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林木化学保护”教改成效探析

2015-01-20 14:38唐光辉,贺虹,李孟楼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唐光辉,贺虹,李孟楼

摘 要: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林木化学保护”是森林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文章从教材建设、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整合、授课形式调整以及实验课程的改革等方面对“林木化学保护”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形式对教改成效进行评价。

关键词:林木化学保护;教学改革;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69-03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分类培养[1-2]。为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学科专业差异性,在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3-6],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林木化学保护”是森林保护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并且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7]。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林木化学保护”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依据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特点,综合考虑林木、环境、生态系统等多种因素,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对防治效果及安全性做出准确的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与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密切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林木化学保护”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笔者多年来在“林木化学保护”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并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形式对教改成效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希望对促进森林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林业化学保护”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教材建设

与农业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科的发展相比,我国林木化学保护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国内相关林业院校在“林木化学保护”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全国统编教材,都是采用借鉴和参考农业版的植物化学保护学科的教材,缺失了林业方面的特色。由于具有相对长期稳定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存在巨大差异,森林病虫害与农田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控技术和手段存在明显的区别,针对性教材的缺失给“林木化学保护”的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国内“林木化学保护”教材缺乏问题,在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内多所林业院校相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于2011年出版了国家“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林木化学保护学》,作者参与编写了其中的章节。该教材目前已应用于各大林业院校的教学中,为“林木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作者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自编了《林木化学保护实验指导》教材,在教材中增加了林间药效试验设计,天牛、小蠹虫等林木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药效调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林业有害生物化学防治的特色。

(二)定位

为了能针对性地解决国家林业生态建设及林权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关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结合林学院森林保护学科的优势及其特色,在新的森林保护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时对该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首先将课程名称从“植物化学保护”改为“林木化学保护”,理顺了课程体系隶属关系,适应林业专业特点;其次增加了课程学时数,由原先的40学时变为6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并将实验课单独开设和考核,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林木化学保护”是森林保护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的特点。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视程度。

(三)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的调整

在本着突出基础,兼顾学科发展前沿和林业生产现状的前提下,做好课程体系安排和内容设置,打破传统的单一重视灌输知识,强调实践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我们在“林木化学保护”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1.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知识模块进行科学规划。“林木化学保护”教学涉及农药化学、制剂加工、森林昆虫、森林病理、杂草、环境毒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各部分的章节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才能使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林木化学保护这个主题上。作者通过对课程理论体系、知识模块、学习重点、学时分配等相关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精心组织编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相关知识要点及最新进展,实现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基础、兼顾前沿、结合生产、知识与能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如在农药制剂类型与使用技术一章中,根据森林保护学科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在保证知识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烟剂和触破式微胶囊水剂等林用药剂的加工原理,以及针对高大林木的航空施药、烟雾防治、树干注药等特色施药技术的讲解。同时删减和淡化部分农药制剂加工学的相关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

2.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可综合体现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实现教学目标,传授教学内容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我们对“林木化学保护”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大纲要求的重点和难点阐述清楚的前提下,对一般常识性知识设立几个小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对课本的快速阅读总结出问题答案,并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过程变为主动参与过程,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积极开展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教师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自身林间防治实践经验,制定某一主题,收集相关防治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相关的讨论。如通过文献查询总结当前生产中防治蛀干性害虫光肩星天牛的技术,讨论不同防治施药技术的优缺点、防治效果差异、适用环境与防治成本等,讨论过程中充分涉及昆虫学、树木学、生态学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学生对这种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非常感兴趣,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这种案例式教学明显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尝试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借助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尝试。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完善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章节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思考题、试题库、师生互动、教学录像、拓展资源等网络模块资源,完成了“林木化学保护”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平台基本资源系统的建设。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机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改变了“林木化学保护”一直沿用的相对封闭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现代型教育模式。

(四)加大实验课程改革力度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我们增加了实验课学时数,并单独开设。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策划实验技术手段和课堂实验形式,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充分考虑该实验课程与林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发挥校内外教学基地及农资市场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大胆尝试,增加开设了林间药效防治、农药研究生产基地参观等生产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将实验课程最后一次实验课内容设计为农药研究生产基地观摩课,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和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通过观摩参观,实地了解农药学教学科研实验室及设备、农药的研发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锻炼,使学生掌握专业实用技能,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生产实践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上述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估

