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走进儿童心灵

2015-01-20 08:51王其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丽丽情感母亲

王其华

在朗读教学中,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这只是外在的,是显性的。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心灵相通、精神相遇、情感共鸣、人格共契的朗读教学,才是本质的、内需的,才能律动着学生生命成长的音符。

一、范读引领,朗读的“指示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示范者,范读是对学生最好的引导和“指示剂”。语文教师要练就朗读的真功夫,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给学生进行示范,这比那些苍白的说教更直接,也更有效。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这样的朗读会给学生留下一生的影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匆匆》一课时,一个学生读得过于夸张。薛老师亲切地引导:“你读得很用心。不过,请你听一听我是怎么读的,好吗?”然后,薛老师用自然的语速和语调范读了课文。薛老师强调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自然,用自己真切自然的范读,来改变学生娇柔做作的“读书腔”,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自然领悟了朗读的要领。

二、兴趣为先,朗读的“兴奋剂”

朗读教学最大的秘诀就是激发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朗读,在轻松愉悦中享受朗读,这是朗读的“兴奋剂”,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于永正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有一个经典的朗读教学环节:

师:准备好了吗?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她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

(女学生读书,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不要紧。

师:怎么不要紧?

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别说朱丽丽,就是朱丽丽丽……我也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一练。朱丽丽可非同一般。(学生练得非常起劲。练后,请一女同学读。)

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呀!(女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怎么样?比过她没有?(生齐声:比过了。)朱丽丽,您说比过你没有?

生:和我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说差一点,差得不太多,是吗?不过也得谢谢你替我参加比赛。

生:谢谢你给我一次比赛的机会。

师:真好,握握手。

于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通过和学生比赛的形式,把学生的朗读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再“虚晃一枪”,找学生来替自己比,把师生赛读转换成生生赛读,让学生兴奋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朗读的意境之中。可见,成功的朗读指导不是传授多少技巧,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这是朗读的内驱力和源动力。

三、情感体验,朗读的“催化剂”

朗读中感染学生的是情感,打动学生的还是情感。学生只有披文入境,动之以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和文本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状态,才能沉浸在朗读的美妙情境中。如王菘舟老师教学《慈母情深》一课的朗读片段:

师:从“忙碌”一词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作。

师: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春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秋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假如你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难过。

生:伤心。

师: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母亲的那份真情。

…………

王菘舟老师从理解“忙碌”一词入手,创设了母亲辛勤工作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朗读,让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深入到作品之中,与作品情感融为一体,迸发出浓烈的真情实感。王老师轻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以情育情、以情怡情、以声传情,让情感成为朗读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四、巧用幽默,朗读的“润滑剂”

巧用幽默,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心里的距离,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朗读的技巧,感受到朗读的美妙。如支玉恒老师《第一场雪》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但读得不好。)

师:进去了吗?

生:(齐)没有。

师:啊,是没有。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

师: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教师示范读,带读。)

师:往前走了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生:(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学生们渐入佳境。)

幽默是教师教学底蕴和教学机智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瞬间迸发的教学智慧,是朗读的“润滑剂”。在教学中,支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美读把大家带到美丽的雪景之中。在学生没有达到目标时,教师没有批评,而是风趣地引导:“刚走到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这种幽默形象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朗读的差距,也逐步领悟到朗读的方法。像这样的朗读指导,幽默中充满智慧,无痕中蕴含启发,这才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五、耐心等待,朗读的“镇定剂”

小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朗读水平也会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胆量小、语感弱,朗读起来感到比较吃力。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交教他朗读的方法,而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鼓励和等待,多给学生试读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从慌乱中逐步镇定下来,一步一步地从不敢读到敢读,从不会读到会读,从读不好到能读好。如于永正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片段:(一学生读书有些结巴,教师带读,生接着读,教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生仍有些紧张,于永正老师走近这名学生,弯腰帮助他拿起课本。)我给你拿着,读——(该生终于成功地读完了。)

师:不是很好吗,看来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面对特殊学生,任何单纯的技巧和方法指导都是苍白的,唯有来自教师的真诚呵护和悉心教化才是最重要的。于老师蹲下来看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耐心等候,静待花开,给学困生自卑的心灵以极大的正能量。

朗读指导要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学生的心灵为尺度,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来促进语文的学习和朗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教学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丽丽情感母亲
画一画
情感
《咔嚓!老田就爱高丽丽》
台上
I love my family
给母亲的信
丽丽的周末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