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股市监管

2015-01-20 05:04叶青,林江,张明
财政监督 2015年25期
关键词:证金股市政府

关注股市监管

话题嘉宾

叶青: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湖北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

林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财税理论与政策等

张明: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财经咨询员,主要从事财政、政府预算和项目预算教学研究

主持人

阮 静:《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王光俊:《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背景材料:

6月中下旬以来,突至的A股剧烈异常波动给市场带来极大恐慌,各部委联合发力救市。6月27日,央行祭出“双降”(降息+定向降准)组合拳打头阵。随后,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起草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沪深交易所下调A股交易经手费和过户费;证监会不断出台措施安抚市场,并减少IPO发行家数和筹资金额,多举措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宣布对涉嫌市场操纵的行为进行专项核查等;在央行和证监会的支持下,证金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出手护盘;银监会发布《支持股市稳定声明》,允许银行重新制定股票质押贷款期限;保监会通报在股市大幅波动期间,保险机构一直持续净买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国资委要求股市波动期间,央企不得减持控股公司股票;7月9日,公安部副部长孟庆丰带队,会同证监会排查打击证券期货市场的违法犯罪活动;等等。多部门频频出招,采取多种措施稳定股市,大盘逐渐回稳。

8月14日,证监会发布第21号公告,称随着市场由剧烈异常波动逐步趋向常态化波动,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今后若干年,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证金公司)不会退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不变,但一般不入市操作,当市场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仍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发挥维稳作用。同时宣布,证金公司于当日依照证券交易所相关规则,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中央汇金公司转让了一部分股票,由其长期持有。至此,政府对A股一个多月的“重症看护”走向尾声,“救市”告一段落。

面对不期而至的股市巨幅震荡,政府部门强力“救市”,“国家队”展开护盘行动,这些举措对正处于市场化改革浪潮中的金融市场有何影响?作为此次护盘“国家队”的重要一员,证金公司将部分股票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并承诺在今后若干年不退出股市,有何用意?此次股市巨幅动荡的成因是什么?暴露出我国股市存在哪些问题?怎样理解政府“救市”行动中打出的组合拳?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您如何评价我国政府此次对股市的干预措施?股市中的“救市”资金该何去何从?为保障股市的稳定,相关方应从哪些层面作出努力?监管者应如何加强对股市的监管?本期监督沙龙关注“国家队”护盘动作,围绕股市监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主持人:6月15日,A股三大股指高开后震荡走低,收盘大跌,由此拉开股灾序幕。股灾四周,千股跌停、千股涨停的极端反转戏码不断上演。恶意做空、场外配资、股市监管错配、股指期货、舆论混乱与失控等都成为众矢之的。您认为这次股灾的成因是什么?暴露出我国股市存在哪些问题?

股市巨幅震荡:原因何在?

林江:这次股灾的成因是:一是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上证综指从 2000多点上升到5000多点,其实存在很大的泡沫,换言之,升幅太大,股市作出较大的调整并不令人奇怪;二是我国股市指数与上市公司的业绩以及派息政策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长期下去是难以持续的,按照股票的基础价值理论,当股票的市盈率已经变成数百倍的时候,出现股灾是迟早的事情;三是政府有意向要把股市推向高位,借此拉动内需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因此助推股市上涨,然而政府又担心股市指数升幅太大造成太大的泡沫,故又要出手干预市场,从而使得投资人无所适从,一旦有风吹草动,股市指数就会一泻千里,形成股灾。以上情况暴露出我国股市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政府是否该引导公众买股票,例如中国证监会允许个人开设最多20个账户的做法是否合适?二是何谓股市的稳定发展?尺度在哪里?对于投机者而言,股市指数应该大起大落才有机会,但是股市是否需要投机者呢?如果需要投机者,而不是杜绝投机者,就难以让市场达致稳定发展状态,政府部门的取态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晰;三是证监会、人民银行、保监会等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股市的监管以及推出的相关政策的关联度并不高,甚至有相互打架互不沟通的情况,从而使得股市的信息比较混乱,投资者无所适从。

