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农业机械化论坛
农业改革发展成就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巨大。“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条件很复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重视“三农”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的是“十一五”政策措施的发展强化,有的是出台了新的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广大农民群众为农业丰收辛勤劳作,“十二五”我们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五大成就。
第一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连续登上两个千亿斤新台阶。粮食问题在中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有十几亿人口,十几亿张嘴,悠悠万事吃饭第一,民以食为天。有专家做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他说,如果把13.6亿多张嘴合在一起有多大呢?超过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每天吃多少食物?要40万吨以上。在中国粮食是战略物资,当然,任何国家、任何政府的首要任务都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小汽车可以几天不开,饭一天不吃不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没有粮食安全就没有一切。
“十二五”以来,我们始终把千方百计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和全社会的投入,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亿万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积极性,使我们的粮食生产在“十一五”较高起点上再上新台阶。2011年粮食达到5 712亿千克,首次突破5 500亿千克大关;2013年达到6 019.5亿千克,突破6 000亿千克大关;2014年达到6 071亿千克。2015年丰收已成定局,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以及粮食局、气象局的监测和测算,还是稳定在6 000亿千克以上。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产量是1 000多亿千克。1952年是1 500亿千克,1966年达到了2 000亿千克,用了14年。1978年粮食产量3 000亿千克,农村改革、家庭承包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积极性,1984年达到4 000亿千克,6年间登上两个千亿斤台阶,粮食增产比较快;1993年突破4 500亿千克,这个千亿斤台阶用了9年,此后14年间曾三次达到5 000亿千克又下来,直到2007年才站稳5 000亿千克台阶。“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5 500 亿千克,连续3年超过6 000亿千克,连跨两个千亿斤台阶,高点爬坡,来之不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过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已连续十一年增产。这么长时期的连续增产,不仅历史罕见,也是世界罕见。据了解,世界排名前六位的主要产粮国中只有美国、印度曾经出现过五连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只有20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九连增,60年代出现过七连增。一般说,我们粮食生产的规律是4~5年一个周期,大体表现为“两丰一平一欠”的周期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就经历过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庭承包以后连年丰收,出现卖粮难问题,农民积极性受挫,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再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8年,我们判断粮食生产“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随后几年又开始出现波动,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2004年才得以扭转。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数量第一、粮食产量第一的大国,粮食连续十一年增产,打破了过去的“怪圈”,创造了世人称叹的中国奇迹,不仅增强了我们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千克,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有效满足了消费需求,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讲,农业丰收,粮食保障是“定海神针”。我说明两点。第一,就是经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第二,经过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国家粮食生产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中国的粮食生产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近1/5的人口。自2006年起,我国不再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不仅如此,还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前任总干事迪乌夫说:“中国在解决温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少解决了我20%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值得一提的还不止粮食,全世界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品种丰富。我们不仅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也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2014年,我国生产了616万吨棉花、3 517万吨油料、1 332万吨食糖、7.6亿吨蔬菜、1.5亿吨水果、8 707万吨肉类、2 894万吨禽蛋、3 725万吨牛奶和6 450万吨水产品,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形象地说,世界上三条鱼就有两条是中国养的,两个苹果就有一个是中国产的。现在人均占有440千克粮、65千克肉、550千克菜、30千克牛奶、20千克禽蛋和47千克水产品,除牛奶外其他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总量充足,而且品种丰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的品种这么丰富。你到新疆市场看一看,全国各地的农产品新鲜蔬菜水果应有尽有。我是黑龙江人,在吉林也工作过,像东北,过去到了冬天基本上就是土豆白菜大萝卜,蔬菜很少,现在东北冬天都可以吃到广东海南的新鲜蔬菜水果,要什么有什么。“地不分南北、时无论冬夏”,只要有需求,就能有供应,老百姓想吃啥就有啥。这些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有人感叹,过去一天到晚忙,大干干到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地还种不好,饭还不够吃,现在没那么忙,人比过去多了那么多,还吃得饱、吃得好,这反映了我们国家农产品生产的实力和成就。
第二大成就,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我们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困难的群体是农民。农民增收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央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多种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取得了新的成效。有三大标志。
