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虹弦
摘 要:文章从中国画与景观摄影中的“意境美”关联性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留白”和“意境美”审美特征的分析,结合景观摄影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和创作途径的分析,将景观摄影技术与意境美表达进行对接,从而对当代景观摄影的内涵表达有所借鉴。
关键词:景观摄影;留白;虚实;摄影创作;意境;摄影作品;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景观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新现实主义和60年代的“杜塞尔多夫学派”,其中两个美国摄影展最有代表性,一个是“当代摄影家:向着社会景观和新地形”,另一个是“人为改变的风景照片”,景观设计的概念在这两次摄影展中成为讨论的热点也成为景观摄影发展的重要标志。至此,当代西方摄影领域中分离出了一个重要门类——景观摄影,它主张以一种冷静的、理性的受众方式,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变化所引发的思考而创作,以自然景观为拍摄对象,但通过人为的“二次创作”为主要途径和载体,透过摄影师“人为”的自然景观超越时空的重新组合,其最终目的是表达摄影师对社会环境变化而引发的深度思考。景观摄影作品代表着摄影师的一种态度和立场,它是融合了风光摄影、观念摄影和纪实摄影的新的摄影类型。景观摄影不是单纯的以拍摄风景为目的,而是融入了风景摄影、纪实摄影等技巧和人文关怀、摄影师态度的再创作,一方面需要摄影师创作时将自己对景物的思考融入到所摄画面,同时也表现为观众对作品中所呈现的画面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在景观摄影中自然景物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是配角,通过摄影师的场景设定而富于一定的意境,来更好地烘托主题的表达和情感的诉求。“意境”在景观摄影中起到托物言志、烘托主题的作用。
一、从“留白”看中国画的意境表达意境作为在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情趣最集中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美学范畴中最早提出了“意境”概念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所作的《诗格》中就有这样的论述“意境、物境、情境”的三境之说,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国维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在他所作的《人间词话》就有:“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的论述,由此可见古诗词中是把意境作为衡量诗歌艺术的美学标准。 “意境”之美随后在中国画中的发挥更为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提倡追求所画景物的“远”,即高远、深远、平远。山水本来是自然景观的一种物化形态,是真实可触摸可感受的风景,而画面上追求的“远”即可突破画面有限的山水自然形态描绘的界限,使观者的眼睛、思想、心理延伸到“远处”;同时在时空上也有纵深感,正是“意境美”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说,“远”就是中国画最精髓总结,“意境”是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
众所周知,形式美是中国画的最显著特点,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的构图则是中国画意境美的表现方式,同时中国画也强调空间透视的关系,运用独具特色的画面“留白”从而达到中国画的意境表达。“留白”是中国画的意境最直观的表达形式,“留白”给人以超越除了描绘自然景物之外的想象空间。自然景物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注重通过水墨布局、墨色相融的韵味,留白能产生意境和想象的空间。“留白”即“空无”,有别于西方油画中的“白”,油画中的受光部也需要“白”,但需要通过厚画法进行描绘,而中国画中的“白”即是省略不画,这种绘画语言就是为了营造意境,如齐白石笔下的虾,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形象,画面留有大量的空白代表水;郑板桥笔下的竹子,除了画面中竹子的主体之外留有大量空白,给观者带来徐徐清风拂面的感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国画正是因为留白才有了形式美和意境美。
二、中国画虚实对景观摄影意境创作的启发中国画除了留白还通过虚实来表达意境,吕凤子在《构图》中说,形在神在,形神是不可分的。那么“描写形”就是“传递神”,“形”的构成就是“神”的表达,而形的构成方法和神的表现方法便是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的关系。概括地说,中国画的“神”是通过用笔虚实、大胆留白来表现的,国画中的墨色和宣纸,是黑和白的极端,两者虽是对立色但通过水浸染和渗透,使之或溶合或隔离,画家的个人主观的意境美构思则使画面注入了生命的灵魂,“留白”是成就“意境美”的最佳载体。无论是诗歌、绘画还是景观摄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都归纳为意境的表达,在景观摄影中最能表现摄影师思维的方式正是针对意境的发挥和创作,其目的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它们从表面上看是通过摄影载体来拍摄表现某个具体的景物,而实质上是摄影师借用景物和自己所设定的主题进行诉说。