叶青:主要原因是短期投机的过多,长期投资的过少,导致股价如过山车一般,上上下下。出现这种局面,一是政府对股市的期望值过高,股市只是一个资本市场,主要目的是吸引资金进入股市,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政府更多的是把股市作为国有企业解困的平台。而各级国有企业又不争气,导致股市缺乏真正的利好。最近通过对广州国企的巡视,得出的一些结论触目惊心:有的国企的贪腐已经是“全军覆没”。二是管控股市的措施不得力。股市金融的“杠杆化”仍然严重,可以大比例的借债炒股,股市的风险哪有不大的?一定比例的借债是一种市场工具,超过就是灾难。我的观点是“任何事情失控了就是灾难”。股市尤为如此。三是依法治股很难。依法治国,才能够建设和谐国家,但是在股市没有这一说,基本的规矩还是需要的。依法治国,也要在股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张明:这次股市从较疯狂上涨到近一个多月大幅震荡的原因,业内人士已有解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一是舆论造势“国家牛”、“改革牛”。如官员乐观表态、官方媒体积极助阵、网络媒体标题党解读、一些专家和投行人士任性发挥等,逐渐形成这轮牛市首先是政府及改革所需,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投资股市不仅可以赚钱甚至是支持国家。二是证监会缺位、越位,监管不力,引发“人造牛”。如未能及早逆周期调控“两融”和场外配资;始终不放弃调控新股发行节奏,IPO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助长投机气氛,财务造假、信息误导、内幕交易、股价操纵层出不穷,监管执法既迟缓又乏力。三是外资唱空做空中国股市。如外资利用证监会规范两融和银监会查处杠杆配资为切入口,结合市场上涨以来一直缺少像样的阶段整固因由,做空中国。又如外资在亚投行协定正式签署日所产生的暴跌,也是赤裸裸地做空中国。四是“两融”和场外配资杠杆运作不当,造成“杠杆牛”。如杠杆利用增长太快,特别是银行配资和民间配资公司等场外杠杆增长控制失度,上涨行情中投资者肆无忌惮地加杠杆造成暴涨,下跌过程中又争相去杠杆引发暴跌。

上述业界观点,个人认为基本上可归结为宏观调控和股市政策及监管的相互作用结果。管理层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发展信心不足条件下,利用股市提振一下发展信心和解决企业融资,完全可以理解。但在金融风险比较普遍的时代,是否有必要在股市这种衍生或虚拟资本市场上,运用如此大剂量的猛药,则有待进一步探讨。正是在这些政策引导下,沉寂约7年的股市,从去年11月后一次次屡创新高并刷新成交量。脱离经济形势的暴涨通常会伴随相应暴跌,这是股市的基本规律。上述现象主要暴露出我国股市在规范运作及监管方面存在问题。因为,股市本来就是一个以“炒作预期”为手段逐利的场所,特别需要严格的监管规范。而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各方面的监管规范,又恰恰是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这在股市表现尤其突出。问题所述现象,充分表明我国股市监管规范的缺失和不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

主持人:如背景材料所述,股灾发生两周后,政府部门强力“救市”,一行三会、财政部、国资委、公安部、央企等频频出招,联合发力,积极维护股市的稳定。怎样理解政府“救市”行动中打出的组合拳?其中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请谈谈您的看法。

聚焦“国家队”护盘

林江:我认为打出组合拳属于预料之中,因为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单靠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或者监管部门,都难以独立承担救市的重大责任,组合拳的作用机理是,一,形成合力,把救市之力用于刀刃上,希望能够一招奏效;二,如果组合拳所包含的政策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确可以在短期内既形成政府救市的总体思路,让市场能够迅速管理其投资预期,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做到速战速决,不拖泥带水,从而实现救市的目的。但是我认为组合拳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些前提条件,例如,政府部门相互配合得天衣无缝;相关政策措施环环相扣,能够把政府要实现的经济政策目标清晰传递到市场;股市的参与者能够应对政府的组合拳政策积极做出反应。但是从这次的救市情况看,情况未必如此。

