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平台下的高师生顶岗实习管理探索

2015-01-20 18:27黄姣华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顶岗实习管理

【摘 要】在高师生的顶岗实习中,由于高校、实习学校、教师、学生分散于不同地方,校校、师师、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成为难题;依托信息技术,构建适于分散实习模式的信息化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师生顶岗实习的分散式合作。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 高师生 顶岗实习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57-03

一、高师生顶岗实习的困境

顶岗实习为高师生提供了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培养其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及教师综合素养、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了基础,是高师生培养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高师生的顶岗实习却遭遇了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实习管理缺位

高师生面向的工作岗位是学校,顶岗实习的地点也在学校,而任何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城市往往都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顶岗实习生,为了解决高师生的顶岗实习问题,学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学生分散到学校所在城市或周边的大城市;二是让学生回到籍贯所在地自行联系学校顶岗。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学生都相当分散,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分散于不同的城市,同一班级的学生分散于不同的学校。QQ、手机成为了高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高校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在班级QQ群发布通知、公告,提出实习要求。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更多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学校基本处于管理缺位的状态。

(二)高校指导缺位

作为准教师,高师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习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但从未真正从事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难以独自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高校导师和实习学校导师协同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如何管理班级,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上好课,如何与家长沟通等。但高校导师不可能长期住在实习学校或城市,只能跑点指导,其指导要么不及时,要么不准确,因此,学生更多依靠实习学校教师的指导,高校指导教师逐渐退出,更不用说高校导师与校外导师沟通、交流、协作指导了。

(三)实习学校导师指导质量参差不齐

高师生的实习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的人,即使是短短半年的实习也会对其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缺乏经验,高师生在管理方面要么太严,要么太松,要么与原有老师的理念相左,在教学方面则更多关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实习生走后,学生或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重新适应原有老师的管理与教学,甚至抵触原有教师,或是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一些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往往不愿接收顶岗实习生,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些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实习,这些学校的指导教师水平质量也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即使在相对较好的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也需在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无论时间还是精力都不够。且高校和实习学校都较少有针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激励政策,难以激发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对实习指导质量的管理、监控不到位,导致指导有时也流于形式,质量参差不齐。

(四)同学之间缺乏协作

团队学习的成果将大大超过个体学习者的总和,对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效率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在分散的顶岗实习中,同专业、同班级的学生分散于不同的实习城市与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相对不畅。学生在实习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不能即时地分享给同学,也很难了解和呼应他人的实习体验,遇到难题时,很少能得到同学的支持与帮助,只能依靠自己去学习、去反思、去经历,这种孤立的学习情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实习质量。

(五)评价主观单一

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是保证学生实习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但是,受条件限制,高师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一般是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填写高校制定的“实习鉴定表”,给出评价、分数或等级,由学生将此表交回学校。“实习鉴定表”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唯一依据,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的终结性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及高校指导教师是缺位的,而实习指导教师往往只负责指导个别学生,缺乏比较,不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其作为唯一的评价者是不合理的。同时,这种评价更无法帮助学生诊断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指导学生调整实习方案,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二、信息化顶岗实习平台的构建

在高师生的顶岗实习中,高等学校与实习学校共同参与高师生的培养,高校导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但由于高校、实习学校、教师、学生分散于不同地方,实习学校与高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实习学校导师与高校导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不能很好地共享资源、协同指导、协作学习,导致高师生顶岗实习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结合分散式顶岗实习的这一特点,充分考虑校校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依托信息技术,构建适于这种实习模式的信息化平台,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师生顶岗实习的分散式合作。

(一)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顶岗实习平台包括四个子系统:管理系统、学习系统、讨论区和资源库。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日常管理,如发布通知、公告等;学习系统主要用于学生自主

整个平台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实习学校、高校导师、实习学校导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管理、指导、服务与评价。强调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协调,保证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程、全面的管理与监控;重视高校教师与实习学校教师之间的交互,关注“双导师”之间的协同指导;强调资源库的建设及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支持作用;注重生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为学生的反思、交流、探讨提供支持;重视学生、高校、实习学校、高校导师、实习学校导师、同学全程共同参与评价。整个平台将高校、实习学校、学生三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消灭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形成业务联动和一站式的服务与监管体系,为实现分散式合作提供技术支撑。endprint

(二)平台的应用

1.实习前的准备

顶岗实习前,高校制定平台使用手册,发放给每一位实习生,并为他们开通账号,要求他们及时登录平台,完善相关信息,以便学校管理。同时,在平台发布实习相关的公告、通知,提出实习要求。特别强调将在平台学习的情况作为学生实习评定的重要依据。

