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高兰
摘要:近年来所大量生成的投融资公司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盘活百姓闲散资金和支持小微企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是由于这类金融企业存在的时间较短,在财务运营上存在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在安全性的风险管控上也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其中,识别融资对象和到期还本付息等两个方面构成了风险发生的主要途径。为此,在风险管控模式定位的基础上,应围绕着:深化财务运营安全性的认识、不断优化现阶段的金融环境、规范金融企业市场竞争态势、强化金融企业内控机制构建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金融企业;财务运营;风险管控;措施
金融企业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就人们所熟悉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然而,近年来所大量生成的投融资公司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盘活百姓闲散资金和支持小微企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是由于这类金融企业存在的时间较短,在财务运营上存在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在安全性的风险管控上也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从最近各大媒体所反馈的信息可知,许多地方的投融资公司出现了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的老板跑路事件。该事件在留给我们警醒的同时,却留给了相关百姓极大的伤害。为此,以投融资公司作为代表性金融企业来进行主体讨论,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对投融资公司财务运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现状反思。然后,在反思的引导下进行风险管控模式定位。最后,给出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一、金融企业财务运营风险分析
结合笔者对所在地域投融资公司的调研,这类金融企业在财务运营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
(一)识别融资对象方面的风险
从本地多家投融资公司所给出的存款利率可知,其一般助于7%—18%的之间,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也就在35%左右。这就意味着,较高的存款利率必然带来高昂的贷款利率,将其转嫁给企业后将可能面临企业借款到期后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的利率M/C+V必须大于等于借款利率才能获得盈利或持平,然而投融资公司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则明显高于现阶段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这里便存在着一个两难选择,即若按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来开展资产类业务,投融资公司因给出较高的存款利率而将无利可图;而降低存款利率,又无法吸纳到足够的资本金。可见,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识别融资对象的问题。
(二)到期还本付息方面的风险
按照一般的规则,投融资公司根据一个月、三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为期限,给予散户不同的存款利率,而且承诺每月的利息按时划入散户指定账户中,到期后则将把本金和当月利息一次性划入到散户的指定账户中。那么在这里就存在着一种风险,即投融资公司每月都将支付投资者当月利息,便意味着它的资金内循环需要借助两个反作用力才能达到新的平衡,即支付利息的资金流出循环的力,以及投资项目盈利而出现的资金增量流进循环的力。然而,前一种力具有制度约束性而显得稳定和可预期,而后一种力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则难以预期甚至出现投资失败的风险。因此,这里就存在着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从以上两个方面所做的财务风险分析可知,作为新型金融企业的投融资公司,因受到自身业务内容的决定而出现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借助以往的经验来给予克服。从而,需要在完成了对其经营现状的反思后才能理清思路。
二、分析基础上现状反思
具体而言,对投融资公司经营现状的反思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金融环境的现状反思
本文关注金融企业财务运营的安全性问题,这似乎与金融环境无关,然而规范的金融环境将从外部减少金融企业可能所遭受的风险系数。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因此从国家层面逐渐着手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以及约束金融企业的失范行为。针对投融资公司而言,其获利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即寻找融资方和投资高回报的项目。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环境下,在识别融资方资质和项目可行性上往往存在着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就在金融系统上威胁着投融资公司的财务运营安全。
(二)市场结构的现状反思
根据哈佛学派的S-C-P模型可知,市场结构决定着厂商的市场行为,而市场行为又决定着该市场的经营绩效。将这一模型引入到对投融资公司的运营中来仍可以得出上述逻辑关系。那么投融资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又是怎样的呢。众所周知,投融资公司大多由房地产企业组建,其目的不仅在于为本身的房地产项目融资,也在于为新业务的拓展提供启动资金(如投身教育事业领域)。因此,投融资公司所面临着区域性市场结构主要体现为垄断竞争形态。另外,这些投融资公司的业务类型也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进而就使得各投融资公司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这一外部压力便可能转换为其内部财务管控缺位的引导因素。
(三)企业内控的现状反思
金融企业作为从事虚拟经济的厂商,它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便是包括存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而对于投融资公司来说情况还比较复杂,即它若是由房地产企业组建而形成,那么在金融企业的业务定位上则主要涉及相自身项目注资;若是由其它主体组建,那么在金融企业的业务定位上则是放贷,以及作为第三方向来为融资方和投资方搭建合作桥梁。从中可以看出,后者的盈利压力更大从而在财务运营中可能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资金回笼出现问题。
三、反思引导下风险管控模式定位
在上述反思引导下,风险管控模式可定位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环境方面