叶青:打“组合拳”是必要的。关键是平时都干什么去了。这些“组合拳”不是要打则打,不想打则不打。平时不用,就会造成投资者无所谓的感觉。

通过持续的打股市的 “组合拳”,可以让投资者感觉到法律边界在哪里、哪些是高压线。

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股市要有自我净化的功能,一些混进股市的企业,要让他们退出,否则就是“烂股成灾”。同时,要在股市上充分体现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股市上的市场机制健全了,政府的行政干预股市才会从根本上减少。

张明:政府组合拳“救市”,表明管理层将股市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策工具的思路及意图。在财政货币政策都难以再行运用条件下,利用股市沉寂多年和社会资金充裕的现实,解决企业融资并提振一下经济发展的信心,应该是可行且有效的。

政府组合拳“救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股市的资金与股票比率预期和降低股票交易成本,提高股市投资收益预期,增加股市的社会资金吸引力,实现股市稳定。概括背景资料所述具体方法:一是增加进入股市资金量,如“降息+定向降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二是减少新增股票上市量,如减少IPO发行家数和筹资金额等。三是降低股票交易成本,如下调A股交易经手费和过户费等。四是稳定股价指数,如专项核查涉嫌市场操纵行为;允许银行重新制定股票质押贷款期限;证金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出手护盘;保监会通报在股市大幅波动期间,保险机构一直持续净买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国资委要求股市波动期间央企不得减持控股公司股票;公安部会同证监会排查打击证券期货市场的违法犯罪活动等。

应当说上述“救市”措施是全面深入具体的,但是否有效个人以为则有待实证。因为从稳定市场与限制交易和买卖自由的相关性,以及符合市场客观规律、干预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判断,这种稳定市场的方式所能取得的效果及持续性都是有待实证的。

林江:这应该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例如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香港,其回应国际金融大鳄冲击时动用的是政府的外汇基金,并成立专门的政府投资公司进行救市,与内地这次救市选择证金公司很相似,其次,证金公司携救市资金入市总好过政府监管部门直接入市,因为监管部门充当的是裁判员的角色,自己不应该下场同时做运动员;再者,证金公司与央行和中国证监会都关系密切,由该公司运作较易受到央行和证监会的控制和主导。其实,入市的原则是把市场稳定下来了,就可以了,否则如果救市资金长期待在市场,会不断动摇市场经济的原则,因为到最后,可能证金公司持有大手股票,而散户基本退出市场,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股市了。平心而论,救市资金入市当然在短期内有助于股市指数的回升,但是困难之处在于要把股市指数托到哪一水平才合理?上证综指在3500点至4500点之间就是合理的吗?换言之,低于3500,就要救市了,高于4500就要退出了吗?这是非常难以作出判断的。事实上,市场恢复常态化波动后这些资金应该有秩序退出,例如,香港1998年救市后香港就成立了盈富基金,把救市时所购入的股票都放在了该基金里,然后把基金分批出售给社会公众,从而实现了有秩序的退出,这些经验都值得内地借鉴。

主持人:股市巨幅震荡之时,证金公司以数千亿资金输血股市:7月3日,证金公司拟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240亿元增至1000亿元;7月6日,21家券商出资的1280亿划拨证金公司账户,同一天,证金公司开始入场买入蓝筹股;7月8日,证金公司向21家券商提供2600亿元信用额度,用于增持股票,同一天证金公司向五家基金公司申购2000亿元主动型基金;7月9日,央行继8日之前向证金公司再贷款不少于1200亿元资金之后,表示继续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截至7月13日,17家商业银行总计借予证金公司1.3万亿元,证金公司或商业银行授信规模约2万亿元。为什么央行和证监会选择证金公司携“救市”资金入市?入市的原则是什么?这些资金对股市有何影响?市场恢复常态化波动后这些资金该何去何从?