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 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 000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0.1%,上两位数了。我们做个比较:“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的增幅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连续十一年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如按可支配收入计算是2.75∶1。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万元大关,增速将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的态势。1万块钱对于农民来讲是了不起的进步。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从134元到1万元,名义增长70多倍,为什么叫名义增长,因为有个物价问题,这可是历史性的跨越。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将近7 000元,这个数据比2010年增长了近3 00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吃的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41.1%下降到2013年的37.7%,2014年数字还没有出来,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降低,每年降一个百分点,这是不太容易的。相应的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农业部的同志经常下去调研,我在基层调研时,希望到老乡家里看看,看看家里有什么,了解农民怎么过日子,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家庭已经拥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车也已经成为农民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有不少农民开上了小汽车;2012年数据,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17台、洗衣机67台、摩托车62辆、手机198部,平均每家差不多两个手机。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许多农民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农民辛苦一天,日晒雨淋,晚上能洗个热水澡,在生活质量上就是很大一个提升。大型超市已经开到农村,外出旅游、网购成为农民的时尚生活方式之一。
第三个标志,农村扶贫事业加快发展。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 017万人,5 000多万人在“十二五”期间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在座的不少是大学生,过去贫困地区首先是基础教育差,所以很多孩子虽然很聪慧,但是考不上大学,还有些孩子家庭困难,考上大学也念不起,放弃了,通知书揣到口袋里去打工了;现在应该说没有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这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现在不都绿色通道吗,不管有没有学费,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的情况,分别予以学费“缓、减、免”的资助。医疗条件也改善了,还有贫困地区小孩搞营养餐,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应该说贫困地区的状况有很大改善。中央动员各方力量,采取定点扶贫、对口扶贫、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这些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现在全国定了11个集中连片的地方定点扶贫攻关,农业部从1986年开始定点帮扶武陵山区的湖北恩施、湖南湘西两个民族自治州,近三十年来,先后派了120余名干部在州县挂职,支持每个县发展1~2个特色产业,比如恩施茶叶、湘西椪柑、猕猴桃都已经成了支柱产业,成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据统计,2010年以来,恩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了16%,高于10.1%的全国平均水平。这只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之初有五亿多人处于贫困线以下,现在只有七千万人,而且水平提高了,基本上与国际接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作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中国反贫困成就已成为世界的典范。
第三大成就,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技和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以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把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作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粮也多了,钱也多了,现在农业本身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我在这里向大家报告5个数字,很有代表性。
第一个数字,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这表明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可以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继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成了一大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和现代种养基地,到2014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5 733.33千公顷。土地是财富之母,“建设高产田,留予子孙耕”,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这几年,国家集中力量建设26 666.7千公顷以上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成行、渠相连、路相通,可增产750~1 500千克/公顷。2014年河南许昌、平顶山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灾,我去指导抗旱救灾时,发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由于灌溉设施比较完备,加上光照足,玉米长势比不旱的地方还好。
第二个数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就是科技因素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这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过去增产得靠物质投入,现在靠科技进步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几年我们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广泛运用,集中力量“强科技”。中央财政也增加了投入,我们现在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等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中央补助投资近60亿元,为全国所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配备仪器设备。同时,这些年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进行分析检测,为科学施肥和改良土壤提供依据。我前段时间到吉林去看,农民站在田里打开手机,按一个数字就会告诉你,你那块地在什么地方、有多大面积、氮磷钾含量多少,你要种玉米应该施多少氮肥、磷肥、钾肥。
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3 333千公顷,2014年达到100 000千公顷,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覆盖。创建了一大批高产高效示范区,主产区“万亩方”“10万亩方”非常壮观,实行了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我们现在农业技术推广实现了由单一技术突破向多技术、多因素集成创新推广的转变,比如像甘肃。我们国家搞农业的自然条件在世界上农业大国里是比较差的,甚至是最差的国家之一。前不久总书记到美国访问,我也去了,我跟美国农业部的同事谈,我说上帝对你们美国人太照顾了,你这个农业农田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还都是大平原。到我们农田里看,沟渠纵横,灌溉纵深;我们都是小规模,他是一个农场上万亩,甚至几万亩地,没有像我们精耕细作,涝排旱灌。我们国家有的地方有土没水,有的地方有水没土,最典型的甘肃是有土无水,贵州是有水无土,不匹配。但是甘肃这些年虽然有土无水,十年九旱,但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用地膜,使旱地玉米单产由不足3 750千克/公顷提高到7 500千克/公顷以上。现在“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新热点,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4年涉农电商企业已经达到3.1万家,在线销售额突破1 000亿元,这在五年前是难以想象的。现在一些搞得好的地方农民说,“鼠标一点”“手机一划”就能买全国、卖全国;城里人只要在网上下订单,全国各地质优价廉、名优特新的农产品都能直接送货上门。
