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首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2015-01-20 03:40海翔
金融经济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城市群北京经济

海翔

摘要:本文旨在对首都北京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促进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角度,如何使北京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北京,作为首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对各方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逐步流通后,北京因为信息灵通、交通便捷、生产协作方便、市场活跃等有利条件,工业和人口迅速集聚,资本的积累和扩张推动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逐渐发展成为一座世界级特大城市。但是,产业结构失控和城市扩张无序,给北京经济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以其有利的区位,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较多的就业机会、方便的服务设施和协作配套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和社会的积聚效益,对经济的集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并不能完全解决生产力、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人口规模控制有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

(一)产业布局不合理,低端产业过多聚集。在利润最大化驱使下,各种工业、商业、企业乃至个体经营者蜂涌而入,北京的优势产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分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控制。“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是支柱产业的一般标准,北京市符合这一标准的产业有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及商业服务业等六大产业。可以看到,符合该标准的六大产业全部为第三产业。产业关联性较大、最能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的现代制造业未能在前十大产业中取得一席之地。以2007年为例,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1%,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同年北京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分别为7670亿元和7251亿元,占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306%和289%,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在产业内部结构中,以服务业为例,位于北京中关村主干道上的天作商城,其华丽、光亮的外表下却聚集了各种低端密集产业:经营批发玩具画片、裁剪帘布、粘钩店、手机贴膜、水培花艺、宠物店等等,各种商贩充斥其间。各式各样的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着,廉价的地下室成为他们栖身的居所。同样,20实际80年代中期形成的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因为交通便捷,尤其适宜北京零售小店进货,逐渐成为了廉价购物者的宝地。从卖服装的路边摊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动批逐渐成为如今这样一个营业面积3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超过3万、年营业额200多亿的服装批发聚集地。这种大量低端产业占据着优质资源的现象,只是一个缩影,北京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低端产业数不胜数,他们占据着这座核心城市大量的优质资源。从长远来看,现代化、世界型大城市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靠增加外来廉价劳动力来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二)人口膨胀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城市工业经济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对人口的继续集聚产生引力作用。对一个城市来说,人口决定了它的活力。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他们的迁徙为这座大都市添加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发展的活力,年轻人前卫的消费观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使他们不吝啬于消费,这极大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市越来越繁华,于是又吸引了更多年轻劳动力不断的涌入。在首都这样一座世界大城市,在一个房价接近七万的域区里,寄居着大量外来人员从事着最低效、最粗放的产业。大量的外来人口没有为城市带来核心价值,他们消耗了太多的资源。这样一个双输的局面,只能让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低效、越来越混乱无序,无休止的聚集在让更多人享受到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带来了更多麻烦。 统计显示,北京的常住人口以每年近6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近两三年增速略有所放缓。201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较2012年增加455万人,增长22%。有专家表示,北京目前常住人口已是1986年的两倍多,相当于“26年长出一个北京城”。北京748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有11500人,远超国际标准。据报道,今年9月1日是中小学开学日,在尾号限行的情况下,市区早高峰交通拥堵指数在80以上,创下今年最高值,交通指数的严重拥堵持续时间为1小时15分钟,接近爆表。近千万流动人口的增加,给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支出。交通的拥堵耗费了人们的时间与精力,人们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来回于城内的办公室与城郊的住宅区,这样的城市何来效率可言。工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现象,确实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一种反映。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在北京,取得了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但是,生产要素和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也导致了北京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资源严重紧张、生态环境恶化。

(三)区域经济长期得不到协调发展。作为大都市的北京,与河北等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建立在单向吸收的模式下,周边城市的能源、原材料、半工业品源源不断被输送到北京这个中心城市,使北京成为冀中北区域内发展速度和发展状态最好的城市,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生产能力,而周边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一直较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作为“首善之都”,对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以及促进协同方面的作用应该得到有效发挥。纵观国外,以一座核心城市为坐标形成的城市群,由一极转向多极是明显特征,使得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巴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这些区域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中,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产业分工布局最完善,城市群中各城市都有明显的个性特征,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发挥着各自特定的功能。比如纽约优势体现在金融、贸易和管理等方面;费城是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波士顿则以高科技行业为主,是仅次于硅谷的美国微电子技术中心,各大城市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了城市群巨大的整体效应。巴黎城市群在人口与土地规划上最具合理性,多中心和卫星新城的空间布局,使得工业集聚区和远郊的商业性服务业、运输业产业分工明确。日本东海岸东京城市群交通港口一体化最为明显。而包括荷兰在内的欧洲国家城市群,则是大中小城市均衡分布,城乡均衡分布后,形成城乡共处的区域。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以北京为中心的城市群,解决北京与周边城市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迫在眉睫。

