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陈程
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干预
黄陈程
目的 探讨高龄脑卒中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对我科2013-01—2014-01收治的27名高龄脑卒中患者采用交谈法、观察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心理问题。结果 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分析,在27位高龄脑卒中患者中,由高到低依次为合理化型心理,退行型心理,否认型心理,压抑型心理,投射型心理。结论 对于高龄脑卒中患者,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
高龄;脑卒中;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脑卒中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多见于老年人。据报道,脑卒中高居人口死亡原因的第2位,是老年人致残和认识障碍的主要原因[1]。由于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增加患者思想负担,使其心理发生变化,延缓患者康复进程,同时也加重家庭成员的压力。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我科对27例高龄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对其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2013-01—2014-01我科共收治脑卒中患者27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全部患者均经过MRI/CT检查证实。其中男20例,女7例,平均年龄71.5岁,均可进行语言沟通。
1.2 方法
1.2.1 交谈法 入院时与患者或家属交谈或护理查房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和生活需求,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等。
1.2.2 观察法 在不通知患者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表情、举止、言谈以及对脑卒中疾病的了解和对治疗护理的反应。
1.2.3 问卷 入院后,使用统一的语言,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以下问卷:①焦虑自评量表(SAS)。②抑郁自评量表(SDS)。③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3-4]。
根据调查结果,2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运用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分析,否认型心理5例占18.5%,压抑型心理3例占11.1%,退行型心理8例占29.6%,投射型心理2例占7.4%,合理化型心理9例占33.3%。其中,合理化型心理所占比重最高,从高到低,依次为退行型心理,否认型心理,压抑型心理,投射型心理。
以往对各类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只停留在对患者一般的,非典型的常见消极心态的描述上。如“焦虑、忧郁,恐惧,担忧”等,而心理护理必须对症下药,抓住患者心态的本质特征,区别各类患者产生恐惧的主导原因,才能选出为患者消除恐惧的良策[5]。心理防御机制更多的是无意识状态的一种本能的和自动性的心理反应[6],从根本上解释患者的心理特点。
3.1 合理化型心理 患者认为疾病产生的临床症状和后遗症状是正常的。早期的合理化心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但是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过多应用将阻碍患者对治疗的主动性,为脑卒中的长期康复计划的实施、脑卒中后期心理平衡埋下危险的种子。
3.2 退行型心理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认为由于自己有病在身或者瘫痪,自理能力下降,必须专人照顾。行为犹如幼童,习惯于依赖家人,即使简单的事,例如吃饭、喝水也必须家人协助完成。脑卒中患者常因此而处于抑郁、焦虑、自责、自卑之中。
3.3 否认型心理 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初期最常见的防御方式,患者否认脑卒中导致瘫痪的现实,强烈要求独自行走或出院回家等,对脑卒中治疗护理不合作、固执、违拗。
3.4 压抑型心理 压抑是将自己的情绪、欲望隐藏在潜意识当中。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适度压抑对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作用,它使患者配合治疗,保持心态的稳定。但如果持续发展就将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不良作用,患者长期沉浸在低落的情绪中,行为上缺乏主动性,导致康复效果延迟。
3.5 投射型心理 患者将自己内心的焦虑、恐惧,投射到家人或医务人员中,表现出对家人、医务人员的不满,认为周围人对自己不够关心,言语行为激烈,造成关系紧张。心理易被投射性的敏感、多疑所影响,出现易激惹等行为。
4.1 心理护理 通过交谈法、观察法及问卷调查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家属的信任。使患者愿意说出自身意愿。②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过度轻视和忽略也不能反应过度。③对患者家属也要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告知家属不能出于对患者的同情和关心,满足患者的所有要求,加重患者的心理问题,延缓患者康复进程。及早发现家属的负性情绪,及时开导,从护士和家属两方面着手进行患者的康复工作。④正确地处理应激:对于伴有否认、压抑、退行等负性心理状态的患者,引导患者正视脑卒中可能给患者带来的负性的、应激性的内心体验与心理冲突,指导患者适当宣泄,并帮助患者采取或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直到患者充分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使患者及早对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身体状况产生认知。⑤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家人、朋友、同学的精神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7]。
4.2 常规护理 首先是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和优良的服务态度,说话、动作轻柔,保持病区环境安静、光线明亮,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多次解释,不要表现出厌烦等情绪;其次,了解患者的作息时间,尽量使治疗护理时间与患者休息时间不冲突,以免干扰睡眠;最后,在脑卒中急性期和康复早期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维持患者卫生,保持床单元清洁。
4.3 康复训练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恢复患者日常自理活动为主。训练应循序渐进,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幅度由小到大。鼓励患者自己穿衣进食,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翻身、变换卧位等。运动量不宜过大,主要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是每天安排3~5次,1~2 h/次不定时做好训练活动。有研究显示,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结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康复治疗顺利进行[8]。
国外研究表明[9],脑卒中患者尤其是新发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而影响其接受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影响其康复疗效和日后生活质量。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及预后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中由于患者在接受心理干预后,能够采取合适的方法正确地处理应激,愿意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减轻了脑卒中后情感障碍和社交困难。综上所述,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脑卒中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1]魏岗之.应重视脑卒中的综合预防[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5):257-258.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380.
[3]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初步修订结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54-56.
[4]刘国华,孟宪璋.防御方式问卷(DSQ)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8-49.
[5]李翠华.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沟通技巧[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40-141.
[6]张瑞星,常国胜,史诺.抑郁发作患者心理防御与应对方式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11):992-994.
[7]吴娟,刘惠群,岑洪舟,等.癌症伴抑郁患者心理防御特点研究及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36-38.
[8]蔡理荣,陈超,毛肖丽,等.积极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2):64-67.
[9]WulsinL,AlwellK,Moomaw CJ,etal.Comparisonof two depression measures for predicting stroke outcomes[J].J Psychosom Res,2012,72(3):175-179.
2014-08-21)
1005-619X(2015)02-0215-02
10.13517/j.cnki.ccm.2015.02.053
210029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