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太(专栏作家)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一座敞开大门的图书馆,就是一座天堂。
可惜我出生于物质匮乏的时代,又生长在老少边穷地区。小时候,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图书馆是什么样子,新华书店和租书店成为我的阅读启蒙。还记得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天,我浑身包裹得只露出一双眼睛,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把小城的新华书店都跑遍了,只为寻找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而像《飘》这样的紧俏书根本没得卖,我在租书店抢到了一本,封面缺角,还散发着油哈喇味,但丝毫不妨碍我津津有味地阅读。直到上大学,我才走入了人生第一座图书馆。南方多雨,图书馆永远有一股发霉的气息,闻久了头疼,但免费的图书充满了吸引力。
图书馆给予一个穷孩子的欢乐时光,和青春一样短。毕业后,我如愿以偿生活在一个有图书馆的地方。我也曾千方百计混入这个城市的各类图书馆,只是,那再也不是普通人可以平起平坐的图书馆了。进门得存包,办证要押钱,而且手续复杂,对职称、级别都有要求。有些图书馆还需要介绍信,加盖单位公章。每次去图书馆,都不得不硬着头皮,先打交道的不是书,而是人。有了孩子后,去的就更少了,因为婴幼儿与狗都不得入内。如今,周围的人除了写论文,或者特地去寻找专业书刊的,再也没听说谁还去图书馆了。
后来,我有机会去波士顿游历。朋友提醒我说,那里最值得去的就是图书馆。最著名的当然要属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它是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也是第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在19世纪,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它因此被称作是“人民的皇宫”。100多年后,我带着8岁的女儿,怯生生地走进它辉煌如古罗马宫殿的大门。我下意识地就摸了摸包里的护照,这是多年的习惯,随时预备被盘问。结果发现这里真的是零门槛,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游客,也可以长驱直入。期间除了有人看我带着孩子,善意地指点我如何去儿童阅览区外,没遇到一个人阻拦,无需出示任何证件。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过前台,踏上了光洁的大理石楼梯,脚步逐渐轻快起来。因为在那里,每个人都受到尊重,老少妇孺都可以自由地在图书馆中漫步,连含着安抚奶嘴的婴儿也不例外。
身为一个书虫,你很容易在波士顿的图书馆找到家的感觉,尤其是那些位于社区的图书馆,晚上也灯火明亮。你随时可以自由出入,随性浏览,哪怕你是一个流浪汉。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参加社区在图书馆组织的活动。我曾参加过一个小小的免费讲座,有简单的水果点心,大家来自世界各地,身份差异很大,用熟练或者生疏的英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让你深刻地体会到身为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宗旨,那就是真正为社会各阶层服务,包括为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群体服务。我曾在剑桥公共图书馆内发现不少流行的中文书,比如《舌尖上的中国》。
图书馆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扎根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波士顿的地铁中,你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人安静地读书,而不是翻看手机。
唯一遗憾的是,一旦回到自己熟悉的城市,图书馆之梦又变得抓心挠肺。其实,人们所神往的,并不是五星级的楼宇、排名第一的藏书,而是真正敞开的大门,细润如雨的关怀,能滋润人们的五脏六腑。(支点杂志2015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