第三个数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已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粮食作物等重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优良品种。大家都知道超级稻,2014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第四期“超级稻”攻关,实现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 026.7千克的新纪录,这只是一季,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又攀上新的世界高峰。在养殖业方面,比如说大恒肉鸡,是我国自主培育的一种黄羽肉鸡配套系,目前已推广到18个省,为打破白羽肉鸡独大的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畜牧业的品种国外来的多,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品种。还有对虾,我们有“黄海1号”“黄海2号”等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的对虾新品种。目前,我国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4年,我国对虾养殖产量175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37万吨,增长27%;对外出口18万吨,远销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占国际对虾市场总份额的15%左右。
第四个数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成为历史。201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超过75%。种过水稻的人都知道,干农活最累的就是插秧,特别是种晚稻,或者是麦稻两熟,过去基本都是顶着烈日、弯着腰用手插,一个青壮年劳力一天只能插一亩多一点,需要弯几千次腰,一天下来腰酸背疼直不起身。现在,使用高速插秧机一天能插秧3.33公顷左右,相当于二三十个插秧好手。在麦稻两熟区,使用机械化可以在一天之内收了小麦插上秧,做到“早上一片黄,晚上一片绿”。过去每逢“三夏”,机关支农、工厂停工、学校放假、农民工返乡开展抢收抢种的景象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是数十万农机手,驾驶收割机纵横千里、长途作业,参与“三夏”“三秋”大会战,收获时间由过去一两个月缩短到十来天,避过了烂场雨等灾害,实现了“龙口夺粮”。
再如大家都说东北大米好吃,我在东北生活,小的时候东北除了辽宁以外,特别是黑龙江,很少有能种水稻的,因为积温不够,当时只能种一点亚麻田看看,6月份光着脚进去插秧,那个水都冰骨头,现在东北接近4 666.67千公顷水稻,靠的就是机械化插秧。所以我们才能吃到米质好、口感佳的大米,这些都得益于农机化的发展,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很重要一个措施,就是中央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1—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贴资金845亿元,带动农民投入1 900多亿元,你买农机30%~40%是政府给你付的钱,“十二五”期间,购置各类农机具2 000多万台套,不仅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大发展,还壮大了农机工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当然很大一块是引进的外资。
第五个数字,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这标志着我国已经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3万亿元,加工品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农业发达国家约为4∶1),与“十一五”末的1.7∶1相比有较大提升,提高0.5个百分点,农业当中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值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数据,现在黑龙江、吉林、河南这些省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位居工业的前三,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国方便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 500亿元,是2010年的2.1倍。这既反映了农产品加工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人们消费水平以及人口流动水平的提高。
第四大成就,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目前按照常住人口算的话,我国仍有6亿多人口常年居住在农村,如果把农民工算上,有2.7亿农民工。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城镇化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即使到2030年,当然现在要实行新的人口政策,人口峰值会适当推迟几年,到人口峰值的时候,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按届时总人口15亿人计算,仍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十二五”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经常到农村调研,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五点。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大。国务院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会议,部署开展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整治工作。通过努力,许多村庄清理了乱堆乱放,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沟,疏浚了坑塘河道,基本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基本告别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时代。全国30%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用电更方便了,道路更畅通了,房子更整齐了,全国出现了一批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十一五”期间,2.21亿农村居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这一数字将达到2.98亿。“水电路气房”改造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模式。
二是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大。“十二五”期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近1 300万户,定居游牧民38.8万户,绝大多数农牧户住上了结构牢靠的安全房。国家累计投入157亿元、改造农垦职工危房160万户,投资170亿元、改造林业棚户区110万户,并同步改善了供热、排水、排污、小区道路等配套设施,居住条件极大改善。我去调研,东北农场林场职工高兴地讲,“现在吃喝拉撒都可以在屋里了”。在东北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冬天寒风呼啸上厕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三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顺应人们“农家乐、吃鲜活”的需求,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创建了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3 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近1.5倍,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主要是农家乐,特别是大城市郊区,年接待人数达10亿人次,带动3 000万农民就业增收。现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中城市周边农民,已经不是单纯的从事农业生产了,而是结合生产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很受城市居民欢迎。休闲农业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这个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史无前例的。实现了真正的农村义务教育,就是学杂费、课本费免了、寄宿给补助,困难给救助。过去农村的义务教育成了农民的教育义务,到现在还没处置完的乡村债务中很大一块是用于集资办学、农民自己办学。新农合、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并且不断提高标准,还建立了大病救治制度。农村养老,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也实现了养老制度全覆盖,虽然钱不多,但也是破天荒了。我们从“十一五”彻底免除农业税,到对农业生产实行补贴,再到给农民建立社保,用老乡的话说,从种地不交皇粮国税到种地补贴和给农民搞社保,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方针,现在城乡制度相同,虽然标准不一样,差距很大,但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这是破天荒的,农民是很高兴的。