叶青: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都有平抑物价的职责。平准,就是中国历史上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中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桑弘羊在京师长安专设机构,执行平准业务。后又于太初元年(前104)扩充大农令机构 ,改称大司农,并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司其事。有了政府的“平准”,市场的价格才会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才不至于影响民众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还有 “猪肉储备”“棉花储备”“粮食储备”之类的做法。同样,在股市上,当有的股票价格跌到很低,又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国家队”进入也未尝不可,总之,是为了稳定股市。证金公司携救市资金进入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于“高抛低收”,其最大的目的是稳定股价,而不是大赚其钱。这样才能够发挥“国家队”的正能量。当股市相对平稳时,应该适当退出,但是不要离场太远。

张明:央行和证监会选择证金公司携“救市”资金入市,或许主要是因为证金公司是由沪深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不以盈利为目的、为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资金和证券转融通,监管、规范并与融资融券共同生长发展业务发展企业的公司。该公司是融资融券领域的非营利企业,由它承担政府的政策性市场营运管理似乎理所当然。但证券业与一般公共服务领域根本不同,这里是真金白银货真价实的商战,非盈即亏,没有盈亏之外的第三状态。我国顶级或在京学府相关专家说,按公司定位不应在二级市场参与股票买卖,但现在由其他人来做也不合适。“救市”资金如何进入市场,监管层也曾想过多种方式,但很多方式是违规的,券商也不能直接做。从救市出发,需要一个机构来做这个事。目前融资融券业务由各券商向客户提供,但券商一旦出现资券差异,就需要另一机构来为券商提供资券等服务,证金公司就应运而生,这是两融业务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中国称集中控制两融。由此可见,选择证金公司携“救市”资金入市,是一个在现行制度下具备可操作性的最佳举措。

证金公司的入市原则,我国顶级或在京学府相关专家已有解说,如非营利机构不等于不赚钱,不能光买不卖,使股市很多问题由公司承担;国家虽提供流动性支持,但如果它亏了,就是国家亏了,有国家政策支持也要有市场化运作。这表明,公司入市原则是综合而非单一的,大致可表述为:稳定股市但不能亏。

所用资金对股市的影响,主要是资金入市所购股票对股市交易产生的影响。如救市资金的交易对象,就自然成为股市交易的风向标。你买权重股自然“点石成金”,大家会跟着买权重股,于是造成中小创股大面积跌停。因此,为避免 “救市”交易影响正常市场交易,“救市”交易结构应当是综合而非单一的,是以稳定股价指数为目的的交易,可理解为以结构综合、盈亏平衡来维系股市稳定。

个人猜测“救市”资金总体属金融系统,“救市”后(不知如何界定这一目标)资金大致主要会滞留于证券监管机构,最终或许可考虑从目前称谓的“准国家平准基金”,转变成股市稳定调节基金。

叶青: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稳定股市。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时,“国家队”还是不能退出。政府要不要救市,如何救市?要以经济发展的态势为依据。也可以GDP的增减变化为依据。股市的目标还是要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当然,股市不够健康,也会拖累经济的发展。

林江:我认为证金现象既喜又忧,喜的是因为证金公司作为准平准基金的运作,在较短时间内基本上把迅速下滑的股市稳定下来了,一定程度上对恢复市场的信心产生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忧的是证金公司作为护盘的国家队的主力军,其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市场非常敏感的反应,尤其是目前散户心理状态如惊弓之鸟,证金公司太早退出或者太晚退出都会对市场参与者造成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国家队应该充分借鉴香港的经验,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建类似香港盈富基金的做法,再把基金出售给公众,实现国家队救市政策的退出。我认为证监会第21号公告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希望借宣布证金公司在今后若干年都不退出股市来稳定市场散户的信心,然而,我赞同其把部分股票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却不太赞成其公告声称今后若干年不退出股市,因为这种声称明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救市的国家队在市场上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干预证券市场的正常运作,加上证监会暂停IPO,不让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出售所持的本公司股票的做法都不符合股票市场的原则,长期下去,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能是一种伤害。

