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艺术手法解析

2015-01-19 15:59林玉洁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实境实景情思

林玉洁

诗歌鉴赏常会用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虚实相生呢?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画面。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一、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三、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感,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象,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把“闹”字换成其他字眼,如“好”、“满”、“浓”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

四、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感情,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了。

五、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书法上讲究疏密,园林上讲究掩映。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则空无。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常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然而白居易有一首《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表现雪大之实,并非亲眼所见,处处从虚处落笔,尤其是末句写声,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总之,实境是一种真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又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感慨。

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出某种浓浓的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作者单位:通辽市扎鲁特一中)

猜你喜欢
实境实景情思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飘落的情思(局部)
十月情思
虚实意境
归来
第四届20强+1实景家装节开幕
宝马首次在中国实景演示高度自动驾驶技术
随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