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嵘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定位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岗位核心课程,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
本项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专业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对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导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以《旅游概论》《旅游地理》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相关平行课程有《导游实务》《旅游法规》,后续课程有《江苏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客源国概况》,前后衔接得当,目标指向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导游基础知识》项目课程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模式,建立符合岗位技能需要的专业知识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先修课程的综合应用与演练,也是后续课程的技能支撑。
2.课程特点
区别于其他的核心课程或项目课程,《导游基础知识》项目课程具有知识面宽、覆盖面广、涉及多学科、可操作性不强的特点。
二、课改思路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以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研究者对如何将导游基础的知识点转换为学生的技能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导游基础知识》项目课程课堂学习的基础知识,最终在学生导游工作的时候体现为导游实地讲解。所以我们的《导游基础知识》要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导游讲解中。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的课程改革:针对导游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兼顾导游资格证考试的要求,我们解读《导游基础知识》项目课程对应的核心职业能力应是导游基础知识的外化能力——导游基础知识讲解能力,因此对应的工作过程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进行导游基础知识讲解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将繁杂的导游基础知识整理为模块知识,以及让学生将模块知识模拟讲解的方法。
依此工作结构、工作任务,我们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设置了相应的模块化项目。简而概之:将繁杂的导游基础知识整理为模块知识并在教学演练中进行实操。
1.课程体系
本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以职业生涯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路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主题教学为形式。总之: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2.课程实施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彻“以工作导向为基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第二,以项目驱动为原则,学生导游基础知识外化能力(导游基础知识讲解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通过实施一个个的项目来实现的。为了保证能力目标的实现,以项目驱动为原则,设计贯穿全课程的训练项目。第三,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本位,知识目标服从、服务于岗位能力目标,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所以理论知识的设计以“必需、够用”为度。
3.教学内容整合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结合导游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按照“行业需求、岗位实用、课证一致、技能为主”的原则,在不改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基于导游岗位技能对教学内容实行重组,进行模块化设计,确定了四个主题模块(项目一:历史文化;项目二:自然风光;项目三:人文胜迹;项目四:艺术生活)。
根据导游服务人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知识要素、结合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导游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教学项目,并将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和技能纳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和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三、示例模块
示例模块的选择:宗教可以丰富现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并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有重要意义。佛教在江苏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选择了江苏佛教之旅这个主题为《导游基础知识》项目课程项目三(人文胜迹)示例模块。
1.学习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了解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熟悉佛教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中国佛教主要派系。掌握佛教创始人、教义、经典、供奉对象。了解中国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佛教常用礼仪。
(2)能力目标:能够将所学的佛教知识应用到导游词的写作和实际导游讲解中。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悠久佛教文化的兴趣。
2.教学情境创设
主题:江苏佛教之旅。即南京的栖霞寺、镇江的隆昌寺、苏州的西园寺、扬州的大明寺的模拟讲解。
3.教学内容组织
以南京的栖霞寺、镇江的隆昌寺、苏州的西园寺、扬州的大明寺四个寺院为讲解对象,分别从佛教起源与发展、佛教供奉对象、佛教建筑、佛教文化的传播、佛教礼仪这些知识点来进行模拟导游。
4.学习任务描述
(1)收集佛教及寺院相关知识。
(2)景点导游词编写。
(3)模拟导游讲解。
5.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与导游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我们在教学中要实施“仿—演—习—赛”的“零距离”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为保证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①仿真虚拟教学。所谓仿真虚拟教学,即利用“模拟导游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为平台,采用语音、录像、图片、网络等多种虚拟方式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自我演练,提高学习效果。②实战演习赛教学。“演”即实战演练,我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旅游车上和旅游景区,这种方法现场感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带团能力。“习”即顶岗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去旅行社“跟团”顶岗实践;“赛”即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省市的导游技能大赛。③互动情境教学。我们还可以大量采用互动情境教学,利用真实情境进行全真训练,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工作所需的职业态度、专业素养。④团队学习。在“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搜集、中国民族风情展示、旅游诗词楹联手册编写等教学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责任分工、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⑤师生互动。通过教学提问、小组讨论、学生搜集资料交流、项目成果展示、网络学习互动等多种互动形式,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
(3)教学手段。强调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①利用数字化多功能模拟导游,在创设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习知识,强化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②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在创设的环境中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与运用,以音像资料、光盘、录像带等形式保存下来,学生可以通过回放看到自己的表情、表现,直观地听到自己知识运用程度。③依托学校“数字校园”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等扩充性资料,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6.教学资源准备
(1)时间资源:利用某周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材料资源:课本教材、校本教材等。
(3)设备资源:多媒体、模拟导游室等。
(4)信息资源:网络、图书馆等。
(5)环境资源:当地佛教寺院。
7.教学过程实施
(1)课前:分工合作、搜集资料、编写导游词。
(2)课上:知识梳理、角色扮演、模拟讲解、点评总结。
(3)课后:基础作业:知识点的总结;能力作业:导游词的完善;拓展作业:实地讲解。
8.教学评价设计
(1)自评:各人对自己在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2)互评:小组成员间根据任务完成中的表现互相评价。
(3)点评:各小组之间相互点评,教师点评。
《导游基础知识》项目课程就是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而实践并践行合一的尝试,课改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王连义.怎样做好导游工作[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
[2]郭赤婴.导游员职业道德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王 兵.导游基础[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4]王丁惠.多媒体技术在《导游基础知识》课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7(10).
[5]曹炳政.《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作者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