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2015-01-19 23:43袁云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期
关键词:班会友谊竞争

袁云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实施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班主任则是这支育人队伍的主力军,作为家长的代言人、学校的代理人,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班主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教师随时随地用自己那双敏锐的眼睛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感受着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想法和波动的心。着力于细微处,发现处处都有心灵的震动。

一次班会活动进行踩气球比赛,主要目的是培养班级同学间的友谊,由我制定了游戏的规则并亲自主持了这项活动。我把班级同学分成两组,在游戏开始前,我“告诉”他们应该在友谊的基础上文明竞争。可是在踩气球的游戏开始后,两组同学为了各自所在组的利益,互相推搡、故意违规,场面一阵混乱,比赛结束后,对于结果又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发生了“战争”,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次小小的比赛竟会使得两个组的同学“反目成仇”,而作为组织者,我一再“告诉”学生要文明竞争,可是效果甚微。这件小事却引发我深深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从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和学生不断体验着心灵的成长。

首先,在第一次活动中,学生暴露出自私自利,无法客观地面对竞争对手等弱点。针对这些问题,我要求班委组织了一次以“如何看待竞争”为主题的班会,并围绕“竞争与自信、竞争与友谊、竞争与方式”等内容让大家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了“要以自信为前提,要以友谊为基础,要以正当的方式进行竞争”的认识。

其次,在班会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竞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于是我要求他们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从中挑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进行演讲,同时相应地出了一期有特色的板报。

再次,为了检验学生对竞争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又组织了第二次活动,同样的比赛,不同的是主持人是通过竞赛产生的,比赛规则也是在同学们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制定出来的。比赛前主持人首先宣读了同学们自己制定的规则,接着在一个热烈的气氛中,同学们展开了比赛,比赛中,偶尔有几个不文明的举动也被主持人和其他同学及时制止了。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尽管竞争依旧激烈,但警告黄牌,和罚下场的红牌并未派上用场,氛围一直是紧张而又愉悦的,真正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最后,还评出了文明队员,优秀个人,可谓皆大欢喜。通过这次活动也增进了班级同学间的友谊,达到活动的目的。

最后,第二次活动后,我又组织了大家召开“竞争、合作、双赢”的主题班会,这样使得学生从竞争与合作、合作与双赢的高度,对文明参赛、友谊竞争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活动结束了,教育不应该结束。学生参与活动并获得启示是很重要的,但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对活动中的成败进行分析、小结,进行思想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否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成绩就得不到及时的发扬,收获就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往往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不仅仅只是“告诉”。在第一次活动中,我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不该怎样,而忽略了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要相信只有那种在亲身的活动中发现、显示和看到自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可教育的人,否则,我们的一切教导和劝告(也就是我们的“告诉”)都将被学生所拒绝。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告诉”的作用不仅微乎其微,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对学生的爱要着于细微处。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善于观察,抓准时机,不忽略看似很小的事情,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并且大胆地走进去,以心换心,以情动情,不断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亲身感受和不断接受熏陶,不断成长。

教育不是“告诉”式的灌输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体验;学生不是思想教育的接受者、记忆者,而是主动的实践者、发现者。教育当然也不排斥“告诉”,但高明的“告诉”应该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去认识。同时,教育也不应该随着活动的完成而完成,相反,活动结束以后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要、更及时、更深入的教育。因为活动中激发出来的情感也是初级的,只有在这些初级认识的基础上,在对活动反馈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才能将学生的初级认识进行深化,形成正确的、完善的认识。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十三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班会友谊竞争
以城为“媒”话友谊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友谊之路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