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茵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对于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经过多年语文教学以来,我真正感受到要在阅读课堂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读”,让学生读得自信,读得精彩,谈何容易?一篇课文往往要达到三、四面的篇幅,识字量极多,学生阅读障碍大;小学学生从年龄段而言还处于活泼、好动,持久性注意力不强的时候,在需要大量朗读的语文课上教师必须要不断变换朗读方法、朗读形式,以吸引其充分的朗读兴趣出色地完成朗读任务;再则从朗读的方法而言,学生还只能本能地表达自己初步的感受,不大能较好地运用一定的朗读方法来较好地表现课文语言的情感。但是越是如此,越可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采取准备朗读和自由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所谓“准备型”朗读,指的是当学生初步接触文本时,学生对于其间的语言文字还不够熟悉,对于文本的情感还完全处于比较陌生的阶段,这时候教师必须给与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时间,让其能以自由的朗读方式去快速的熟悉文本,把握文本。一般而言,我认为以“自由读”、“默读”两种形式使用在这一类型中最为有效。而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自由读是让学生大量接触文本、熟悉文本的最佳方法。但是,在现今的一线语文课堂上,我发现有好多教师对这一朗读形式不够重视,有匆匆走过场之嫌。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我认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要将准备型朗读,即学生开始接触文本时的自由读做充分,做扎实。教师要关注到这一种朗读类型中班上每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兴趣浓厚地进入了朗读。
所谓“自由读”就是让学生按着自己的语速、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情感来朗读文本。对于学生来说,自由朗读的确可以让他们快速地、最大量地接触文本,实现对文本最快速地了解、概知。然而,毕竟是学生,你让他“自由”,他就以为可以随便开溜。于是开始自由朗读时,我发现很大一批学生一到自由读就给你来个“浑水摸鱼”,一会儿捣鼓个笔,一会儿翻看着书,要不就给你来个“和尚念经”……面对这一现象,我对“自由读“不敢马虎,采取了下列两种方法来落实。
其一,看“表情”,听“声音”,让学生有兴趣地读。每次到了课堂上的自由朗读是我“听”得最认真,“看”得最认真的时候。读之前,我会说:“小朋友,尽情发挥你朗读本领,老师走到你身边,一定要听到你最美丽的声音。”学生一般就会放开声音认真读。而当我走到谁的身边时,肯定读得很认真,于是摸摸他或她的脑袋附在耳边表扬一下,小家伙更卖力了;读当中,我会说“我最喜欢看小朋友的表情了,谁的小脸蛋最美,谁就是读得最认真了!”于是,个个小脸蛋会说话,读得越美,脸上表情也越丰富;读之后,更不忘了将刚才朗读时那些小脸会说话,声音又美丽的学生好好表扬一番。渐渐的班上的学生知道了,自由读时,老师在听着声音,在看着表情,把那些总不敢举手“个别读”的学生的积极性给找出来了,偶尔他或她也举着手美美地表现了一回。
其二,给学生最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有思考地读。单单让学生读出了表情,读好了声音,还只是自由读的表面现象,让学生初步接触文本,还得让学生能带着任务,有思考地读,才能真正读出准备型朗读的价值来。那么,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致勃勃地“自由读”呢?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它的前提必须是教师能给了学生最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能读得入神,思考得有价值。
那么怎样的任务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呢?根据实际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挑战性首先在于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个性。比如当我在教学《检阅》一课时,让学生找到了观众们称赞博莱克及儿童队员的句子,那么观众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检阅仪式部分,用浪线画出让观众发出这样赞叹的句子。在实际课堂上我这样说:孩子们,为什么观众们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细细读读这部分课文,然后画出属于你心中的那条浪线。看似一句简单的话语,但是,充分体现了这一过程中,我对学生自我个性的尊重,学生是在愉悦的,展现自我的心境中接手这一任务,实际的效果表明,学生的确读得极为认真,能快速地找寻到描写博莱克和儿童队员在检阅时如何表现的句子。挑战性还在于教师能给于学生明确而有价值的问题,真正能随着自由读过程地深入而获取问题的答案的。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由读的方式细细读读课文第一节并要求:用心感受当时的场景,如果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蹦出了哪个“字”或“词”?答案是从朗读的过程中来,学生自然读得极为认真,脑海里更还会努力搜寻着字词,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