五是农村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全国建制村基本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很多村修建了体育小广场,农村妇女也都跳起了广场舞。我的基层联系点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小海镇松山村,这几年我每年都去。有一次,在村民家吃完晚饭后,在村里走一走看看贫困户,就听到音乐响起,看见村民都在村委会附近的小广场跳广场舞,整齐的队伍、流行的音乐、优美的舞姿,也不亚于城市居民。后来我们问,是不是因为我们来了你们才跳的,他说,不是,一到晚上就放喇叭,就过来跳舞,现在他们都很安定。
第五大成就,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农村改革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向来广受关注。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发起,农村是从家庭承包开始的,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一路走来,我们用改革的方法破解了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可以说每一次改革都带来质的飞跃。讲“十二五”改革,我想先回顾一下农村改革历程,农村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到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主要是改革农村经营体制,特别是土地的经营体制,侧重处理好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个阶段,减免、取消农业税费,实行农业补贴,主要是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多予少取放活,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侧重处理好农民与国家的关系。第三个阶段,主要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侧重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全面部署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
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推动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这些改革有三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好权能的分置问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权分置”,即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这是农户承包耕地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我们说农村三块地,即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地和农户宅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这是一次重大创新。现在,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分置以后,农民承包户想自己种就自己种,想打工不自己种了,就留给别人种,为了把“三权分置”落到实处,我们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目前已有12个省开展整省推进试点,有2 160个县开展了整县推进试点。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23 333千公顷,确权面积17 333千公顷。为承包地确实权、颁铁证,让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吃上了一颗长效定心丸,他可以在土地上投入,也可以放心流转。同时,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地,让承包地经营权真正活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超过26 666.7千公顷,比2010年增加了13 333.3千公顷,流转面积占比超过30%,我们并不追求这个数量,有一些不流转,通过合作社托管照样可以实现规模经营。
第二个亮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这几年,我们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5年6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14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像黑龙江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以土地入社为核心,以现代农机为载体,以生产合作为纽带,不仅全村带动了,周边村也带动了,目前有社员2 700多户,入社土地3.73千公顷,大型农机具130多台套,辐射作业面积33.33千公顷,搞得有声有色,普遍增产增收。另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快速发展了,既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又以服务的规模化带动经营规模化,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经营收益。还有农机代耕,半托全托,全托我保你这一亩地最低产多少粮食,多的部分咱俩分,这是社会化服务。现在“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
第三个亮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青壮年进城打工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开始留在农村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开始返乡从事农业创业。这些新农民带来了互联网思维,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和淘宝等电商平台,创新性地销售各类特色农产品,并将各种文化创意引入到农业生产中,确实给古老的农业产业注入了崭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可以让农民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再使农业成为体面、有尊严的职业,这是我们的追求。
总之,“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产品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保持和谐稳定,现在农民高兴、农村干群关系好,这表明“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向好,全局主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们工业建设、房地产、进出口都面临着新的困难,农业丰收、农村发展,为保就业兜了底,为稳物价托了底,为促增长保了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农业基础在“十二五”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为整个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回顾“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历程,“三农”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有三项本质的原因,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
一是始终坚持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根本的一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持之以恒强化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了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三农”政策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