教学改革方案实施三年以后,课题组于2013 年12 月在林学院森保专业2010级和2011 级四个教学班学生中就“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效果和建议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层面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问卷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36个问题,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教学现状满意度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教学改革方向与内容的要求与期望,第三部分为学生学习能力及逃课原因调查。问题以单选题为主,还设计了部分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内容设计上充分参考了相关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业评价研究成果,并结合“林木化学保护”专业课程特点,力求客观反映学生对课改的满意度和与之相关的自我学习习惯要求,以期能够准确判断、反馈和促进本课程的教学。调查问卷共发放 106 份,回收问卷 101 份,回收率为95.28%;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率为90.5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林木化学保护”教学现状。(1)学生对目前“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2.71%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比较满意;87.5%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设置比较合理(表1)。从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相关调查问题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上课有激情、教学认真负责、把学生当作朋友的教师,喜欢启发式、互动式轻松的课堂氛围,非常反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表1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的满意度调查

(2)“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从表2可看出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众多的森保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比较认同,学生选择了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达到了96.88%。本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提高专业能力有所帮助的选择比例占到了57.29%,对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的选择比例占到了73.96%。

表2“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在一组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倾向、相关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多选题调查中,显示了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些认识和期望。学生在课程内容设置的倾向上,选择联系生产实际选项比例高达79.17%,大于其他选项之和(表3)。在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问题上对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说明学生对学以致用高度关注,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林木化学保护”课程的特点与定位,肯定了教改实践方向目标的正确性。

表3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导向的调查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热情度和积极性不高是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问卷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调查中学生在喜欢的教学方式中对案例分析给予了54.17%的关注度,对结合任务进行实践操作给予了51.04%的关注度,对多媒体+网络授课给予了41.67%的关注度(表3)。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认真分析和评估,了解了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从学生的层面反馈出了教学改革工作的成效,初步达到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初衷,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目前国内森保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林木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较高专业素养的森林保护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森林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2]李蕾.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

[3]张斌,王利宝.森林培育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李浪.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提高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5]周桃茂.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及学业评价调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6]刘小蓓,徐正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林业教育,2007,(3).

[7]嵇宝中.林木化学保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8.

3.积极开展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教师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自身林间防治实践经验,制定某一主题,收集相关防治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相关的讨论。如通过文献查询总结当前生产中防治蛀干性害虫光肩星天牛的技术,讨论不同防治施药技术的优缺点、防治效果差异、适用环境与防治成本等,讨论过程中充分涉及昆虫学、树木学、生态学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学生对这种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非常感兴趣,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这种案例式教学明显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尝试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借助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尝试。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完善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章节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思考题、试题库、师生互动、教学录像、拓展资源等网络模块资源,完成了“林木化学保护”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平台基本资源系统的建设。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机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改变了“林木化学保护”一直沿用的相对封闭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现代型教育模式。

(四)加大实验课程改革力度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我们增加了实验课学时数,并单独开设。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策划实验技术手段和课堂实验形式,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充分考虑该实验课程与林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发挥校内外教学基地及农资市场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大胆尝试,增加开设了林间药效防治、农药研究生产基地参观等生产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将实验课程最后一次实验课内容设计为农药研究生产基地观摩课,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和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通过观摩参观,实地了解农药学教学科研实验室及设备、农药的研发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锻炼,使学生掌握专业实用技能,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生产实践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上述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估

教学改革方案实施三年以后,课题组于2013 年12 月在林学院森保专业2010级和2011 级四个教学班学生中就“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效果和建议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层面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问卷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36个问题,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教学现状满意度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教学改革方向与内容的要求与期望,第三部分为学生学习能力及逃课原因调查。问题以单选题为主,还设计了部分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内容设计上充分参考了相关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业评价研究成果,并结合“林木化学保护”专业课程特点,力求客观反映学生对课改的满意度和与之相关的自我学习习惯要求,以期能够准确判断、反馈和促进本课程的教学。调查问卷共发放 106 份,回收问卷 101 份,回收率为95.28%;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率为90.5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林木化学保护”教学现状。(1)学生对目前“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2.71%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比较满意;87.5%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设置比较合理(表1)。从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相关调查问题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上课有激情、教学认真负责、把学生当作朋友的教师,喜欢启发式、互动式轻松的课堂氛围,非常反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表1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的满意度调查

(2)“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从表2可看出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众多的森保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比较认同,学生选择了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达到了96.88%。本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提高专业能力有所帮助的选择比例占到了57.29%,对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的选择比例占到了73.96%。