张明:“证金时代”、“证金公司概念股”等,显然是对政府“救市”的炒作性认知和描述。无论说 “证金时代”,还是说“证金公司概念股”,个人以为都有些不合适。因为,从政府“救市”交易的股种、价格、持有时间等具体结构讲,都应当是相对而非固定或非规律的,否则就会以政府及政策交易 “点石成金”的作用,造成新的股市波动。因此,“证金公司概念股”应当是基本不存在的,即便是有,也不会有多少赢利空间,至于“证金时代”几乎就是蛊惑。不过股市就是这样,不炒作、不制造概念,咋赚钱呢?在本轮上涨中,官方持续地为牛市信用背书,到泡沫破裂时,政府与市场已不能分割,政府也被自己套牢了。

证监会宣布证金公司在今后若干年不退出股市,并将部分股票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的意义,在于当下实行退市,大盘会应声下跌。如此前证金公司两账户减持逾1亿股伊利股份,便引发对公司退出救市猜测,造成大盘下跌。这显然是政府“救市”的结果之一,即“吃不了兜着走”,政府还让股市给缠上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及党中央的经济社会政策是“经济上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个人以为过度干预股市与党中央的战略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主持人:“救市”大战中,证金公司作为此次护盘“国家队”的主力军,一跃成为中国版的“准平准基金”,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证金时代”、“证金公司概念股”等足以说明证金公司在此次股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证监会第21号公告宣布证金公司在今后若干年不退出股市,并将部分股票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这些措施有何深层次意义?这一公告也被不少媒体解读为“救市退出计划”,您认为救市政策该如何退出?

至于护盘“国家队”退市、救市政策退出,个人以为“既来之则安之”,既实施“国家队”护盘,就应认真履职、彻底完成使命。股市是个“翻云覆雨”变幻莫测的市场,功利性的进退肯定不是政府干预股市的合适做法。业内人士对政府退市指出,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应该只是应急措施,往后可能转为一个中期安排,因为已经投入了,下一个阶段可能就要转为正常考核,就可能是个中期安排。因此,救市政策退出也应在上述思路框架下予以考虑。

叶青:金融改革带活“一盘棋”。整个金融改革,涉及汇率改革、股市新政和放松民间资本入场等。表面上看,金融改革只是经济层面的部分改革。但实际上,由于金融特别是银行是现代经济的中枢神经。一旦改革成功,必然引起整个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则会影响到政治制度的改革。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股市不稳,既是经济发展问题的体现,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理顺金融体制机制,特别是股市的体制机制,是“依法治市”的需要。不能算是“政策托市”。说实话,政府在股市上还有许多没有到位的地方。政府在股市上,该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什么也不要做。

林江:我认为,政府强力救市的动机是好的,是希望股市不要在短期内急挫以损害中产股民的入市积极性,毕竟在21个交易日里股市市值蒸发了20万亿,反映了的确发生了政府不愿意见到的股灾了,政府强力救市是不至于让股灾继续恶化下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股灾过后我们的确需要反思,如果不是当初政府部门,包括官方主流媒体通过各种政策和渠道鼓励公众购买股票,股市指数是不会在短期内急升的,没有这种急升,也就不一定会带来股灾,没有股灾,政府就不需要救市,因此政府部门也需要反思我们对待股市的政策和基本取态。事实上,如果政府经常以各种名义介入市场,不管是养老金入市,还是国家队护盘,都会让证券市场进一步引入政府干预的色彩,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也不利于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在内的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

张明:政府此次对股市的护盘行动”,对正处于市场化改革浪潮中的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一是对国内市场本身的影响,政府救市是对市场运行的再调节,会造成市场参与者,不是探究市场规律,而是猜测理解政府意图及政策,从而影响市场的本来发展规律。二是在国际上对国内市场影响更大,如强化国际金融界及投资者的中国“政策风险”认知,中国金融市场长期在国际上被认为透明度低、管制多、政治风险大,此次作为更验证了这种成见,“信誉代价”相当大,近期IMF多次呼吁我国政府停止干预股市从一定程度上就证明了这种看法。这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将带来相应负面影响。