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3年达1.38万亿元,“十二五”前三年投入就超过了“十一五”的总和。2014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补贴”资金已达到1 681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455亿元。农业保险补贴从无到有,2014年中央保费补贴已达145亿元。这些政策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二是始终注重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和价格支持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十二五”期间,坚持实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和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2014年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比2010年提高45%和37%。价格是非常重要的指挥棒,它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利益问题的集中表现是政策问题,现在农业形势好,农民日子好,最根本的还是党的“三农”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村里看看,到农民家里聊聊,感到农民心里高兴,对党的“三农”政策是满意的。习总书记还进一步说,农民同我们党的感情没有疏远,这是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依据和基础。习总书记还讲,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就是好政策,就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我以为,这是我们新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遵循。
三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农业农村发展两大动力:一是改革,二是创新。还是那句老话,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十二五”以来,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农民股份合作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在研究制定农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这一系列文件都是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做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通过这些改革,使农业经营方式、农村集体资产有效实现形式、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创新,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实现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效益提高和农民增收根本出路还得靠科技,2012年中央1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实践证明,改革创新始终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利器和制胜法宝,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后发展还要依靠这两件法宝。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五年。在“十一五”“十二五”农业生产连续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高起点上,“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但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艰巨的任务。
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2015年,我国农业有望再获丰收,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以为“十二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十三五”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农业自身看,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机械装备能力、流通加工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从宏观方面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财力物力充裕,有能力为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支撑;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也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其他行业方面,比如《中国制造2025》,有一条就是农机装备;“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科技创新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引领农业农村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头脑,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叠加,困难和挑战不容小视。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农产品需求、价格、生产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从内部看,农业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道“紧箍咒”的双重约束,农产品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供给的同时,又得保安全,还要保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小规模,高成本,竞争力弱,国际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只能知难而进,克难前进。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短腿在农业,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特别是还没有脱贫的农民,所以农业农村发展任务仍很艰巨。目前,我们正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锣密鼓地研究和谋划“十三五”如何推进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十三五”发展方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继续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主要任务,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完善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好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具体而言,要着力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永恒主题。“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城镇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带动粮食需求继续刚性增长,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到2020年粮食消费要在7 000亿千克以上,现在生产能力在5 500千克以上,“十三五”在6 000千克左右,还有约1 000 亿千克缺口,包括大豆要靠进口来弥补。所以“十三五”我们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但是2015年很有可能“十二连增”,增产是好事,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粮食多了会增加一点财政收储保管的支出,粮食少了那可能就是物价问题,物价问题可能是社会问题。总的来说,根据现在的供求关系,我们不追求一直连增,但是要保持粮食产量总体稳定,特别是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我们有这个能力,年度产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节,只要有需要我们就有能力产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并且主要装中国粮。所以我们考虑“十三五”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水稻、小麦等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