学生登录平台,熟悉平台的功能与操作,了解实习期间应当在平台完成的学习任务。如登录平台的次数、时间,提交的作业的数量、形式等要求。

指导教师登录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常用的教育教学、生活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实习方案。

2.实习中的应用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高校通过平台发布各种通知、公告,对高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全程进行监控。如查看平台记录,了解指导教师是否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服务,学生是否按时提交实习作业,实习效果如何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优秀教案、课件、参考资料、教育教学案例等。

学生在平台完成学习任务,如提交教案、课件、实习观察日志、个例记录等。同时,也可将实习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在平台分享,遇到各种难题时在平台求助。

教师利用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导师和实习学校导师共同批阅作业、修改教案、解答难题,共同探讨学生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学生、高校、实习学校、高校导师、实习学校导师、同学等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及时给出评价和反馈。

3.实习后的评价

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平台提交实习总结并对同学的实习情况进行点评,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给出评价。学校根据学生的平台学习记录,结合实习过程中六方评价主体给出的多次评价,最终作出学生顶岗实习的综合评定。并将平台的所有记录分类整理,如优秀作业、教学实例、教育教学典型案例等,纳入资源库,供以后的实习生查阅、学习。

三、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价值

基于信息化平台,高师生的顶岗实习将逐步从分散走向合作。

(一)从单一指导到协同指导

依托信息化平台,可改变高校导师缺席、实习学校导师单一指导的局面,高校导师与实习学校导师全程合作、协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在班级管理方面,进班前,高校导师将实习生的相关信息上传平台,向实习学校导师介绍实习生的基本情况,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制定每位实习生的实习方案;高校导师推荐资源库中的班级管理相关资源,引导学生认真查看学习;实习学校导师上传实习生即将负责班级学生的相关信息,督促实习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进班后,实习学校导师实时跟踪并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将记录上传平台,两位导师共同探讨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课程教学方面,上课前,学生提出初步方案,高校导师结合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修改意见,实习学校导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提出修改意见,三者共同探讨完成教学设计。上课后,可将上课实录视频上传平台,两位导师共同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学生也可就实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随时在平台给导师留言,向导师请教,两位导师可以单独或共同给予及时高效的指导。

(二)从管理缺位到全程管理

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高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全程管理,缓解其在高师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管理缺位的尴尬局面。实习前,将实习要求发布在平台,让学生及两位导师明确实习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与实习学校协商实习生的管理与指导相关问题,形成共同管理方案或协议。实习过程中,通过监测学生在平台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与两位导师的指导情况;与实习学校进行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了解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两个学校共同协调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实习结束后,将学生在平台的记录整合成实习档案,作为实习鉴定的依据之一;对两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予以评定,作为导师工作绩效的主要依据;对实习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评议,作为以后实习学校选取的重要参考。

(三)从单独实习到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为通信工具,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使实习学生之间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摆脱单独实习的困境。平台为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提供支持。可以了解别人的实习情况,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经验,可以与同学交流、探讨教学设计,可以就某个实习难题展开讨论,可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平台也为学生自己的实习反思提供空间,实习生可以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都记录在平台上,既可以为其他实习生提供借鉴,又能为其他实习生提供丰富的实习资源,特别是之前学生实习时的教学视频、案例、反思日志等,供实习生观摩学习、探讨,实现不同届学生之间的协作。

(四)从一元终结性评价到多方过程性评价

利用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改革原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单独进行的不合理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主要关注过程的活动与表现,以各种反应作为评价的依据与标准。实习前,高校应在征求各实习学校及导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评价方案和细则,并发布在平台上,将学生、高校、实习学校、高校导师、实习学校导师、同学均纳入评价主体,并确定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及所占权重。实习过程中,六方主体结合评价方案和细则及时给出客观评价,并反馈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反思,及时调整实习行为或修订实习方案。实习结束后,根据七方评价主体全程中给出的多次评价情况、学生的平台学习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等给出一个综合鉴定,作为学生的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文涛,刘霄.教育实习的实践与创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桑新民.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3]陈玲平.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信息技术环境构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YJA880096)

【作者简介】黄姣华,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丁 梦)endprint

(二)平台的应用

1.实习前的准备

顶岗实习前,高校制定平台使用手册,发放给每一位实习生,并为他们开通账号,要求他们及时登录平台,完善相关信息,以便学校管理。同时,在平台发布实习相关的公告、通知,提出实习要求。特别强调将在平台学习的情况作为学生实习评定的重要依据。

