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015-01-20 08:53杨艳红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新知造林计划

杨艳红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数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让学生看到教学建造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半成品。作为教师就要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教材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桥梁,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研究处理教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使思维训练得以发展。

一、挖掘教材,创设乐学的氛围

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材料,因受篇幅的限制,语言简练,看起来十分“枯燥”。首先,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变生动、活泼,要像朋友一样满腔热情地启发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锻炼非智力品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用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时,这样导入新知:先设计一道只有条件,而需要补充问题的题目:“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请学生把两个条件进行比较,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

2.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

3.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几倍?

4.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实际的几分之几?

5.实际造林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6.原计划造林公顷数是实际的百分之几?

接着,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小结: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他们的多与少,另一类是比较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可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仅要比较两个数的多与少,还要比较它们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多少公顷与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减少多少公顷是一样的,都是2公顷,可是它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哪个代表增长幅度,哪个代表减少幅度呢?这样单纯地比多比少就不行了,要进行两次比较,这就形成了较复杂的百分比问题解决。

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上改变第1个问题形成第7个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导入新知。

这样导入新知,材料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起点适当,形式新颖有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其实很有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把握教材,创编灵活的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拘一法,贵在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博采众长,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特点,目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等,将常见的数学方法有主有次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小学数学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潜在地存在着共同因素,有机地联系着。挖掘和沟通其间的种种因素,指导学生把已知迁移到未知去,把新知同化到旧知中来,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悉心地组织,精心地创造。

如,引入新知后,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推理:

1.启问:与前6题比较,第7题题目的信息变化了吗?问题变化了吗?

2.诱问:此题的问题是什么意思呢?要用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

3.追问:此题的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请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组织以上过程的意义是使学生不仅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的解题方法,而且经历推理的思维过程,使思维能力得到有益的发展。

学生理解概念,领会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还要从一般回到个别,把一般规律运用于个例,这便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过程。这时教师又把前面导入新知识的引题改为“我们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尝试练习,又让他们体会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清楚地知道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2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减少的也是2公顷,但一个代表增加幅度,一个代表减少幅度,为什么减少或增加的数量一样,却幅度不同呢?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对比,发现其中的奥秘在于“单位1”改变了,解决了学生受前面惯性思维的影响,错把“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16.7%”理解为原计划造林也就比实际减少16.7%这一思维误区。这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数学知识之间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在横向联系中,要找出知识的转折点。创造教学方法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

三、拓展教材,创作多层次的练习

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掌握是第一位的,但是,巩固、发展、运用基本概念对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极为重要。

这节课教师应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使课堂教学环节紧凑,节奏鲜明。在前7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第8个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减少百分之几?”这样学生自己进行推理、画图、分析、对比,独立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乐趣。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关键是弄清这类问题的含义,教师应专门设计一组说明问题意义的练习,使学生明确由于单位“1”的变化使题目所表示的意义和相应解法也都发生变化。

最后,教师又有层次地由浅入深地推出一道道各种不同形式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并出示几种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判断正误,紧接着在一道题目下列5个不同的算式,让学生选择出正确的。学生开始在头脑中进行选择、综合、概括。在快速的课堂节奏中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训练都得到加强。这种形式的练习,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活跃了教学气氛,更清晰地反映了课堂结构的不同层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基于教材,创造教学程序设计的整体和谐

40分钟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法,必须忠实地服务于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曲交响乐,尽管节奏旋律不断变化,然而它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不应是搭积木式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凑合、堆砌,为了表面热闹,不断地变换手段,把学生搞得眼花缭乱,那样势必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所以,设计整体和谐的教学程序也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根据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悉心地进行再创造,数学课就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学生就会喜爱数学,敬佩数学老师,变苦学为乐学。

◇责任编辑:徐新亮◇

猜你喜欢
新知造林计划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