表2“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在一组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倾向、相关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多选题调查中,显示了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些认识和期望。学生在课程内容设置的倾向上,选择联系生产实际选项比例高达79.17%,大于其他选项之和(表3)。在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问题上对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说明学生对学以致用高度关注,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林木化学保护”课程的特点与定位,肯定了教改实践方向目标的正确性。

表3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导向的调查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热情度和积极性不高是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问卷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调查中学生在喜欢的教学方式中对案例分析给予了54.17%的关注度,对结合任务进行实践操作给予了51.04%的关注度,对多媒体+网络授课给予了41.67%的关注度(表3)。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认真分析和评估,了解了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从学生的层面反馈出了教学改革工作的成效,初步达到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初衷,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目前国内森保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林木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较高专业素养的森林保护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森林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2]李蕾.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

[3]张斌,王利宝.森林培育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李浪.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提高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5]周桃茂.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及学业评价调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6]刘小蓓,徐正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林业教育,2007,(3).

[7]嵇宝中.林木化学保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8.

3.积极开展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教师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自身林间防治实践经验,制定某一主题,收集相关防治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相关的讨论。如通过文献查询总结当前生产中防治蛀干性害虫光肩星天牛的技术,讨论不同防治施药技术的优缺点、防治效果差异、适用环境与防治成本等,讨论过程中充分涉及昆虫学、树木学、生态学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学生对这种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非常感兴趣,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这种案例式教学明显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尝试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借助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尝试。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完善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章节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思考题、试题库、师生互动、教学录像、拓展资源等网络模块资源,完成了“林木化学保护”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平台基本资源系统的建设。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机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改变了“林木化学保护”一直沿用的相对封闭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建立以课堂教育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现代型教育模式。

(四)加大实验课程改革力度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我们增加了实验课学时数,并单独开设。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策划实验技术手段和课堂实验形式,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充分考虑该实验课程与林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发挥校内外教学基地及农资市场在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大胆尝试,增加开设了林间药效防治、农药研究生产基地参观等生产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内容。如将实验课程最后一次实验课内容设计为农药研究生产基地观摩课,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和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通过观摩参观,实地了解农药学教学科研实验室及设备、农药的研发过程、生产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环节锻炼,使学生掌握专业实用技能,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生产实践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上述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估

教学改革方案实施三年以后,课题组于2013 年12 月在林学院森保专业2010级和2011 级四个教学班学生中就“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效果和建议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层面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问卷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36个问题,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教学现状满意度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教学改革方向与内容的要求与期望,第三部分为学生学习能力及逃课原因调查。问题以单选题为主,还设计了部分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内容设计上充分参考了相关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业评价研究成果,并结合“林木化学保护”专业课程特点,力求客观反映学生对课改的满意度和与之相关的自我学习习惯要求,以期能够准确判断、反馈和促进本课程的教学。调查问卷共发放 106 份,回收问卷 101 份,回收率为95.28%;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率为90.5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林木化学保护”教学现状。(1)学生对目前“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92.71%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比较满意;87.5%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设置比较合理(表1)。从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相关调查问题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上课有激情、教学认真负责、把学生当作朋友的教师,喜欢启发式、互动式轻松的课堂氛围,非常反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表1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的满意度调查

(2)“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从表2可看出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众多的森保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比较认同,学生选择了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达到了96.88%。本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学生认为本课程对其提高专业能力有所帮助的选择比例占到了57.29%,对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的选择比例占到了73.96%。

表2“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对教学改革的启示。在一组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倾向、相关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多选题调查中,显示了学生对本课程的一些认识和期望。学生在课程内容设置的倾向上,选择联系生产实际选项比例高达79.17%,大于其他选项之和(表3)。在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问题上对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说明学生对学以致用高度关注,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林木化学保护”课程的特点与定位,肯定了教改实践方向目标的正确性。

表3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导向的调查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热情度和积极性不高是高校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在问卷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调查中学生在喜欢的教学方式中对案例分析给予了54.17%的关注度,对结合任务进行实践操作给予了51.04%的关注度,对多媒体+网络授课给予了41.67%的关注度(表3)。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认真分析和评估,了解了学生对“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从学生的层面反馈出了教学改革工作的成效,初步达到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林木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初衷,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目前国内森保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林木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任务还任重道远,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较高专业素养的森林保护领域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森林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6).

[2]李蕾.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

[3]张斌,王利宝.森林培育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李浪.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提高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5]周桃茂.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及学业评价调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6]刘小蓓,徐正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林业教育,2007,(3).

[7]嵇宝中.林木化学保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8.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