学生登录平台,熟悉平台的功能与操作,了解实习期间应当在平台完成的学习任务。如登录平台的次数、时间,提交的作业的数量、形式等要求。

指导教师登录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常用的教育教学、生活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实习方案。

2.实习中的应用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高校通过平台发布各种通知、公告,对高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全程进行监控。如查看平台记录,了解指导教师是否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服务,学生是否按时提交实习作业,实习效果如何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优秀教案、课件、参考资料、教育教学案例等。

学生在平台完成学习任务,如提交教案、课件、实习观察日志、个例记录等。同时,也可将实习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在平台分享,遇到各种难题时在平台求助。

教师利用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导师和实习学校导师共同批阅作业、修改教案、解答难题,共同探讨学生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学生、高校、实习学校、高校导师、实习学校导师、同学等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及时给出评价和反馈。

3.实习后的评价

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平台提交实习总结并对同学的实习情况进行点评,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给出评价。学校根据学生的平台学习记录,结合实习过程中六方评价主体给出的多次评价,最终作出学生顶岗实习的综合评定。并将平台的所有记录分类整理,如优秀作业、教学实例、教育教学典型案例等,纳入资源库,供以后的实习生查阅、学习。

三、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价值

基于信息化平台,高师生的顶岗实习将逐步从分散走向合作。

(一)从单一指导到协同指导

依托信息化平台,可改变高校导师缺席、实习学校导师单一指导的局面,高校导师与实习学校导师全程合作、协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在班级管理方面,进班前,高校导师将实习生的相关信息上传平台,向实习学校导师介绍实习生的基本情况,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制定每位实习生的实习方案;高校导师推荐资源库中的班级管理相关资源,引导学生认真查看学习;实习学校导师上传实习生即将负责班级学生的相关信息,督促实习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进班后,实习学校导师实时跟踪并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将记录上传平台,两位导师共同探讨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课程教学方面,上课前,学生提出初步方案,高校导师结合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修改意见,实习学校导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提出修改意见,三者共同探讨完成教学设计。上课后,可将上课实录视频上传平台,两位导师共同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学生也可就实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随时在平台给导师留言,向导师请教,两位导师可以单独或共同给予及时高效的指导。

(二)从管理缺位到全程管理

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高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全程管理,缓解其在高师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管理缺位的尴尬局面。实习前,将实习要求发布在平台,让学生及两位导师明确实习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与实习学校协商实习生的管理与指导相关问题,形成共同管理方案或协议。实习过程中,通过监测学生在平台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与两位导师的指导情况;与实习学校进行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了解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两个学校共同协调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实习结束后,将学生在平台的记录整合成实习档案,作为实习鉴定的依据之一;对两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予以评定,作为导师工作绩效的主要依据;对实习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评议,作为以后实习学校选取的重要参考。

(三)从单独实习到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为通信工具,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使实习学生之间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摆脱单独实习的困境。平台为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提供支持。可以了解别人的实习情况,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经验,可以与同学交流、探讨教学设计,可以就某个实习难题展开讨论,可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平台也为学生自己的实习反思提供空间,实习生可以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都记录在平台上,既可以为其他实习生提供借鉴,又能为其他实习生提供丰富的实习资源,特别是之前学生实习时的教学视频、案例、反思日志等,供实习生观摩学习、探讨,实现不同届学生之间的协作。

(四)从一元终结性评价到多方过程性评价

利用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改革原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单独进行的不合理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主要关注过程的活动与表现,以各种反应作为评价的依据与标准。实习前,高校应在征求各实习学校及导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评价方案和细则,并发布在平台上,将学生、高校、实习学校、高校导师、实习学校导师、同学均纳入评价主体,并确定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及所占权重。实习过程中,六方主体结合评价方案和细则及时给出客观评价,并反馈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反思,及时调整实习行为或修订实习方案。实习结束后,根据七方评价主体全程中给出的多次评价情况、学生的平台学习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等给出一个综合鉴定,作为学生的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文涛,刘霄.教育实习的实践与创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桑新民.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3]陈玲平.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信息技术环境构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YJA880096)

【作者简介】黄姣华,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丁 梦)endprint

(二)平台的应用

1.实习前的准备

顶岗实习前,高校制定平台使用手册,发放给每一位实习生,并为他们开通账号,要求他们及时登录平台,完善相关信息,以便学校管理。同时,在平台发布实习相关的公告、通知,提出实习要求。特别强调将在平台学习的情况作为学生实习评定的重要依据。

