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艾江 任秋芝 吴庆云
682例老年人失眠及用药调查
齐艾江 任秋芝 吴庆云
目的 了解老年人的失眠及用药情况,更好地完成医疗保健工作。方法 对682例老年人进行失眠及用药调查。结果 发现老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90.2%,且诊断、治疗不规范。结论 基层卫生人员失眠知识老化、匮乏,亟待提高。
老年人;失眠;调查
睡眠是人类的基本生理现象之一,正常人对睡眠的需求因人而异。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是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基本保证。在老年人各种睡眠障碍中,失眠最常见多发[1]。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失眠及用药情况,更好地完成医疗保健工作,我们对682例老年人的失眠及用药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选老年人为2010-01—2013-12来院疗养的军队疗养员、驻烟台的11家军队干休所的离退休干部及其家属。男366人,女316人;年龄60~92岁,平均85.2岁。
1.2 调查与统计方法 统一制定表格由保健医师参考保健病历和查体资料并面对调查者逐一问卷填写。如果存在失眠,按照失眠形式、失眠原因、用药情况及种类、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详细填写;所患基础疾病均在三等甲级以上医院住院或门诊检查确诊。所有材料统一汇总,由专人按失眠、失眠原因、用药及不良反应等情况逐一统计。
2.1 失眠情况 682例老年人存在失眠615例(90.2%)。其中入睡困难518例(84.2%);易醒、早醒430例(69.9%);多梦、醒后疲乏感及白天困倦331例(53.8%);再睡困难186例(30.2%)。
2.2 失眠用药情况 615例中为纠正失眠每天用药382例(62.1%);间断用药165例(26.8%);偶尔用药68例(11.1%)。用药种类主要是苯二氮类、中成药和脑血管扩张剂。其中,安神补脑类中成药用药285例,占到因失眠服药数的46.3%。单药频率位居前5位的依次是:地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氟桂利嗪,用药频率分别为28.3%、23.4%、15.6%、14.1%和13.0%。
2.3 失眠原因及用药后不良反应 615例失眠老年人中仅22人(3.6%)看过精神科门诊,42人(6.8%)看过失眠门诊或者心理专科。认为自己失眠与患有躯体疾病(418人、68.0%)、心理原因(284人、46.2%)有关,156人(25.4%)不清楚失眠原因。615例失眠老年人中所患躯体疾病最少3种,最多11种,平均6.8种。所患躯体疾病种类位居前10位的依次是: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胃炎、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退行性关节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胆囊炎。患者服用抗失眠药后自我感觉的不良反应为:次日晨起后嗜睡116例;运动协调性降低96例;记忆力受损92例;药物依赖382例。
3.1 老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诊断、鉴别诊断不规范 被调查人员为军队和地方离退休人员,享有较好的医疗保健条件,年龄60~92岁,平均85.2岁,为年龄较高且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该群体失眠率高达90.2%%,62.1%每天服用抗失眠药。失眠原因大都诊断不明确或者没有经过失眠知识相对专业的神经科、精神科医师诊断,仅有64人(10.4%)因失眠看过权威专家。大部分服用镇静安眠药,最初居然是患者自己申请,由基层卫生所、门诊部医师给予。调查发现,大部分失眠者将失眠原因归咎于基础疾病、年龄偏高及因家庭、社会等引发的心理问题,对常引发失眠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2]要么不知,要么否认。仅3.6%看过精神科门诊,6.8%看过失眠门诊或者心理专科。
3.2 老年人失眠用药存在问题较多 镇静安眠药管理不严、应用随意性大。一方面患者失眠知识缺乏,盲从性大,大都不把失眠作为专门疾病,常相互交流,点名要药,试用效果不错后,逐渐产生依赖或者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患者对精神疾病的病耻感而回避到精神科就诊;另一方面,基层医师缺乏精神科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大多数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卫生问题没有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处理。老年病人随年龄增长所患疾病种类增多,用药种类随之增加。加之器官功能,尤其是肝肾功能衰退,药物代谢与排泄功能下降,药物蓄积和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更易发生[3]。长期不规范应用镇静安眠药既容易造成药物依赖,又加重药物间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产生神经系统症状,造成外伤甚至交通事事故。同时,导致了医患间沟通、交流困难,也是当前医患矛盾突出、高发的原因之一。
3.3 基层卫生人员精神医学知识老化、匮乏,亟待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得到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报告[3-4],综合医院门诊未确诊的患者中20%~30%有精神卫生问题;已在各科确诊的患者中15%~20%有精神卫生问题;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工作中,40%~60%的患者需要进行精神科处理。国外慢性躯体疾病患者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42%,调查发现在我国综合医院门诊中,伴发情绪抑郁和焦虑者,内科为41.5%和34.8%,外科为34.3%和25.7%,妇科为24.0%和15.6%,其他科为25.3%和30.0%[5]。目前在我国,基层医护人员的精神科知识匮乏、老化具有普遍性;二级以下医院几乎没有精神科,心理门诊也寥寥无几,相当多的三级医院也没有精神科。由此可见,在临床实际中,需要处理的精神问题之多与能够处理精神问题的医师之少,形成鲜明对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精神科室的建设,重视具备精神科知识人员的配备和培训。
[1]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1-152.
[2]陈丽萍,许崇涛.抑郁共病焦虑的认识功能障碍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596-597.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17.
[4]廖成菊,冯正直.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282-287.
[5]郝伟,于欣.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2-193.
2014-07-19)
1005-619X(2015)01-0102-02
10.13517/j.cnki.ccm.2015.01.051
264000济南军区烟台疗养院(齐艾江、任秋芝)264000解放军107医院(吴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