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俗体育的教育传承

2015-01-21 17:18:23谢燕春
2014年37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闽南

谢燕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化、全球化,乡镇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西方体育占据体育界的主导地位,而民俗体育的发展是背道而驰,一步一步走向衰亡,为了避免宝贵民俗体育文化的遗失、灭绝。而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可以起到传承及发展的功能。针对民俗体育的教育传承这个问题,本文阐述了其必要性,分析了民俗体育在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闽南;民俗体育;教育传承

1.前言

闽南民俗体育是指在厦漳泉一带流传并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它是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当今社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一种活态文化象征的社会资源。然而,现代社会的迅速变迁与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使得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生存与发展空间逐步被蚕食。当前,由于设备、专业能力缺乏、管理等影响因素,闽南民俗体育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有许多项目已被人们遗忘,如何解决好保护传承闽南民俗体育的难题,是当今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传承民俗体育文化是当前迫切的任务。国内学术者已研究出多种途径,如通过竞技体育的传承、娱乐大众化的传承、生活方式的传承、节假日习俗的传承及文化艺术的传承等途径,但笔者主要从教育传承的角度,谈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

2.民俗体育的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闽南民俗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今天,民俗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使很多传统项目濒临断代的危险,因此对其进行传承及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传承是民俗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

教育的界定既是对教育事实的抽象,也是反映人民在教育上的追求。哲学家谢弗勒把教育分为规定性,描述性及纲领性三种定义。规定性定义在《说文解字》)中将定义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而从纲领性定义,将“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和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从狭义上说,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才是教育[1]。本课题针对狭义教育进行研究,通过各種途径进行教育,然后把宝贵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下去。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传承”这个词并不陌生,即有传播、继承的意思。但国内学者对其概念本质的研究还甚少,曾经祁庆富教授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一文指出,传承是最先用于民俗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民间知识,特别是口承民俗文化的传授和继承。传承是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然而,文化传承现象绝不仅仅局限在民俗学范畴,而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特征,传承的本质就是文化的延续。

教育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它将已有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通过这种传授活动使多数人掌握已有的文化科学成果。民俗体育蕴涵着大量的文化知识及技术技能,它可以借助教育将民俗体育文化延续和发展下去。如我们从2009年9月对灌口中心小学进行“闽南童玩体验教育”的实验研究,经过一年的实验结果分析得出:此实验不仅提高了孩子的道德修养,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孩子的身体素质等,还让孩子们对民俗体育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又在学校的努力下,闽南童玩项目于2010年9月21日被确立为厦门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除此之外,“闽南童玩体验教育”项目成为学校一项长期的教育科研计划,并极力推广。因此,教育传承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3.闽南民俗体育在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障碍

从表面上看,民俗体育已有了很好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存在了许多问题。

3.1认识不够

自建国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但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只倾向于竞技赛事项目,而忽略了优良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民俗体育来源于民间,从生活劳动中演变形成,由于生活在身边所以容易被民众轻视,甚至忽略。还有人们只意识到学校是成为传播体育文化的最好途径,“先入为主”的想法已成为世人的习惯。因为,学校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是传播各种文化技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多数民众认为只有通过学校传播才可保护民俗体育的传承。再者,对于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而言,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还未达到自觉保护民俗体育文化的阶段,因此大部分人还是把精力放到劳作上,这样的情况也着实影响了民俗体育的发展。第四,人们对民俗体育的认识不够,缺乏自觉性的传承意识,导致民俗体育的传承出现了间断的现象。所以提高人们保护民俗体育的认识也是重要的。

3.2师资专业能力缺乏

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无论是教材的选择,体育设施资源的创新,还是课外校外资源的利用,课程资源实施的走向都由体育教师决定。民俗体育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学校要开设有关课程需要聘请民间艺人作为教学教师,但是,部分艺人生活水平较低,甚至一些自然灾害等原因都有可能威胁其生存问题。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民俗体育师资状况走向递减的趋势。另外,现代的年轻人都是追求非主流、西方文化等,对于宋江镇、游龙、天川狮会等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这些早已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这样的现状早已深深的影响了民俗体育的发展。所以,为了民俗体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当务之急要先解决好师资力量。如这次我们能把莲塘小学作为课题的研究地点,主要是因为我们请来了五祖拳的后世传人邱晟栋和邱晟樑两兄弟作专业教练,这才使宋江阵项目得到顺利开展。

