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动的羊群

2015-01-20 11:12郭奕江
求知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网络舆情

郭奕江

摘 要:网络舆情中的从众行为是指在信息化的网络世界中,个人由于受到外部网络信息的影响,失去自我的认知判断,服从于主流思想对事物评价,人云亦云,众所皆云,而最终形成对网络环境具有影响压力的思想行为趋势。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观点出发,解读网络舆情中从众行为的模式,分析网民从众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索基于从众行为的网络舆情机制的构建引导之道。

关键词:网络舆情;从众行为;舆情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中丰富的信息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充实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网络中,每个人都能找到感兴趣的信息,相同目的或相同爱好的人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共享资源、交流感受,组成较为固定的圈子,这也就是网络中的群体。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媒介的,反映网民群体情感、认知、需求的态度和观点的复杂集合,是社会舆情的新兴组成部分。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发布者。通过微博、博客、即时通讯软件等新媒体,网民群体可以便捷地交流社会生活信息,诉诸个人情感意愿,行使政治参与的权利等。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发布平台众多,操作门槛低,造成了网络舆论环境鱼龙混杂、信息真假莫辨、舆情形势复杂难控等问题出现。

一、网络舆情中的从众行为

网络舆情中的从众行为是指在信息化的网络世界中,个人受到外部网络信息的影响,失去自我的认知判断,服从于主流思想对事物评价,人云亦云,众所皆云,而最终形成对网络舆情压力的思想行为趋势。网络中的从众行为暗藏于虚拟世界的各个角落,它突发性、发展的极度迅速性以及内容的外延发展,都远远超出人们对现实生活方面的认知。网络舆情传播方式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分布式高效扩散模式,热点的兴起往往只需短短几天便可以获得呈基数式增长的关注量,在这个过程中网民的从众行为是助推话题成为热点的关键。总结起来,网络舆情的从众行为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盲目的跟风者

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网络传播者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也是信息的控制者,信息本身就被赋予了发布者的主观态度倾向,因此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不能得到保证,先入为主的观点让读者被动地跟随发布者的思路看待问题,这就容易形成具有一边倒的舆论形势。同时,具有不同教育社会背景的网民理解事情的层次也是不同的,当对事件无法做出决断时,参考他人的观点是网络信息受众判断是非曲直之前的一个首要选择,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又非常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相互感染,产生趋同于多数人的情绪体验,也就很容易被事件即有的评论左右。当网络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没有对事态进行认真分析思考的“主流观点”追随者,在大量的网民盲目地反复“跟帖、灌水”等从众行为持续关注之下,在追求群体认同和自我情感发泄的双重影响下,网络热点事件也就出炉了。

2.理性的沉默者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人一旦处于群体之中,迫于所处外部群体的压力,其意识往往服从于群体思想,放弃自我判断,最终导致从众行为发生。那么,网络中是否也存在群体压力呢?网络的开放让每个网民都拥有了知情权和发言权,这极大地赋予了网民自由。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中个体相互之间信息互不公开,在无形中减弱了网络群体给个体所带来的压力感,不再像在现实中怯懦不言,而是勇敢地表达自我。这并不是说“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中不存在,在对网络事件的讨论中,如果网民发表了与绝大部分意见相左的观点,很可能引起不能忍受看法不一致的网民的群起而攻。如果不放弃观点“随波逐流”的话,造成的结果就是问题外延化、事件扩大化,非群体内部成员也纷纷加入,互相辩论甚至两相骂战,最后弱势一方一败涂地失去原有群体中的地位,或者被作为外延事件引火烧身。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少数派也只能勉强保持沉默,冷眼旁观事态发展或者干脆做墙头草,随声附和了。

3.利益驱使的投机者

随着中国网络信息化不断向前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吸引了许多投机者在其中淘金。在网络中,受到关注越多的,往往就能获取更多的利益。一些网络推手不惜歪曲甚至捏造虚假信息,利用一些网民精神生活空虚造成的低级趣味和对新奇事物的追逐,来制造热点争议话题,雇佣网络水军在各媒体平台上“灌水”发帖,见缝插针地炒作,引导事件向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以达成获取商业利益的目的。他们既是网络舆情的引导者,也是浑水摸鱼的从众者,这种行为愚弄民众、破坏网络秩序、威胁舆情安全,是网络舆情主要的监控防治对象。

二、网络舆情中影响从众行为的关键因素

1.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从众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能够自由发挥的个人空间,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近的网民往往会组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组织群体。个体网民会对群体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渴望集体的接纳,寻求的自我价值被认同,则首先会将自我的价值信念、思想原则向群体靠拢,对群体的价值观进行内化,积极维护群体所表达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会对自我评价与群体价值观不符之处进行忽略剔除,而且会对持不同观点态度的他人发表毫不留情的猛烈抨击。随着这种心态的发展,参与的群体与内在心理场域交相呼应,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性舆情力量。

