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治理生态的变化与发展

2015-01-21 04:00:24郑钧蔚
2014年34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变化发展

郑钧蔚

摘 要:从自然人到原始氏族、部落,再由宗族到国家,这反映出社会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演变。人类社会纵向是漫长的历史演进维度,横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特质,空间上则表现为突破地理环境的一次次重大的迁徙。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靠婚姻、血缘得以维系,而村落是靠地缘、文化习俗。在当下中国社会的基层就是指行政村(社区),这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靠的是村(居)民自治制度化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乡村治理;变化;发展

自然法崇尚人生而天赋的各项权利,因此,社会从无序向有序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对个人权利的不断整合、规导,社会是靠契约缔结在一起的最大共同体。从自然人到原始氏族、部落,再由宗族到国家,这反映出社会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演变。人类社会纵向是漫长的历史演进维度,横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特质,空间上则表现为突破地理环境的一次次重大的迁徙。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靠婚姻、血缘得以维系,而村落是靠地缘、文化习俗。中国人都有浓重的乡土情结,望乡、思乡,惦念那里的熟人社会,是对乡土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的眷恋。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基层就是指行政村(社區),这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靠的是村(居)民自治制度化的管理方式。自2008年以来,成都市在统筹城乡过程中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有力推动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成效显著。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下,促进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成都实践既是对村级治理理念的创新,也是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村民自治实现的有效形式的路径创新。

1、做好新时期的基层治理研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意义重大。中国有8亿多农民,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化已经让传统的乡土社会悄然改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他们对个人利益诉求表达较以往更加强烈。学术界都流行着“村(居)民自治在中国,而对中国的村(居)民自治的研究却在国外”的说法。这说明我国研究基层治理的学者少,研究起步晚,学术水平还不够。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在治理乡村社会的伟大发明创造,在人民公社解体,包产到户后,原来负责组织农民统一生产和统一分配的生产大队、生产队两级组织失去了依托,逐渐瘫痪。一时间,基层管理的某些职能无人负责,山林土地纠纷大增,社会治安状况比较混乱。也就是在“经济小岗村”定型之后,农村还需要一个“政治小岗村”,一个指向村庄秩序重建的治理模式,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果作村组建的村委会诞生了,这就是村(居)民自治制度的雏形。80年代初,村(居)民自治制度列入宪法,是具有中国智慧的基层治理机制,这一创举赢得美国等全世界的赞誉。就如当初在经济体制变革后,重塑农村的政治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一样。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得益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农村社会的畸形发展,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敏锐地提出了“三农问题”并确立解决这一社会历史疑难杂症的方针政策,这关乎农村社会和谐,关乎亿万民生福祉,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村(居)民自治制度是一项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制度,成都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赋予它以生机与活力。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它在特定(时间、空间)社会环境中有其自身的承载力和生命期限。近年来,成都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发展“产城一体”,“产镇一体”,同质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以破解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困境,把实现社会公平,政治民主和充分尊重民众主体地位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最高价值追求。整个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经济的发展必定要求政治制度的变革,在新时期、新阶段,成都老百姓有了新的利益诉求,他们的权利需要整合和正确的疏导,而传统的村民自治制度已难以充分解决这些矛盾。市委组织部探索创建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正是对传统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补充建立了村民议事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常设议事决策机构,重新调整和规范了村委会的职能,进一步的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体制,优化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强化了党组织对村民议事会的领导并不断为农村基层建设事业提供人才保证。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拓展了传统村民自治制度的功能,使这一制度在基层治理当中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7年多的实践,全市形成了科学发展、共治共享、和谐繁荣的良好局面正是得益于此。

探索未来中国基层治理机制发展新路,成都经验的启示。成都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依托村民议事会对村级事务的自主自决,实际上就是对过去基层党组织在村务上全权包办的替代,从而使得基层党组织职能转变到对村民议事会的领导上来,避免了因村级事务决策失误、执行不力、监督不到位而形成党组织负面情绪的积累,实现了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夯实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一经验对我们党的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分布在国企、高校等行业系统,是不是在这些行业都建立起行业议事会,取代行业系统内基层党组织的过多的行政职能,经济职能,也是改变党与民争利,以党代政,防止腐败,保证党的高尚性、纯洁性的有效制度设计。

1、切实做好对转变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的方向和途径的研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是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党的职能的根本要求,但是学术界对研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具体方向和途径甚少,特别是对基层党组织在转变职能、执政方式的方向和途径方面提供的理论支持不够,导致这一理论构想只停留在口号式的宣讲,而找不到出路。

2、研究基层治理,注重制度建构的生命力和承载力。成都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完成了与传统村民自治制度良性承接,是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中的延续和完善。一是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理论的指导下,村民议事会丰富了村级治理主体,实现了村自治组织与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议事会这一制度平台的搭建,进一步畅达了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也是对党群众路线的丰富与拓展。三是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增加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承载内容,这一制度构建了化解农村矛盾的有效机制,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现有秩序,变得更加和谐。同时优化了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另外,各地因地制宜设立了资产管理委员会、农业经合组织等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使传统村民自治制度的经济职能得到了补充。再次,基层民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民主意识培育到最终实现政治民主有了基层基础。

3、需强化对人才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的制度机制研究。目前政府明确了“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基层培养”的人才工作导向,如何加强政策倾斜,畅通基层干部出口,从政治、经济、精神等各方面提升基层岗位的吸引力,让优秀人才到基层干事创业这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层治理,除了有制度保证外,还要有人才作保障。成都在引进大学生村官,研究村官出路方面都有制度上的创新并且在提高村组干部待遇和出台激励政策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研究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案例。(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永甫.乡村治理:回顾与前瞻——农村改革三十年来乡村治理的学术史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 陈柏峰,董磊明.乡村治理的软肋:灰色势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04)

[3] 贺雪峰.差序格局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江海学刊.2007(04)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变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从9到3的变化
学生天地(2020年14期)2020-08-25 09:20:58
这五年的变化
特别文摘(2018年3期)2018-08-08 11:19:42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人民周刊(2016年20期)2016-11-30 21:23:17
基于乡村治理思维的精准扶贫思考
乡村治理与民间信仰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1:59:39
鸟的变化系列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