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与公众情绪共振的心理学研究

2015-01-20 11:13韩露
求知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共振

韩露

摘 要:近几年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高发,一些偶然发生的“小事件”由于自媒体的放大而瞬间引爆舆论,演化为影响力大、涉及面广的公共事件,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唯有有效利用自媒体的特点,把握舆论发展的趋向,主动积极应对,政府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净化网络。

关键词:突发事情;公众情绪;共振

一、自媒体时代的特点

对于什么是自媒体,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了“We Media(自媒体)”这一观点的研究报告,报告中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他们认为,网络自媒体的数量难以估计,其拥有者也大多是“草根”身份,网络的隐匿性给了这些草根“随心所欲”的空间。美国硅谷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的叙述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自媒体的特点。自媒体包括微博、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便是美国的Facebook和微信Twitter,在国内自然是Qzone、微信和微博。

1.由被动的受众到积极的“产消合一者”

1964年,甭蒙·鲍尔在他的著作《顽同的受众》中提出,受众通常是相当主动的。此后,积极的、主动的受众这些称呼,取代了被动的、消极的受众概念,并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认可。从使用媒介的出发点来说,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各不相同,并且自媒体平台上的网民,利用新技术进行信息的快速海量传播,从信息的主动解读到信息的主动创造,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传受关系的颠覆。传播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解放了被动的受众,有线电视为受众提供了数以百计的频道和多样化的节目,录像机也将受众从固定的收视时间中解放出来,从每日接触的大众媒介那里,普通民众感受到了生活最明显的变化。尼葛洛庞帝认为,未来将是信息的接收者而非信息的传播者决定所传播的比特最终以何种面貌呈现,如到底是印刷品、声音还是影像。“大众”传媒正向个人化的双向交流演变,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而是人们主动将自己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信息创造的活动中。

2. 由“教堂传播”到“集市传播”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使用,受众日益成为传播信息的积极参与者,以专业性著称的大众传媒,在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其新闻守门人的霸权地位受到了新技术推动下来自自己服务对象的威胁。今天,由于对大众传媒提供的新闻不满,或想自己制作新闻,受众将有力的技术工具和自己创新性的想法结合起来,使自己向记者、新闻制造者和积极的新闻消费者等多种角色转变。美国自由软件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埃里克·S·甭蒙德在著名篇章《教堂与集市》中用教堂与集市对商业封闭软件和自由软件进行了形象的比喻,“一种是封闭的、垂直的、集中式的开发模式,而另一种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开发模式”。这一概念被方兴东将博客引入中国时借用,他认为传统的大众传播是大教堂范式,是“少对多”“少数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而博客传播是大集市范式,是“多对多”“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微博和微信作为博客的便捷升级版,又是现如今自媒体时代的代表产物,更是一种“多对多”“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

二、社会情绪的心理学角度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大众会发现,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构成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如何,只要他们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那么他们就会拥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当他们成为群体中一员的时候,他们的感情、思维和行为已经完全不同于独自一人。并且从属于群体时的观念和感情,在独自一人时不可能出现或者绝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足够数量的不同个体通过各种途径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诸多的有机物质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的细胞,当这些类别成分完全不同的细胞组成一个全新的生命个体的时候,这个全新生命个体的表现与构成他的细胞组织实质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的个体等于是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存在,这个全新的存在与构成这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其实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那么为什么说群体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存在呢?这也是我们可以拿来解释为何公共事件能够引起公众情绪共振的原因。第一是本能;第二是传染;第三是暗示。

第一个原因:本能。能够激发一个人最原始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对于处于群体中的个人来说,群体会带来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个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个人在做一些事情时就会显得理直气壮。但是当个人独处的时候,后天的教育经历与内心的道德感都在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使他会对自己的本能行为加以控制。群体的力量让人们摆脱了这些约束与羁绊,使他没有什么理由再约束自己内心深处的放纵与不羁。并且,人们总是认为单独一个人时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德上。但是在群体中,群体就是法律和道德,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因为身在群体中,你就是无名氏,无名氏可以不用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于是,曾经牢固地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就会荡然无存,而群体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突发事件往往能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去抨击。平时看似默不作声的老实人,在网络中或许早已变为言论上的急先锋。

