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嘉
中国自秦汉以后,历代都实施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由士、农、工、商构成的“四民论”,商恒居于四民之末。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王阳明等儒者提出了四民平等的“新四民论”,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明显提升。通过仔细梳理思想,考察制度,作者认为,主张四民平等的言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明清之际的“新四民论”也并未能动摇传统的“四民论”和重农抑商政策。直到晚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仍然居于主流地位。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政府面对西方国家船坚炮利的威胁,最初以提升军事力量的“自强运动”为对应之策。然而,因为与西方国家的历次兵战一一败北,屡遭挫折,在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之中出现新兴思潮,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受到强烈挑战。光绪初年,湖广道监察御史李璠首先提出“商战”重于“兵战”的主张,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僚随声呼应,相继阐发重商言论。尤其是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民族危机感深重,郑观应的“商战论”风行一时。至此,晚清政府在内外交逼之下,不得不改采用重商政策,以挽救危局。至此,中国确立了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借鉴西方的经济体制,发展新式工商企业,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重大改变。直到1920年代,一战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兴起中国,重商政策受到挑战。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斗争亦隐含这一脉络。时至今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重商主义再次兴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