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艺术在过去的六十年中经历了从形象艺术到抽象艺术的转变,而现年82岁的里希特对此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里希特于1932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成长于二战时期的他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进行大量创新,专注于利用一种艺术形式解构另一种艺术形式,从而产生新的命题,推动艺术史的发展。里希特使用过的形式包含了抽象、肖像、风景和历史绘画等,他也频繁地进行装置艺术创作。
从1966年开始,“抽象”便成了里希特毕生探索的核心。“抽象画等同于我的日常生活,和走路、呼吸一样自然。”《双灰》(Doppelgrau, 2014)——玛丽安·古德曼画廊巨大空间的一楼展厅内静态悬挂着四组大型双幅灰面玻璃,每幅玻璃背面都是色阶不一的灰色瓷釉,为这次色彩斑斓的展览带来独特的寂静感。里希特曾将此系列玻璃装置献给他的好友、作曲家阿沃·帕特。而里希特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他对于灰色的喜爱:“灰是非叙事的象征”——这就是他追求的艺术表达。里希特对灰色的探索持续了近五十年,近来在接受英国《卫报》(the Guardian)采访时他感叹:“我们的时代太喧嚣了。”他将此感悟直接转化成了艺术语言。作品反射的镜像与作品本身重叠,以鼓励观者思考自我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除了经典的灰色之外,绚丽的色彩对于里希特的抽象艺术实践来说也是无比重要的。此次展览展出了《色带》系列(Strip, 2011-13),这是解构艺术实践的经典范例。这一系列作品以里希特的早期抽象作品为基础,通过数码科技扭曲、再度抽象、重构画面,在不断进行“分割、镜像重叠、重复”的过程后,他最终将面目全非、只剩下许多不同颜色色带的图像制成不同尺寸的数位印刷作品。这一系列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幅长达十米的巨幅画作,这样的作品直接指向观者的视觉活动,持续地刷新着观者关于日常视觉图像的感知。《流动》(Flow, 2013)系列作品则更新了潜能与主动性、随机性与抉择之间的关系:里希特直接在流动的瓷漆上按压玻璃以创造抽象形象,这形象因而是由不可控的质料与主动的艺术实践抉择共同完成的。这样的创作过程也鼓励观者重新思考艺术家的身份,重新思考艺术家对于最终艺术作品呈献做出的贡献。里希特曾轻松地指出,他所能做到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做到;然而思想、理念上的区别以及坚持不懈的创作历程赋予了里希特独特的历史地位。(撰文:李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