个人基本同意政府此次介入市场有“政策托底”之嫌的说法,但此做法是否会不利于金融市场化,则有待实证或进一步研究。因为,改革30多年来,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及具体衍生品市场基本形成,但金融市场化实质内容进展仍比较缓慢,除前几年推出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外,就是去年兴起的网络金融。在这种情形下,政府阶段性地干预一下股市,与金融市场化的关系并不十分明显。

主持人:面对不期而至的股市震荡,我国政府强力 “救市”,“国家队”全力开展护盘行动,这些举措对正处于市场化改革浪潮中的我国金融市场有何影响?有声音说政府此次介入市场的操作有“政策托底”之嫌,不利于金融市场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主持人:在政府的多层次干预下,此次股市动荡逐步趋于稳定。然而,维护市场稳定非一时之功,稳定市场、稳定人心、防范系统性风险等都是监管者的长期工作目标。您认为监管者应从哪些层面着手,采取哪些措施,以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股市监管,如何加力?

叶青:建议:一是梳理股市相关的法律体系,该补充的补充,该取消的取消。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严格执法,股市上的法律不可谓不多,如果个个落实,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超越法律而作为,往往是混乱的根源。三是加大对股市的监管力度,股市涉及股民的切身利益,要予以切实的保障。四是经济是股市的基础,只有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改善民生,才会有股市的春天。

林江:我认为这次监管者需要做好以下的事情:一是证券市场的风险管控问题。这次股灾,如果说有外资投机者或者说金融大鳄参与的话,那么这些投机者只是用了不到两成的功力,已经把中国的股市弄了个底朝天,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管控和防御能力相当弱,因此,包括广东自贸区在内的多个自贸区应该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的先行先试方面更加开放和积极,以为下一轮的金融开放奠定基础;二是政策的协调,包括救市措施的协调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次股灾发生不久,央行就出其不意地下调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国际市场哗然,当然,央行此举还是意义重大的,但是在时机上,选择了在股灾刚刚发生不久,而救市初见成效的时候出台这项政策,从而使得国际投资者有可能进一步看淡人民币以及看淡中国经济,并有可能在美国加息的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加速撤出中国市场,这对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中国经济而言的确是不利的,因此,如果央行下调人民币汇率的时机与国家队救市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其冲击不至于会那么大,因此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至关重要;三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者,都应该敬畏市场,而不要认为政府可以操控市场。从这次救市情况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过去我国政府对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只要央行出招,既减息又降准,股市指数肯定会回稳,但是这次救市的情况看,央行的政策措施差强人意,需要出台更严厉的政策措施,包括暂停IPO等行政性措施才能够把市场稳定下来,这充分说明政府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当目前的股市市值与2007年时的股市市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时候,政府要救市所动用的资金可能是天量的资金,再加上有融资融券、场外配资等做法,也会使得政府救市难上加难。

张明:为稳定市场、稳定人心、防范系统性风险等监管者应着手的措施,相关媒体多有刊载,业内人士也多有见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尊重市场及市场规律,面对市场发展要坚守十八大党中央 “保持定力”的方略,不要动辄就干预。发达国家已有实践经验表明,政府干预股市近期和远期的代价都不低。二是恪守裁判者职责,严格履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保护投资者等职责。三是探索研究并健全完善两融机制的逆周期监管机制。四是推行IPO审批制向注册制改革,业内人士认为,审批制导致的市场调节功能丧失是股市乱象根源。实行注册制就是让市场发挥作用,证监会不再决定发行价值和调控新股发行节奏,这是我国股市制度新生的前提。五是健全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相关问责机制,通过对有关责任主体“越位、缺位”的问责,强化证券监管履职机制建设,完善严格证券监管制度执行。其实证券领域需要强力监管的紧迫性,并不亚于公权领域和国企领域。■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

猜你喜欢
证金股市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证金公司的操盘之道,应避免与民争利
证金对多家上市公司“买而不举”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原来亏了23%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