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核心提示:在“新平庸”状态下的全球发展,需要建立新型多边主义合作关系,共同协作,保障全球利益。
1944年,IMF的创立者们见证了近半世纪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为了避免噩梦再次发生,他们打破了孤独的经济外交政策。在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曾经互相独立的经济体开始合作谋求共赢,经济不稳定也被经济繁荣所代替。在这种环境下,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了推动转变传统外交政策的队伍中来。就这样,多边主义诞生了。
从1950年到1995年,欧洲经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法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倍,德国则翻了7倍多。与欧洲经济的繁荣发展共生的,是全球经济近70年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水平,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
多边主义正是这一繁荣的起源,也将是应对当下全球经济发展挑战的最佳途径。
在美国次贷危机结束6年之后,我们仍然面临着全球经济衰退的现实。“新平庸”危机犹在——缺乏经济活力、失业率上升等都是笼罩在世界经济发展前方的阴云。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全球在创造经济“新动力”政策上的努力——温和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政策、结构性改革政策,以及适当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在新平庸环境下的全球经济,每天都在面临各种挑战——乌克兰紧张的政治局势、阿拉伯之春的一去不复返、埃博拉疫情给西非的打击……这些挑战,只有我们共同协作,才能够克服。我们需要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多边主义。
不可否认,在21世纪,所有的挑战都是全球性的。同时,我们不应该让亚当·斯密的“市场的无形之手”的理论本末倒置——市场逐利,并非先有个人利益才有集体利益,而是只有集体利益得到了保障,个人才可能获利。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不协同合作,碳排放量就不可能下降。平均气温不断上升,会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农业产出,导致越来越多的水和食物变得不安全,疾病也会更加频繁地肆虐。所有国家都是脆弱的,只有共同协作,才可能不断地战胜新的挑战和危机。
在另外一些问题上,这一道理也十分适用:从美国到中国,收入不平等问题都在加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良好解决,将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我相信,只有我们互相倾听、互相交流、拥有共同的梦想,才能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有效率、可靠的伙伴型合作关系,才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情势。所以,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体,都需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公民责任”,特别是金融从业人员。(支点杂志2015年1月刊)
(经IMF授权刊发,《支点》翻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