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
摘 要: 针对现今跨文化交际学外语课堂教学的种种问题,以抛锚式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改革,运用外语专 业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开放性、发散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 对交际误区的洞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跨学科学习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学 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学课堂教学现状
跨文化交际学在国际上发展60余年以来,各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探索跨文化交际现象逐步转向对跨文化交际过程动态构建的研究。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仅仅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贸易的增加,出国、留学等人员的数量激增,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研究在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内有许多大学在不同的年级开设这门课程,但在本科三年级开设的最多,大部分学生是选修,同时开设此课程的专业大多为外语。根据笔者对江西高校开设该课程情况的调查,《跨文化交际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主要的专业选修课之一,是以具体事例唤醒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文章增长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以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针对跨文化交际学知识并结合相应文化知识传授的外语教学。该课程的教学以辅助传统外语教学为目的,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英语文章阅读及讨论、分析案例的启发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闭卷考试,也有采取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两个侧重点有所不同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是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进行静态对比和分析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跨文化过程的动态变化,即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主要是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讨论跨文化交际过程所涉及的各个交际环节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研究的重点是解释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动态变化,比如交际过程中如何减少不确定性、如何构筑意义和身份、如何适应异文化、如何处理跨文化冲突等,它的侧重点在于交际过程的动态建构。面对全球化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沟通过程,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对于我国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的语言教学并结合相应文化知识、文化差异比较的课堂传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即能完成语言教学的任务,同时能使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掌握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开放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以应对跨文化环境;如何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以应对不同的沟通场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众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针对传统跨文化交际学课堂中的不足,即重视应用语言训练,但缺乏对沟通技巧,特别是对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培养,同时跨文化交际课程出现的教材内容局限、课时不够、教学资源缺乏,以及该课程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不能有效链接等问题,本文提出结合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与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优势互补的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模式。
二、抛锚式教学法的运用
针对现今跨文化交际学课堂教学的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对西方的教学经验按部就班,而忽视中国本土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其专业特点的教学改革,那是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即学生无法体会跨文化交际学在实践运用中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跨文化思维拓展的训练,使得学生很难放宽思维模式,走出刻板的思维定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即课堂中抛出事例,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思考,征询学习者的各种结论,从而使学习者了解社会环境对交际有效性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学课堂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中国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在具体教学中设计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使学生能“身入其中”主动探究文化的本质及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重要因素。通过营造不同国别的文化情境去影响、拓展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运用全新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便学生将来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及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原声电影是很好的教学媒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影像视频、学生互动等教学手段让学习者通过真实事例去感受、去体验,并对跨文化交际学传统理论知识进行“对话性”探讨。抽出文化现象进行课堂讨论、结合社会背景分析案例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并对中西方不同的交际方式作对比研究的启发式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开放性、发散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对交际误区的洞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跨学科学习能力。与此同时,理论知识是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以及进行自我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讲授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从现象联系到理论知识,再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讲解及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介绍理论性的内容上运用比较有效,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知识来配合实例教学。
三、对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模式的更新
要在课堂中,提高跨文化交际学传统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现有的国内教材大部分偏向英语专业学习,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研究只做一般性探讨,因此教学内容无法向深度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并提出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角度的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经验及成果,使其在教学中开展对话,如社会科学角度和历史阐释角度的对话、国际和国内视角的对话,让学生在研究学者们的理论对话中扩展思维,探索跨学科学习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自身不同的文化体验来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维度。设立不同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不同观点的交锋可补充加深每个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
目前国内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内容都比较单一,这是由于教材编著人受到专业领域限制所致。国外教材的编著以解决西方人在跨文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动机。因此,只学习和借鉴西方学者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成果,而不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与中国学生的学习特征,是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产生共鸣的。针对这种情况,在运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辅助性讲义。例如实践性强的中国商务礼仪、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解析,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增加跨文化市场营销等内容。
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模式改革以启发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为主,学生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一己所长,解决跨文化交际的难题。互动的课堂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变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改变了上课被动的局面。将传统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逐步改变为教师对理论、方法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教学模式,这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处理跨文化问题的综合能力有积极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邬姝丽,周英莉.高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0,61-68(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2YY30)及江西省教改立项课题“抛锚式与传统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XJG-11-2-2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伟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