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光东
江苏是如何培育法治信仰的
文/张光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篇闪耀着法治的光辉,内容几乎涵盖了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列为六大重点任务之一,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宣传教育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其实,自中央“六五”普法以来,江苏省就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工作主线,开拓创新,探索法治文化建设新途径,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江苏省将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站在新起点上,坚持强化法治文化融合式发展,努力培育人民的法治信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江苏”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几年,江苏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强化法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规范作用。“十一五”期间,江苏人均GDP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培养固化人民的法治思维习惯和法治行为习惯,形成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常态,以优化法治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成为当务之急。2011年年初,我们贯彻中央“六五”普法规划要求,提请江苏省委、省政府转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以提升江苏软实力为着眼点,重点明确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拉开了江苏法治文化建设的大幕。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司法厅联合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七部门出台了实施意见,全面开展组织保障体系完善、建设能力提升、作品创作繁荣、传播体系优化、法治文化惠民“五大行动”,以“建设年”、“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活动为载体,推动法治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建设,促进江苏法治软实力的提升。当前,江苏省委已经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36项重点工作之一,单独列出,要求“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作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着力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进程相适应,集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法治文化体系”,从宏观层面为全省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并积极力争把健全法治文化体系纳入“十三五”规划,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责任目标、分析研判、创新创优、社会联动、督查考评和保障支持“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健全扶持法治文化发展的制度,项目化管理,绩效化推进,进一步健全组织架构、完善政策措施、细化目标任务、硬化考核奖惩,使法治文化更为深入地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增强人民厉行法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培育法治信仰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主旨所在。江苏已经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六五”普法考核办法,法治文化成为每年“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的主要议题,《法治江苏建设的文化肌理研究》被列入2011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扬州“法治文化名城”工程、盐城“法耀盐阜工程”、徐州“法润彭城工程”等有序推进,司法行政牵头,党委宣传部、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各司其职,一系列上下联动、多方互动的法治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在此基础上,江苏按照“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新要求,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升级行动”,推广泰州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普法联盟”的经验,强化如东县“企业守法诚信指数评估体系”试点成果的运用,选派律师担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法律顾问,帮助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将法治元素直接导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法治实践,在基层党的建设、群团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积极培育全社会的法治信仰。
法治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借力“文化强省”和“书香江苏”建设,江苏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把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列为省“五个一”工程奖重点支持项目,各级宣传文化部门专项资金拨付予以保障,1.3万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教育展馆、法治活动街区,构成了“覆盖城乡、便捷民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阵地体系,6.1万部(篇)法治戏曲剧本、故事、微电影、书画摄影,组成了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的省级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江苏省大学生法治微电影微小说大赛、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太仓全球华人法治微小说网络大赛,以及两届江苏省“六个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形成了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常态化格局。江苏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主动对接,坚持把法治文化自觉纳入“文化强省”、“诚信江苏”建设,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等精神文明创建领域,借助基层“文化中心户”建设、“农家书屋示范区”创建等政策,扶持、孵化一批品牌化、专业化、公益性的法治文化团队组织,激发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积极性,拓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形成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合力,强力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规模化、系列化,推动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专业化、制作精细化,推动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实现法治信仰培育与文化启迪、道德升华的深度融合,在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
凝聚法治共识,形成法治信仰,关键在于坚持法治的人民主体地位,遵循满足需求、服务群众的发展思路,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由输送向互动转变,由管理向治理转变。2014年11月13日,江苏省司法厅召开了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第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司法部相关通知精神,对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作出了部署。在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工作体系构建过程中,强调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强调多元参与、包容合作、互动共治,努力探索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更加健全基本队伍规范化、基本方法实效化、基本平台立体化、基本要求标准化、基本机制长效化“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增强法治文化建设的统筹力、渗透力和掌控力。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健全“需求、研判、反馈、供给”的普法产品研发推广流程,推动市、县两级法治宣传中心的实体化运作,加快“江苏网络普法联盟”建设,成立江苏普法志愿者总队,建立法治宣传公共产品研发制作基地,大力开展“法润江苏·法治阳光”行动,通过阵地布置、作品推广、媒体传播等手段方式,以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形象诠释法律知识,直观揭示法治精神,生动展示法治成果,以贴近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的不同实际、不同需求,提高法治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法律知识家喻户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在“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传播法治正能量,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离不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媒的运用。目前,江苏省已经基本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媒体互动云平台:全省现有报刊法治专栏2045个,电视法治专题274个,广播法治专栏628个,专业普法网站140个,官方普法微信、微博280个,江苏省厅“法润江苏微联盟”拥有粉丝近千万,苏州“e同普法”用户达400万,各地移动电视、户外显示屏等广告公益法治宣传载体成为常态,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省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新闻媒体公益法治宣传的意见》,要求完善新闻媒体公益法治宣传教育季度备案制,探索建立法治宣传教育公益广告监测评估体系,对江苏省的楼宇广告、户外电子显示屏及公交、地铁“移动TV”等新型广告传媒进行全面摸底造册,推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治专业人员以案释法制度,集中投放资源,积极运用公共活动场所各类电子显示屏等科技设备,高密度、多角度地宣传法律法规、传播法治资讯、解读社会热点、引导法治舆论;整合现有广播电视报刊法治专题(专栏)和专业普法网站的优势,抓紧构建江苏网络普法联盟,打造江苏省统一的普法资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法律法规解读平台、法律咨询平台,实现江苏普法网与全省广播电视报刊法治专题(专栏)、专业普法网站之间的多方互动,电脑、电视、手机之间的三屏联动;充分发挥名人的社会效应,建立意见领袖、版主人才库,集中培养打造一批知名普法微博、博客,传播网络普法正能量;依托公务员网上培训平台、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宽带网络校校通,着力构建覆盖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的网上学法平台,将全省行之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都用于法治宣传教育,形成“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的传播态势,增强法治文化的穿透力和辐射力。
文化凝聚力量,法治成就梦想。江苏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江苏省委第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强化整体谋划设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法治文化体系建设,引导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