二、实现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着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产业深度调整升级”和“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总体安排。结合这一思路,就北京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一)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北京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多方面优势,包括强大的技术力量,完善的交通通信和信息枢纽与优越的协作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应使得北京成为高新技术和相应产业的最优区位,使北京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处于较高的层次。坚持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制定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新机制,合理调控“一、二、三”产业布局。

具体而言,其一,对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企业,提高其生存成本,促进低端产业加快调整退出。要明确产业和功能疏解对象,以扼制“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为目标,加快清退一般性产业;根据产业调整重点,严格审批限制,对现存重污染、高能耗、高水耗、存在安全隐患等限制、淘汰类产业,加大监督控制力度,通过采取清理整顿、限期整改等有效措施,实现高端产业的发展和低端传统产业的退出调整。加大向第二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使之对国民经济发展起更大的带动作用。其二,提高新增产业项目准入门槛,明确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标准,完善税收征管,严控低端产业无序发展。建立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筛选评价机制,把土地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能耗、水耗、环保、就业等指标作为项目筛选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别化区域准入政策。对积极转移产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租金、税收等优惠政策。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给科技创新高级技术开发以必要的产业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提高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水平,巩固服务业主导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北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和完善。

(二)有效调控人口规模。在解决的路径上,首先,应以产业疏导引导人口疏导。细化落实各项具体措施,通过统筹协调,对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进行人口评估和交通评价、水资源评价,建立与人口调控挂钩的政府投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已就地淘汰一批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存量产业,实现了213家污染企业停产退出,完成全年任务的71%。其次,可以通过试行户籍指标来调控人口规模,把户籍指标倾向于高科技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等高层次人才,疏解区域性物流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动人口聚集产业。比如“顺义模式”对“低端产业”的调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废品回收行业以外地人居多的显示,通过集中投入5000万元统一设置8个再生资源临时收购点,将废旧物回收率提高到95%以上,使得从事回收的外地流动人口数从3000多人缩减到832人,实现了对“不需要的人才”和“低层次人才”的严格控制。第三,进一步分化北京的城市功能,在周边打造多个功能定位较为明确的卫星城。在进行较好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卫星城来分散部分中心城区人口。根据可能条件,集中有限的资金、有重点、有选择地利用已有一定基础的城郊小镇,对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进行卫星城的建设。在疏散过多的产业和人口的同时,促进二者之间的一体化。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有着较为理想的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良好的公共服务,这样,人们自然会被吸引“出去”,从而形成城乡基本上是平等的,互补的,彼此各有特点侧重的居住地,最终使不同的人各得其所。

(三)积极发展新型城市群。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要求大国具备一定数量的大城市群。发展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新型城市群,有利于促进以北京为中心的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发挥中心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先导创新作用,使周围地区获得发展契机。北京作为经济增长极,通过产品、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周遍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促进和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对整个环渤海地区在技术层面形成很强的辐射力。从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内部

结构看,产业整合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参与京津

冀区域协作,占据龙头地位的优势和资源,将为北京的研发中心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带来良好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经济中心的实力大小,交通运输的输送能力等,对城市群的经济网络顺畅与否有直接影响。搞活以北京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提升城市群之间的生产能力,提高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通过各种公用工程基础设施网络来实现,其中尤以交通运输网最为重要。要大力疏通各种经济网络,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保证各经济区之间人流、物质流和信息流高效率的交流和联系。提高市场化合作水平,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区域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各生产要素流动成本的不断降低。在城市群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城市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局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努力实现更广泛的规模经济和社会分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城市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美]阿瑟奥莎利著

[2] 《区域与城市研究》科学出版社 胡序威著

[3] 《经济区域形成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 孙海军著

[4] 《半月谈》2014-8期

猜你喜欢
城市群北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