第二个原因:传染。群体成员情绪之间的相互传染对群体的特点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决定着群体行为的选择倾向。个人的情绪能够迅速地感染另外一些人。有的情绪特别容易在群体中传染开来,而另外一些情绪却没有什么特别效果。感性的、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而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在群体中丝毫不起作用。处于群体之外的人能够感觉到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最多只能把传染视为一种催眠的力量——群体性催眠。曾经在1523年6月上旬的伦敦城中,有算命者和占星家预言:泰晤士河将在 1524年2月1日猛涨,整座伦敦城将会被淹没。此后的几个月里,所有的盲从者都开始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个预言,于是更多的人相信了它。随着民众逐渐开始的迁徙行为,更是加快了预言传播的速度。到了1月中旬的时候,至少有两万人选择离开了伦敦,许多地方只剩下了空荡荡的房子。在人们的心目中,伦敦是一个注定要被毁灭的地方。最终,泰晤士河并没有在预期的日子暴涨,当愤怒的人们准备将预言家投入河中的时候,预言家们却宣称自己计算错了一个数字,所以洪水的日期提前了整整一个世纪。这种明显的胡言乱语却能够在群体之中得到信任与传播,证明了这种来自本能恐惧的情绪力量,的确具备了“传染病”一样的威力。除了令人陷入狂乱之外,这种催眠还会摧毁一个人心理上的防御机制,让人的表现突破其人格上的界限。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地被这种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敌对方。endprint

第三个原因:暗示。人一旦选择进入了群体,上述的行为能力与制约作用也就消失了,这时候他的表现与还是独立个体时候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正是这种暗示的心理力量导致了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的潜意识就像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被打开就会释放出许多本能性的冲动力量,而这些力量,会使人做出一些与他的性格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

10月13日,一篇名为《河南驻马店刁庄村,大量城管进村强拆与村民互殴》的文章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内疯狂转载,并配有多位村民倒地流血的图片,文中指出,驻马店市驿城区开源办事处刁庄村,大量城管进村强拆,与村民持砖块、石头群殴,致使多名村民受伤,甚至头破血流。这篇图文并存的文章最开始是在百度贴吧小范围的出现,随后又得到多数网友利用微博微信能工具转载,一天之内转载量过千,贴吧评论过百,得到了一定范围内的关注。大量网民仅通过这篇文章就“本能”的相信了文中所叙述的事件过程,这种负面情绪迅速在公众之间“传染”开来,引起舆论一边倒的局面。到7月14日,事件风波很快就扩散到全国。国内多家媒体争先报道。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驻马店经济开发区开源办事处发出“关于刁庄村何东组集中‘治违工作的情况说明”。从网友评论的部分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情绪迅速地感染了另外一些人,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引发了公众情绪上的失控,并逐渐演变成了不可控的事件。

笔者在论文期间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在线和离线两种调查方法。为了开展在线调查,一是将调查问卷挂在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主页上,二是在著名的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网站进行注册。在线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同事、朋友、学生、QQ群友、人人网好友、网站访客等。为了开展离线调查,一是借会议、研讨之机开展现场调查,二是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工厂、街头开展现场调查。本次调查历时4个月时间,共收到调查问卷11404份,其中在线问卷9675份、离线问卷1729份。针对此问卷调查,我们对市区人民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驻马店地区使用用户中,35%的被调查者在面对公共事件中的煽动时可以保持理智,其中女性40%,男性占55%,而这个数据中,40岁以上的占80%,40岁以下的仅占20%。94.4%的人不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报道都是真实可靠的,其中40岁以上的占95.8%。经交叉分析得到:①女性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理性程度低于男性。②中青年、高学历、城市人群、智力劳动者的网络使用率高,并且更能保持理性态度,并且年纪越大越理性。并且公众对部分国家职能的不信任,导致公众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容易受到本能的不信任感的驱动,偏袒弱势一方,容易造成事态的扩散。

三、结语

中国正处于由于快速发展造成的矛盾凸显期,有些公共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借助网络传播,基于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也易于引起围观民众的共鸣并且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会给当事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所以政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听取民意、科学调研的重要性,及时把握群众的心理变化,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使社会更为理性和宽容,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参考文献:

[1]罗坤瑾.微博公共事件与社会情绪共振研究文献综述[J].学士论坛,2013(10).

[2]申金霞.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2(09).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戴光年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12).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振
ZJP56型组合绳锯组锯机超谐共振分析
安然 与时代同频共振
周期势增强随机共振机械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选硬人打硬仗——紫阳县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内嵌式多自由度共振吸声结构研究
凝心聚力 互促共进 实现机关党建与文明单位创建合拍共振
一类奇异共振椭圆方程正解的唯一性
CTA 中纺院+ 化纤联盟 强强联合 科技共振
双翼共振的运营商大数据
改革是决心和动力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