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是根据两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决定的,通过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共生条件和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将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分为偏利共生模式、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3.1偏利共生模式

贵州省级工业园区二类培育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主要呈现偏利共生模式,以安顺西秀工业园区为代表。西秀工业园区以绿色食品加工业、民族制药工业等制造业为主,为了适应制造业快速的发展需要,在周边建立了汇通物流园、黄桶幺铺现代物流园等,以更好的适应制造业对物流的需求。目前是物流园区发展的起始阶段,物流企业会暂时选择获利较少或不获利的方法,进而获得制造业的支持,扩大业务。由于省级工业园区二类培育区属于新兴的工业园区,是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物流业也是根据制造业的需求逐步建立起来。所以,在初期此类工业园区的两产业的共生对制造业是有利的,而物流业是盈利较少甚至是不盈利的,呈现偏利共生的发展状态。

偏利共生模式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的模式。近年来,由于省级工业园区二类培育区及相应的物流园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才呈现偏利共生模式。但当园区逐步发展到中高级阶段的时候,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会逐渐提高并且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这时物流企业的目的不仅是要获得制造企业的支持,更是为了赚取利润,此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是双方共同盈利、共同发展,所以在这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逐渐由偏利共生向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转变。

3.2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贵州省级工业园区一类培育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主要呈现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以贵州修文工業园区为代表。修文工业园区以钢铁制造加工企业、机械加工产业、建材产业为主,在周围建立了扎佐物流园、贵州商贸物流港等,以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目前园区的发展属于中级阶段,此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集中表现在物流企业的自身力量还比较薄弱,只能为制造企业的某个程序或环节提供相应的服务,不能提供全方位服务,此时物流业主要是依附于工业园区的建设,并且各个物流企业之间相互竞争。

省级工业园区一类培育区是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制造业周围的物流企业数量较多,并且相互之间相互竞争,此时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由于省级工业园区一类培育区及相应的物流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呈现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在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中,制造业与物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园区逐渐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共生模式逐渐由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转变。

3.3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贵州省级一类工业园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主要呈现为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以贵阳市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小孟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基本形成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园区周围有二戈寨物流园区与之协同发展。此时,物流园区与工业园区的发展属于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这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表现为两业之间达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因合作而对对方产生的好处以及因竞争而对对方产生的阻碍相差不大,总体呈现为双方之间相互信任、共担分险、共享收益。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是共生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阶段制造企业的品牌逐渐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也逐步增强,从而对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要求更高,促使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更专业化,不仅要求物流企业提供采购、运输、储存等多样化功能,还要求提供金融、咨询等增值服务,使两业在相互促进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状态的共生状态。

总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是不同的。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模式逐渐由偏利共生型到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型到对称性互惠共生型转变,并且资源逐渐从分离到叠加转变,共生也由不稳定的供需型关系到稳定的互补型关系转变。

4.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对策

通过对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对其共生条件及制约因素进行探究,发现两产业虽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不足。因此,在对贵州两业共生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进而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4.1偏利共生型的对策分析

加快综合体系建设。处于偏利共生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大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不仅要进行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如车站、货场、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建设,还要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此外还可建立融资平台、交易平台、人才教育平台及交流平台,从而形成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的综合体系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优化提升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并完善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发展的市场机制,进而提升优化两业共生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创造并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确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物流资源交易市场,提供一体化服务,以便制造业与物流业实现更好地对接。

4.2非对称互惠共生型的对策分析

加强政策支持,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合作进行积极地引导与支持。首先,政府应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并为两业的合作进行努力。在这一点,贵州政府不断地努力:2009年,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首次正式碰面,其中30家物流企业、15家制药企业、9家装备制造企业及10家食品企业参加。其次,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大多处于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虽然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成就,但仍需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最后,在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政府积极协调两者的关系,进而更好地促进两业的共生发展。

一方面,要鼓励制造业的业务流程的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逐步完善提高物流业的服务功能,促进集约化发展及产业升级。制造业要不断进行流程再造及流程创新,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加快产品周转、提高核心竞争力。物流业要对自身进行改造,提供配送、加工、包装等全方位服务,提高整体竞争力。

4.3对称性互惠共生型的对策分析

以工业园区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为依托,为制造业提供完整的物流服务系统。目前,贵州的工业园区数量较多,但整体实力较强的园区较少,处于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的制造业与物流业所在园区的实力较强,处于贵州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在集群范围内成立专门的配送中心或物流企业,能更好的满足制造业的需求。产业集群不仅能加强合作,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能进一步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进而更好的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

改善物流业的运作模式,建立企业联盟,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贵州的物流业起步晚、发展慢、物流的自营比例大,服务能力低,因此,需要全方位提高服务能力。一方面,整合优化物流企业,形成战略联盟,进而提高竞争力。贵州的物流企业多呈中小规模,能力不足,发展中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形成战略联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及趋势。另一方面,要采取灵活的运作模式,由单一化向综合化方向转化。贵州物流业要满足制造业的需要,必须提供全方位服务,不仅在各环节提供服务,更要在运输方式上提供全面服务,进而扩大物流规模,促进制造业与物流的共同发展。

5.结语

在经济一体化、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对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的条件及制约因素,根据贵州工业园区发展的阶段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项目[JD2013046];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经20140310]。

参考文献:

[1] 陈畴镛、金聪.制造业集群与物流服务业的共生互利分析[J].经济论坛,2007年第3期:45-47.

[2] 李舜萱、陈海燕、常连玉.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J].研究与探讨,2009年第7期:9-11.

[3] 冯清利、郑红玲.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年第24期:124-125.

[4] 郭淑娟、董千里.基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研究[J].研究与探讨,2010年第13期:13-16.

[5] 黄有方、严伟.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趋势及建议[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1-6.

[6] 吴群.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讨,2011年第1期:72-75.

猜你喜欢
物流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物 流 业
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8-02-12 04:22:17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中国制笔(2016年1期)2016-12-01 06:47:30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44期)2016-05-17 05:14:53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9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9:06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