学生登录平台,熟悉平台的功能与操作,了解实习期间应当在平台完成的学习任务。如登录平台的次数、时间,提交的作业的数量、形式等要求。

指导教师登录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常用的教育教学、生活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实习方案。

2.实习中的应用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高校通过平台发布各种通知、公告,对高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全程进行监控。如查看平台记录,了解指导教师是否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服务,学生是否按时提交实习作业,实习效果如何等。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如优秀教案、课件、参考资料、教育教学案例等。

学生在平台完成学习任务,如提交教案、课件、实习观察日志、个例记录等。同时,也可将实习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在平台分享,遇到各种难题时在平台求助。

教师利用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导师和实习学校导师共同批阅作业、修改教案、解答难题,共同探讨学生的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学生、高校、实习学校、高校导师、实习学校导师、同学等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及时给出评价和反馈。

3.实习后的评价

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平台提交实习总结并对同学的实习情况进行点评,高校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给出评价。学校根据学生的平台学习记录,结合实习过程中六方评价主体给出的多次评价,最终作出学生顶岗实习的综合评定。并将平台的所有记录分类整理,如优秀作业、教学实例、教育教学典型案例等,纳入资源库,供以后的实习生查阅、学习。

三、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价值

基于信息化平台,高师生的顶岗实习将逐步从分散走向合作。

(一)从单一指导到协同指导

依托信息化平台,可改变高校导师缺席、实习学校导师单一指导的局面,高校导师与实习学校导师全程合作、协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活动。在班级管理方面,进班前,高校导师将实习生的相关信息上传平台,向实习学校导师介绍实习生的基本情况,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制定每位实习生的实习方案;高校导师推荐资源库中的班级管理相关资源,引导学生认真查看学习;实习学校导师上传实习生即将负责班级学生的相关信息,督促实习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进班后,实习学校导师实时跟踪并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将记录上传平台,两位导师共同探讨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课程教学方面,上课前,学生提出初步方案,高校导师结合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修改意见,实习学校导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提出修改意见,三者共同探讨完成教学设计。上课后,可将上课实录视频上传平台,两位导师共同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学生也可就实习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随时在平台给导师留言,向导师请教,两位导师可以单独或共同给予及时高效的指导。

(二)从管理缺位到全程管理

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高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全程管理,缓解其在高师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管理缺位的尴尬局面。实习前,将实习要求发布在平台,让学生及两位导师明确实习期间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与实习学校协商实习生的管理与指导相关问题,形成共同管理方案或协议。实习过程中,通过监测学生在平台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与两位导师的指导情况;与实习学校进行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了解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两个学校共同协调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实习结束后,将学生在平台的记录整合成实习档案,作为实习鉴定的依据之一;对两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予以评定,作为导师工作绩效的主要依据;对实习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评议,作为以后实习学校选取的重要参考。

(三)从单独实习到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为通信工具,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使实习学生之间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摆脱单独实习的困境。平台为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提供支持。可以了解别人的实习情况,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经验,可以与同学交流、探讨教学设计,可以就某个实习难题展开讨论,可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平台也为学生自己的实习反思提供空间,实习生可以将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都记录在平台上,既可以为其他实习生提供借鉴,又能为其他实习生提供丰富的实习资源,特别是之前学生实习时的教学视频、案例、反思日志等,供实习生观摩学习、探讨,实现不同届学生之间的协作。

(四)从一元终结性评价到多方过程性评价

利用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改革原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单独进行的不合理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主要关注过程的活动与表现,以各种反应作为评价的依据与标准。实习前,高校应在征求各实习学校及导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操作的评价方案和细则,并发布在平台上,将学生、高校、实习学校、高校导师、实习学校导师、同学均纳入评价主体,并确定评价的内容、评价指标及所占权重。实习过程中,六方主体结合评价方案和细则及时给出客观评价,并反馈给学生,督促学生认真反思,及时调整实习行为或修订实习方案。实习结束后,根据七方评价主体全程中给出的多次评价情况、学生的平台学习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等给出一个综合鉴定,作为学生的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文涛,刘霄.教育实习的实践与创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桑新民.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J].复旦教育论坛,2005(3)

[3]陈玲平.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信息技术环境构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YJA880096)

【作者简介】黄姣华,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丁 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化平台顶岗实习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船舶行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体验设计导入校园网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初探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信息化建设下多媒体教室管理的新模式初探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浅谈物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