2.强势信息的领导是从众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事件刚被发布到网络时,对其关注的群体组成是相对松散的,这时候网民各抒己见,看起来是相对和平公正的。但是如果事件进一步发酵,有更多网民或媒体对其产生兴趣并加入到辩论中来,那么就会出现能够引导网民态度倾向和事件发展进程的关键人物了。关键人物或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且拥有大批粉丝“点赞助威”,或许本身是言辞犀利观点鲜明的意见领袖,或者自称为舆情事件的相关知情人士,能够爆出关键消息。普通的网民对信息的知情度有限,需要更多事件的外延信息来做进行参考,所以往往就受到关键人物发布的信息的影响,成为他们背后的拥戴者。每个个体所能接收承载的信息非常有限,在这有限的信息中强势信息占据大半江山,大多数人更相信真理属于多数人而加入强势一方忽视弱势一方,或者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最终被强势信息所湮没。endprint

3.现实原因是从众行为的根本影响因素

虽然网络仅是一个虚拟空间,但网民还是处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现实利益从根本上影响着其网络行为。网络作为现实生活的延伸,自然也镜像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性问题。网民作为现实的人,更加容易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信息有联系的事件,也会通过参与事件的评论和关注事件的发展来投射自我的情绪情感。如当前的热点话题“公务员是否应该涨工资”,主张“涨”的一方也有理有据地列举了基层公务员待遇必须提升的现实客观理由,但同时有观点认为公务员工资就不应该“涨”,觉得所有公务员都有灰色收入,且不干实事尸位素餐,不应该享受更好的待遇等,很多网友都跟帖同意这种观点,甚至发展成一种政府公务员与普通人的对立情绪。事实上这种偏见是一直以来充斥的政府人员“贪污腐败”“滥用公权利”等负面消息所导致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三、网络舆情中的从众行为引导

社会学中从众行为也被称为“羊群效应”,尽管孤立的一只羊柔弱无害,但一旦羊群因为一个目标一拥而上,那么羊群因为群体的力量有可能会反过来吃掉强大的对手。每个个体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为了获取更强大的力量,谋求更多的利益,必然会组成一个利益相近、目标相同的共同体。因此,在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中,由于网络信息浩渺而信息承载者接受能力有限,学习他人和聚集成群体的从众是个体网民的最优选择。

首先,我们要对网络从众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从众是普遍存在的群体心理现象,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网络舆情中的从众行为确实充斥着盲目和非理性的因素,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正是因为网民群体的从众行为和激情的自我表达,才能衍生出对社会矛盾现象的批判、对民主意识的表达、对政府公权力的监督、对公共道德行为的规范等具有现实作用的强大舆论力量。当然这种力量必须以理性判断和正确引导为前提,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变革期,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价值观也更加多元,社会中充斥着浮躁、焦虑、不满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都在网络中被集中释放出来。从众效应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弥生,失去理性的网民群体很容易使从众行为偏离正轨,使群体行为更加难以控制,一旦超过界限,很容易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为避免网络从众行为对舆情形势的负面影响,必须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因势利导的进行引导工作。

其次,应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网络领袖。在舆情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网络领袖就是最具价值的人,在他们背后往往意味着数十上百万的意见跟随者,因此,做好网络意见领袖的工作是舆情引导的重要任务。网络意见领袖组成非常复杂,一部分有学界权威学者,媒体资深评论人,明星大腕等;另一部分是草根出身的平民领袖,这一部分人往往比权威者们更“接地气”,也更敢于反对权威。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其中思想更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更具积极意义的一部分人,让其正面影响引导网民群体的情感倾向。

最后,网络舆情中的从众行为必须限制在网络的藩篱之中,一旦群体的力量打破牢笼,其产生的现实效应是好是坏难以预料。所以我们必须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占据舆情高地,将事态发展控制在正确的方向上。如果舆情方向是正确的,应促使网民从众行为发生。在发现事件向消极方向发展时,则应限制从众行为的发生,支持不同意见的表达,分化网民意见群体,消解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可能。

总之,网络的发展必然是沿着更规范更开放的方向,随着网络环境的成熟,网民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会一步步慢慢培养起来。但在这之前 ,我们必须规范网民的言行,培养网民要为其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语负责的意识。在网络上自由表达个人意见,是网络赋予网民自由发言的权利。但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网络是现实之上的虚拟世界,人的网络行为与现实生活是能够产生效应的。在网络中的过分自由就是对他人利益的侵害和对网络环境的破坏,对网络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人们才会像现实中一样,自觉监督维护社会环境的权力和责任,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 波.网络事件中的从众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2]邓亭尚.网络舆论中的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引导[D].昆明:云南大学,2011.

[3]曾长秋,吴仁喜,代海云.近五年国内学者网络舆情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4):13—17.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网络舆情
积极回应社会舆情 有效开展建设性监督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