发现自然景物独特的内在美就是对所拍摄对象在审美上、态度上和创作上的再认识和再创造。需要注意的是,摄影师必须要通过长期创作实践和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通过大量的积累而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景观摄影作品,这种对艺术感悟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从而增强了审美的感受力。意境,在景观摄影中和中国画的意境美中找到了关联,前者通过参数技术改变实景和虚景,后者通过抑扬顿挫来表达景物虚实,以此在作品的“意境”之美上得到升华。对于景观摄影来说,借助中国画的虚实处理来表达风景意境之美最为巧妙。(一)捕捉灵感确定意境的审美主题大自然的山石云水、古巷亭台、街道建筑无不在现代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中遭到破坏和碰撞,摄影师要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去挖掘这些司空见惯的元素。作为意境创作的基础,所创作出来的景观作品必须具有生命力和思想性。自然景物种类繁多,其形态具有不同的美感,自然风光中的景物从严格意义来说本无现成的形,它是通过摄影师的内心情感映射物化到其创作的作品之中才把拟定的形还原为特定的形状,从而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自然界的景物本身没有光影与色彩的固定模式,摄影师对发现和提炼素材,从而对景观进行主观性的选取处理,摄影师根据自己主题和意境所需,将自然界的景观按照不同的明暗关系、冷暖关系等方面综合考虑对画面的取舍处理,将景观中的诸元素重新组合和再造从而产生新的和谐的关系。(二)技术因素支撑意境美的表达景观摄影与其它艺术设计门类一样都需要一个由构思到创作的流程,即先对景观摄影的意境主题有了一个主题构想,然后利用摄影的技术方式来实现“意境”的表现,如利用光圈、速度、焦平面、移轴等方式去实现摄影画面的意境美表达,将肉眼看到的客观景象物化成内心期待表达的主观景象。相对于传统的风景摄影,景观摄影不仅能还原自然界真实空间的物理关系和视觉规律;并且能够利用技术实现虚实相生的意境来再现自然景观,画面意境、构图充满变化、韵味无穷,通过景观直观地表达和传递自然风貌的气质,让观者畅游其中。在取景构图时借鉴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实”和“留白”将主体以外的实景虚化,对景物的虚化一般常用虚焦、动焦、物虚、光虚、镜虚等手法来结合不同景观的特质来表达意境美,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景象变成不平凡的、有意义的摄影作品。 (三)在创作过程中完成意境美的审美体验有了前期的构思阶段,接下来就进入了创作阶段,这时主要工作是对前面的发现和提炼后的作品内容、构图进行取舍和技术处理。取舍,是对所拍摄景物题材上的取舍,取舍是以意境主题的表现为前提,构图太满是景观摄影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正如中国画中强调的“留白”,取舍后也许只选择某一景物或者其中一部分,借助点、线、面、轮廓、光影、色彩的布局设计,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艺术效果;对景物的拼合、嫁接是景观摄影最常用的手法;可以通过时空的错位把不同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景物的元素“嫁接”在同一幅画面上;为了营造“意境美”还可以借助大自然的天然形态和气韵来创作,如云、雾、雨、气、霜来表现摄影画面中的“虚实相生”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对景物“解构”后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充满情感色彩的意境美构图。光影与色彩有别于自然景观,因为有了摄影师和摄影器材的介入,才主观设置成不同的明暗色调、冷暖对比、构图取舍。只有通过摄影师人为的设定,才能够完成现实与艺术、自然与观念的完美结合。对中国画中的意境美的追溯和分析,结合景观摄影的意境美表现这一主流趋势,巧妙结合虚实关系进行景观摄影的创作构思,将意境美中的虚实相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让观众的审美体验也随之带入作品的意境中,从而提升摄影语言的艺术内蕴和形式美感。(四)感悟景观摄影中独特的意境美在景观摄影创作过程中很多人会强调锐度、构图、色彩等等,但这些只是照片的一部分,还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为整体氛围服务。气氛的营造和摄影师的拍摄目的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意图通过一些元素的渲染而释放出的感染力会给审美体验着以独特的意境美感受。对“意境”的追求和创造,代表的是艺术家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态度和摄影师的职业伦理;景观摄影赋予自然风景以更深刻的情感和意义,这也是景观摄影的价值所在。摄影师必须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营养,并通过对意境美的文化溯源和审美情趣的体验来再创造。传统在当下的“活化”即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精髓和现代摄影技术的融合和共生,在对中国画审美特征学习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现代摄影手段,以思想支撑理念,以技术实现意境,从而对提升景观摄影的现代价值和作品深度有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帅慧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