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心目标。“十三五”要实现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使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现在我们农民收入有四个组成部分,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还有财产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中最大的两块,占比都超过40%。但受成本“地板”抬升和价格“天花板”限制,以及经济增速回落和出口下降的影响,这“两大支柱”的增长动力都不乐观。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广开农民就业门路,使农民收入年均增幅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的好势头。同时要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三是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过去,我们粮食短缺、供给不足,大家就一个目标——吃饱肚子,顾不上质量安全问题。但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我们开始进入小康了,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安全,作为农业生产者、作为农业生产管理者、作为农业部门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现在供给形势好了,可以说社会对农产品,包括食品加工品质量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低,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把工作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证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安全的农产品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基本考验。“十三五”期间,要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标准体系,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开展全过程监管。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即使只有1%的问题,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这几年我们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上升的,我们抽检蔬菜、水果和肉类合格率都在96%以上。现在首先从两件事抓起,一个抓农药残留,我们已经禁用了34种高毒农药,现在正在大力推广低毒农药,开展生物防治,推广统防统治。第二个重点抓奶源,中国奶业发展市场广阔,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的需求,中国的奶业有责任、有使命,为国人提供安全的鲜奶和奶粉,恢复国人对中国奶业的信心。现在我们不少人到国外去抢购奶粉,发生这种问题是我们中国奶业人的耻辱,一定要振兴民族奶业,最重要的是保证质量安全。前不久我们搞了个中国奶业D20行动,前20家最大奶业企业向全世界郑重公开承诺,重要核心问题就是质量安全,汪洋副总理亲自去给他们鼓劲,他们占我们国家牛奶生产量、收购量和加工量50%以上。
四是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用十分有限的水土资源养活了十几亿人,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一千多万人进城,靠什么支撑?解决吃饭靠农业。客观地讲,土地负荷很重,过度地开发,水资源也是过度利用,当然我也说,近十年来,特别“十二五”时期,我们农田灌溉面积大幅增加,而农业用水量没有增加,就是靠节水。“十三五”还要搞4亿亩旱涝保收的农田,农业用水已经从占全社会用水量73%降到了63%,但我们还是要节水。在吃饭还成问题的年代,是很难顾得上资源环境问题的,欣赏风景的人一定是吃饱了的人。九寨沟、张家界不是当地人发现的,是城里人发现的,人们对广西巴马长寿之乡趋之若鹜,北京人到那里去疗养、养生、治疗,那是个最贫困的地方,我们外边人一去看这个地方这么漂亮,但是当地老乡怎么说呀,他说我们这个地方是“山清水秀人不秀,鸟语花香饭不香”,他能顾得上保护环境吗?他得先解决肚皮问题。所以我们也得历史地看过去农业所谓的过度开发,现在必须把这个问题提到重要议程上来,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生产能力,保供给能力很强了,要给环境和资源留点空间,要保持他们可持续发展。
我搞了大半辈子农业,最近突然有点困惑,老想一个问题,搞农业主要是搞什么呢,为什么要搞农业啊?以前可能很多人讲,农业主要搞饭,搞吃的,搞粮食。是这样的,搞农业第一位是搞粮食,农业部门第一位任务是保证供给,你得给全国人民开饭,这是你第一个任务,任何时候不能动摇。但是我仔细想一下农业有三大功能,搞农业其实是“三搞”:为全国人民搞饭、为农民搞钱、为城里人搞绿。为全国人民搞饭,就是要解决全国人民吃饭问题;为农民搞钱,核心就是收入问题,种地农民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是城里人的问题,是政府的问题,农民的地种一种就够自己吃了,他的问题是收入,农民是什么收入好、什么价值高他种什么。为城里人搞绿,农村是不缺绿的,城里到处是钢筋水泥,为什么大城市郊区要保留农田,它也是一种绿色。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产品供给充裕,我们才有条件、有能力考虑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十三五”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更加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我们已经制定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治理方案,化肥用得过多,农药用得不科学,这些问题要解决,但是也不能回到另外一个极端。如果不用化肥,我们粮食可能从6 000 亿千克回到3 000亿千克,搞有机大米,但是你不可能都吃有机大米,不上化肥,能搞到4 500千克/公顷就很了不起,搞到6 000千克/公顷更了不起。我也鼓励有机食品,但是我们还得从国情出发,而且化肥它也是氮磷钾,本身也是植物的粮食,用化肥是重大的科技革命。我当过村干部大队书记,我工作的大队是七个自然村,十个生产队,2 400多人口,800多公顷地,一年能有个五六吨化肥就不错,那个时候3 000千克/公顷就可以得奖状、挂红旗了,现在随便产量就是6 000千克/公顷,一般玉米过千斤。重点就是要解决用得多、用得不科学、效率低的问题。要抓好《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落实,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争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并逐步减少,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农用地膜基本得到回收利用。
五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四化同步”中,农业现代化还是短腿,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国家大,发展水平很不一致,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齐步走,所以我们的方略是什么?搞现代农业示范区。我们在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大型垦区、农产品主产区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创建了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梯度推进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六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最大的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在到了有能力和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阶段。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很长时期我们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让农民、农业做贡献,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产品剪刀差逐步缩小了、消除了,但是城乡要素的剪刀差凸显出来了,拿农民的地还是便宜,一开发再一转让就不是那个价了,差额巨大。农民工工资在不断增加,但是跟城市职工在工资水平上、社保水平上还是有差距的,同工不同酬。农村的金融资产本来就少,所有的农业县都是贷差县,融资难、贷款难。通过要素剪刀差在支撑城市化,经营城市主要是经营农民的土地,城市大广场、宽马路、市政建设很多,管网很多,都是靠土地来解决的。“十三五”要在以城带乡、补齐农村“短板”上有更大进展。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使城乡相映成趣、协调发展,像总书记讲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这是看得清楚的,农民工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7亿农民常年在外打工,要真正地打开城门,以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来接纳农民工,使其能够逐步有序地转为市民,最近一些地方公布了城市户口改革的方案,中央也出台了改革的意见,就是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他就业的地方逐步安家落户、实现市民化,使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心理融入社会。
(韩长赋,农业部部长;本文为作者在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上的报告摘要;信息来源:2015-10-13中国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