从现阶段诸多投融资公司所出现的财务运营危机来看,其所呈现的后果具有极其显著的社会性。首先,若出现投融资公司因财务管理不善而出现还本付息延迟或无法履行,则将极大的损害投资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引发区域性的社会问题。另外,投融资公司作为一个新兴金融企业类型,仍没有完全取得民众的信任,因此若某一投融资公司出现财务问题,其信息通过传播将可能引发区域性的心理恐慌而直接影响同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此,应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识别机制失效的状况。
(二)市场结构方面
正如上文所提到了,投融资公司属于新兴金融企业,从而其市场还远没有达到洗牌的地步,所以它们所面对的区域性市场结构长期仍会是垄断竞争。这就意味着,在以社会散户为资金吸纳对象,以及以高回报的项目作为盈利来源之一的现实状况下,诸多投融资公司不得不向散户承诺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以及承担因高回报而导致的高风险的后果。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和区域性主管单位因分层设立市场进入门槛和淘汰机制,并建立预警机制来向投融资公司和投资者发出警示性信息。
(三)企业内控方面
增强企业内控出于这样的逻辑,既然金融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那么在现阶段便只有从提升内控绩效上来减少财务运营的不安全性。在企业整体视域下来考察内控,则需要从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工夫。根据影响投融资公司财务安全性的方向来看,需要在强化内控中的融资方识和投资项目的识别机制。那么就企业管理的视角来说,便需要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资金规划水平,以及优化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四)约束机制方面
本文所要传递的理念便是,解决金融企业财务运营的安全性问题,需要从系统观的视域下来展开。因此,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风险防范措施,还应在企业外部建立优化金融环境和规范市场竞争的外生机制。这就要求,针对金融企业财务运营的约束机制,也需要从内控和政府公权力等两个领域来实践。
四、定位驱动下的风险管控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风险管控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深化财务运营安全性的认识
虽然本文以投融资公司作为代表性金融企业进行了问题讨论,但其中所涉及的财务运营安全性问题,仍普遍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同时,证券类企业也同样如此。因此,深化对财务运营安全性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金融企业管理层和财务管控人员应从系统观的视域下来展开认识,认识的路径应沿着:出现财务安全性问题的诱发因素、解决措施、防范机制等。另外,作为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对区域性金融企业的经营现状展开调研,从而助力它们有序、健康发展。
(二)不断优化现阶段的金融环境
我国正处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就意味着落后于实体经济市场环境的金融市场环境还需要得到不断的优化。由产生金融市场的逻辑起点可知,其遵循着借贷资本的历史演化逻辑,借贷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便在于将资金放贷给职能资本家,从而获得分享剩余价值的权利。可见,金融市场唯有切实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若陷入圈钱、寻租的名利场则必将陷入危机之中。因此,不断优化现阶段的金融环境便在于,增强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以及为金融企业创建信息充分的交易环境。
(三)规范金融企业市场竞争态势
根据哈佛学派的观点,金融市场结构最终决定着市场经营绩效。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即金融企业因什么业务类型不同和品牌号召力不同,也存有同业性质的局部市场。因此,在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市场、投融资公司所面对的市场、证券代理商所面对的市场上,都应规范其市场竞争的态势。这一规范态势的形成需要通过两个途径:(1)金融企业的自律;(2)外围制度约束。这里需要强调后者,外部制度约束主要在于为同业市场的进入设立门槛,从而在提升竞争绩效来降低各金融企业的财务运营风险。
(四)强化金融企业内控机制构建
强化金融企业的内控机制需要完成两项主要工作:(1)增强内部人员的岗位素养;(2)建立业务开展的预警机制。对于前者而言,需要通过在职培训和团队建设上下工夫。根据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施的流程银行业务来看,针对客户建立专门的团队并全程跟踪这一项目的执行,则是维护财务运营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关于预警机制,则需要金融企业在信息平台建设上做文章,通过同业联网还共享客户资质信息,以及根据企业实际来设计出资金监管系统。
五、问题的拓展
以下再从技术层面,来对金融会计的应用进行问题的拓展: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
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
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
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六、小结
本文认为,在财务运营上存在着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在安全性的风险管控上也就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为此,在风险管控模式定位的基础上,应围绕着:深化财务运营安全性的认识、不断优化现阶段的金融环境、规范金融企业市场竞争态势、强化金融企业内控机制构建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具体而言,认识的路径应沿着:出现财务安全性问题的诱发因素、解决措施、防范机制等;不断优化现阶段的金融环境便在于,增强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以及为金融企业创建信息充分的交易环境;规范态势的形成需要通过两个途径:金融企业的自律、外围制度约束;针对客户建立专门的团队并全程跟踪这一项目的执行,则是维护财务运营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启峰浅析美国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管理观察,2009(36)
[2] 吴军梅我国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研究[J]福建金融,2009(3)
[3] 罗春婵金融危机传导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4月
[4] 傅雪莹全球金融危机传导的地理层级性及其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启示[J]地理科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