3.3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

目前民俗体育项目在校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有开设民俗体育课程的学校一般以选修课、大课间、实践课等方式进行,基本以传授学生技能为主。而民俗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要深入了解了历史渊源,才能学好每一个项目。只有学好每一个项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止民俗体育的流失及衰亡。学习技术它只是模仿教师的动作,然后巩固、完善,最后成型,这是属于短暂记忆,过段时间就会模糊,甚至遗忘,这样起不了传承的作用。但若加入文化课程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每个项目的历史渊源,从内容理解完再学习技能,这样效果会事半功倍。只有达到长时间的记忆或永久性记忆后,才更有利于传承及保护民俗体育。如查询资料显示,闽南民俗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情况不乐观,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人才、设备及完善的课程体系。因为一个专业的体育教育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对项目的历史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这样才能开展好运动项目,才能使所开展的项目得到很好的传承及保护。闽南有些地市缺乏这样的人才,所以导致民俗体育行业跟不上部分城市的发展。

4.闽南民俗体育传承教育的发展对策

为了民俗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及传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提高认识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改变了很多人的想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人们,他们喜欢追逐潮流,引领潮流,对于周边的事物、文化均缺乏兴趣,甚至忽略。而民俗是民众的风俗习惯,它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发展、变异和消失[2]。所以,民眾的日常生活是民俗文化赖于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因此,只有强化当地群众的民族自觉意识,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民俗体育的认识,才能使民俗体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只有提高群众的认识,他们才自觉地传承民俗体育,保护珍贵的民族文化。

4.2加强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首要功能就是传播知识,包括校本课程知识和社会知识。因此,要使民俗体育得到很好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师资问题。首先,在高校开设民俗体育课程,高校不仅具备科学、规范及系统的教学结构,而且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及生活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一支合格的民俗体育教师队伍。其次,保护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人,因为部分民俗体验与项目是掌握在少数的民间艺人手上,而民间艺术是讲究一代传承一代的说法,并只传授于本门弟子,所以保护民俗体育的传承人也是重要的任务。第三,培养在校的年轻教师,现在的民俗文化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慢慢的融入学校中,但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是因为,一方面老教师即将面临退休,另一方面体育科目与其他的不同,他含有技能课,选择年轻的老师安全方面比较有保障。还有需要提高经费,因为经费不足会影响教学乃及课程内容的正常开展。总之,为了民俗体育的发展,为了保护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就必须要加强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

4.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群众看来,体育运动就是身体练习运动,跟理论知识没有联系,但其实要学好体育项目,就必须要先掌握理论知识,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学好运动项目。民俗体育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它记载着人类的宝贵精华,通过学习民俗体育文化,不仅能更深刻的了解历,还能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所以要保护及传承民俗体育,就要完善课程内容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每一个融入校本课程的民俗体育项目。如我们在灌口中心小学试验的“闽南童玩体验教育”的项目,这个实验最终能成功并实施到现在就是因为我们做足了准备,把童玩与体育课程、课余体育及文化课程相结合,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让孩子容易接受,还提高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多学科化,将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科目。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研究、探讨民俗体育文化,这样有助于民俗体育的发展、保护及传承。多学科化学习,不仅完善了民俗体育的课程建设,还加强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学习,让人们深入了解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加注重及保护珍贵的精髓。

5.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优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形式。民俗体育的教育传承,不仅有利于保护民俗体育文化,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共同努力,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挖掘、整理出更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从而更好的保护了闽南民俗体育项目,让民俗体育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作者单位:福建厦门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树斌、王建明、陈仕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研究[J].新课程研究学报.2011.10

[2] 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1-35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8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20
闽南,闽南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24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海峡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7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闽南年夜饭:一顿“围炉”饭的旧意和新貌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31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桂西南地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思考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20:10:16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28:24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