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字顺 流畅自如

2015-01-20 15:50吴应海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用词段落生动

吴应海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一篇作文,只有文从字顺,流畅自如,表达才会清楚,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

所谓文从字顺,就是指文章的用词要妥帖,语句要通顺。不难看出,它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词语的使用,二是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写作中做到文从字顺,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精心锤炼词语,力求准确生动。

在写作文时,不少同学常常为如何破题而抓耳挠腮,一旦确立了主旨,理清了思路,成竹于胸了,便觉得大功告成,因为剩下来的就是用文字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拿起笔只管写就是了。其实,行文过程看似轻松,但如果在遣词造句过程中不注意锤炼词语,那就有可能词不达意,文不从字不顺,严重影响表达效果。因此,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达,在关键性词语的选用上确保完美无缺。

1.用词要准确。

许多成功的作品,在词语的运用上都恰如其分,非常妥帖,准确把作者的意图表达了出来。这样的例子有许多。我们来看莫怀戚《散步》中的一个片段: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语段中的两个“蹲”字用得非常贴切。“蹲”是一种动作,指两腿尽量弯曲,有点像坐的样子,但臀部并不着地。由于文中的母亲身体很虚,儿子幼小,所以要背他们,就必须尽力下蹲,以方便他们上背。如果改成“趴”“弯腰”之类的动作,显然不准确。再来看“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把“我”和妻子的那种小心翼翼,极其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几乎无法再用其他词来替换。

那么,在行文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用词准确、贴切呢?首先,要认真观察所要记叙和描写的事物,把握住它的主要特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表达时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精心挑选恰当的词语。同一种神态,同一个动作,同一种景象,可以用多个词语进行表达。那么,用哪一个词才是最恰当的呢?这就要进行筛选,必要时可以通过反复对比进行确定。只有所用的词确实能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表达出来,读者阅读后能心领神会,没有歧义,那才能算成功。最后,要多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其实同样适用在遣词造句上,如果积累的词汇有限,明明想表达某个意思,可任凭你搜索枯肠,也无法如愿,只能干着急。相反,若平时注意积累词语,那么在写作时,不仅能信手拈来,更能非常轻松地把词语用准,而无须反复推敲。因此,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广阅读,多积累,建立自己的“词语库”。词汇多了,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文从字顺。

2.用词要生动。

文从字顺除了要求词语必须准确外,还应鲜活生动,充满韵味。原因很简单,只有用词生动,文意的表达才能更新鲜有味,自然流畅,引人入胜;读者阅读起来才会有如沐春風之感,整篇文章才能充满生气。我们来看朱自清《春》中的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你看,这一片段中的“抚摸”“酝酿”“呼朋引伴”“应和”等词语,是多么生动传神呀!品读这样的句子,一片诗情画意,岂止是文从字顺,简直就是微风轻拂,细水流淌,琴音悠悠!

在写作过程中,要想做到用词生动,打动人心,其实并不难。一是可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当地使用相关动词,用这些动词带活整个语段。比如上面的例段中,那些精彩的词语就都是些动词,把景物拟人化。在这些词语的带动下,文字前呼后应,非常流畅。二是精选一些名词、形容词,配合修辞手法写人状物,把事物写活,让文字流动起来。三是可恰当运用一些叠词写人、绘景、抒情,增加文字的韵律美。

二、认真撰写句段,确保上下顺畅。

要想让一篇文章达到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用好词语只是一个“基础性工程”,关键还得靠句段,只有句意通顺明了,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自然流畅,那才算达到了目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句子要简洁。简洁的句子能让文意一目了然,冗长的句子则会让人费解,影响表达效果。所以同学们的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删繁就简。我们来看贾平凹《风雨》中的最后一段: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这段文字非常简练,几乎不多出一个闲字,却不失生动,看上去简单明了,非常流畅。

2.句式要灵活。多变的句式,能增加文章的节奏感,让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互补之势,像欢快的乐曲一样自然流淌。反之,如果不注意句子的搭配,文章难免生硬呆滞。以下是朱自清《春》中的片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一片段长短句相间,节奏明快,非常自由活泼。一般情况下,长句节奏舒缓,短句灵活自然,感叹句长于抒情,问句加强语气,排比充满气势,反复形成节奏,对偶铿锵有力,大家在写作时可灵活搭配使用。

3.前后要呼应。就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或总分,或顺承,或因果,或假设,或条件,或递进,要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请看老舍《济南的冬天》中的一个片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一段中的几句话,第一句总写,然后以“看”引领下文,按空间顺序依次写景,层层推进,特别顺畅。

4.过渡要自然。无论是句与句,还是段与段,如果前后内容出现大幅跳跃时,都要进行过渡,否则文章就会有断裂之感。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这是魏巍《我的老师》中的片段,前面写的是老师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产生有益的影响,本段写的是放假对老师的思念,如果不加上“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这样的过渡句,那就会显得很唐突,上下文就会脱节。

5.标点要准确。你可别小看了标点符号,如果使用不恰当,整个句子就会非常零乱,甚至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吧:

步入初中。第一次月考不知不觉就快来临了,在月考的前几天,我是熬夜背书、看书。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我端上一碗鸡汤——对我说累了吧,来,吃点东西,在这几天里,我发觉妈妈脸上的皱纹增多了许多,几乎老了十几岁。我心里充满了一份浓浓的感激。

大家读读看,多么别扭。很显然,只有把标点符号用正确了,文章才可能文从字顺。

三、及时回头检查,竭力消灭错误。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篇作文写出来后,同学们应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看,有错误就修改,有不足就弥补,特别是要注意消灭错别字,争取把失误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还要强调一点,书写一定要工整,千万不能潦草。一篇作文,如果错别字连篇,或者潦草得让人无法阅读,又谈何文从字顺?

猜你喜欢
用词段落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相似的内容,灵动的表达
追问文本,捕捉文字背后的声音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
I Want to Be a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