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课堂教学表象

2015-01-20 23:03凌明川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电教思想品德新课程

凌明川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得到了较大转变。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过去那种“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现象,被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教学局面所代替。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积极合作,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同认识和通用技巧。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较多的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作业形式多样化:手工制作、资料查找与收集、社会调查与访问、画图画、讲故事、展示成果等等,呈现出活动性、群体互动性特点。

但是,我从随堂听课中,发现教学中存在不少与新课程改革本意背离的现象,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提出来与同行讨论切磋。

一、课程目标不清,速度档位混乱

以思想品德课为例,新课程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基的综合性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其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好公民奠定基础

课程分类目标包括:第一层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层级目标“能力”;第三层级目标是“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将分类目标倒置,出现“重知识、轻能力、忘情感”的现象,表现在导学方案的设计中,强调知识的识记、理解与应用,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培养。

二、新教材旧观念,育人目标跑偏

一些教师囿于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束缚,把义务教育的育人目标锁定在为重点高中输送生源,因而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中考,凡中考有的就扎实的要求识记,不厌其烦,重复训练;教材中要求的活动内容,则大大缩水;更有甚者干脆放弃不上。

我们必须牢记,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功能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培育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后一个功能就是思想品德课程最主要的任务,它决定着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

三、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流程不畅通

新教材的教师用书编得很好,非常具有实用性,但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原封不动,照抄照搬。我们看到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去研究学情,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板书设计、教材处理,学生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等,完全是教师用书中的东西;还有的教师教学拖泥带水、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简直就是四川评书——“散打”。

四、电教媒体泛烂,教师作用弱化

大家都很清楚,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应用为现代教学提供了重要平台,搭建了脚手架。它把文本、图形、形象,图像、动画、声音等集成视频信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带来了感官刺激和享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必须明白,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辅助”教学的地位,切不可用电教媒体取代教师的作用和位置。有的教师课堂出现“三无”情况:无教案、无板书、无训练;电教媒体内容杂乱无章,泥沙俱下,喧宾夺主;色彩选用,缺乏美感,冲淡主题;动画长动,音乐久响,分散学生注意,教师由“君子变成小人”(动手点鼠标、不动口释教材)。更有甚者,屏幕显示成了教材内容复制或黑板化身,企图“以瑜掩瑕”——书写不过关、电脑充好汉。

21世纪的现实表明,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条件比较成熟,但他们的基础教育质量并未明显飙升,相反还有下降的苗头。电教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不是万能的,麻烦多、风险大,成本高、不经济,还缺乏对知识的理性分析和课堂生成的及时反馈与评价。

五、形式闹热,花拳绣腿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重新拼课桌安板凳那样简单的事儿。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一定要有中心、有主题、有意义。建构主义告诉我们,个体意义生成的条件有3点:首先,具有话语表达权,即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人听说;其次、具有价值选择权,一是学生的自主选择,二是教师的价值包容;第三、参与课程文本的解读过程,通过问答、对话、讨论、商榷、争辩和体验,而使价值在个体身上的意义生成成为可能。这三个条件,需要教师提供和创设。

任何知识都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可以争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通过一定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知识系统。实际课堂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被简单化、庸俗化,形式主义滋生蔓延。课堂中出现不少奇怪现象:合作讨论无主题、自主学习无时间、探究交流无价值。有些课堂为讨论而讨论,问题含金量不高,虚张声势;主题不鲜明、不尖锐,缺乏挑战性;探究问题肤浅、差油少盐,缺乏趣味性。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蜕变为“撤桌子、搬凳子”,“拍拍掌、齐叫好”,花拳绣腿,形式闹热。

六、角色定位不当,价值引领缺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课程预设的良苦用心和理想目标。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讨论探究的问题。它只提供了一个问题或议题,一些材料或现象,一条思路或方向,需要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己慢慢地去“反刍”、去“咀嚼”,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已知与智商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教材理解五花八门,这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中的有些问题,教材是有明确答案的,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去探究。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现有经验的局限,或受家庭、社会等环境的诱导与辐射,得出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的正确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理直气壮地“传道”,灌输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明显错误的认识(观点、言行),我们要作出价值判断、及时断“油”、制动“刹车”,绝不让其“空档滑行”;对讨论中的问题,我们应根据情况机动灵活地处理。那种隔岸观火、、模棱两可的做派,十分有害。

此外,还有教学漂浮,学生自主学习,看书无目的、无要求、无问题,跑马观花,将自主学习等同于自由散漫;课标理解肤浅,设疑释疑、浮光掠影;学生讨论,袖手旁观,放羊遛马,合作学习竟变味为合伙儿戏;陈述故事,骑毛驴看唱本、没有激情,漫不经心;阐述理论知识,好似新闻联播、照本宣科;驾驭教材能力不敢赞赏。教学资源开发不得力,缺乏深度,缺少厚度;课堂环境不够和谐,人文性差等等。

为了实现民族振兴,实现我们的职业追求,我们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学法;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吐故纳新、力争上游,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电教思想品德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