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鸿菲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当下中学教育而言,经师与人师是同样难求的,所以你做教师后切记要多读书,将经师与人师之重并于同列……”导师临近毕业时的叮嘱时常提醒着我。而今,我也时常询问自己,是否“有违师命”,是否于教育教学心安、无愧。逝者如斯,细数从教以来之言行,尚积极、勤勉。而于“经师”与“人师”的心之所向,让我在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之中,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我有没有说清楚?”之所以语出如此,是因为一旦读书备课方面不足,便无以为“经师”;若不能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言行,使之成人成才,便无以为“人师”。所以,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对话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能真正明白、领悟、理解,进而有所践行,而非我是否只是有说、有做。这,也就决定了我的言语必须是“说清楚的”。说白了,便是若学生不懂,不是他们没听懂,而是作为教师的我没有说清楚,没有使他们懂……如今,这句话早已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细细想来,这句话在教育的视域中,也许存在着些许的价值。于是不揣浅陋,将由此所得的想法陈述如下。
一、交流对象的决定
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教学者与学习者两种对象。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于学习上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如今更是成为摆脱传统“讲授”教学所欢迎的。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通过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而这一“审议”的过程体现在课程开发中,同时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也必然有其影响。
教与学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与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紧密相关。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或者自我的理解必然要基于生活经验。在此过程中,交流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交流对象的双方,师生的这种平等的交流地位决定了二者在交流中必须彼此考虑对方的生活经验,以获取交流的基础。说白了,只有明白彼此说的是什么,所表述的内容具体为何,方能进行有效地交流。而“我有没有说清楚”一语,正是教师基于交流应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这一“了解”不仅仅包含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了解,同时还包含着对学生在交流中所呈现的各种反应,如眼神、表情、动作等等方面,做出及时评价。由此,教师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反思,并作出及时、有效地反应,促进学生能够明白、理解。“我有没有说清楚”这句话既是在询问学生,同时也是在询问自己,做出自我反思,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二、学科属性的必然
从课程角度而言,语文学科之课程内容是语文学科的知识本身,其课程目的即是:通过读书(获取信息)、思维(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的表达交流的完成。但,作为以言语为载体的一门学科,该特征也决定了学生在完成表达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我的一种基于思维的“体悟”。
雅思贝尔斯曾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重新燃起火焰”。正因如此,语文学科基于思维的“体悟”特征便是一种对于原有“模型”的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而非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语文的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为两方的一种平等交流;并于交流中,学生所获取的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会帮助其对所交流的“问题”,在基于原有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乃至感悟。“我有没有说清楚”一语,正是基于这种交流的可能性而言的,不断地推动交流的有效进行。只有语文教师从交流双方中的自身出发,将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能够听懂,才能既从课程目的方面完成表达交流,又能促进孩子真正的是自我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分析信息,并进而有所理解、感悟,形成对“模型”的再理解、再创造。
三、教育公平的体现
教育是一种再生产,这一观点在诸多社会学家眼里是必然,如“不朽者”布尔迪厄等。在布氏看来,学生的成长更多地依靠于原在家庭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如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学生正是因为拥有各种资本的总量不同,导致了他们有了不同的习性。正如一个父母皆为知识分子,家中拥有丰富的藏书,从四、五岁时便熟读唐诗的学习者而言,与十四、五岁方知李白、杜甫为何人,出身偏远农村的外来务工子女相比,在面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时,前者无疑显得更加优秀。而此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会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促使“优秀者”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教师也一定程度上会认为该生是“聪明的”、“优秀的”;于是“优秀者”便有可能会越来越优秀。反之,在开始便拥有较少资本的学生,很有可能会越来越不适应,最终沦为“学困生”。
此理在教育理论上亦有相似的体现。加涅将影响教育的结果变量分为三类:即过程变量、支持变量、能力倾向变量。的确各种变量的不同,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信心等各个方面。那么,作为此类过程变量的“我有没有说清楚”的教学交流语言,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有利于正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这样一句询问自我的话语,既是平等的,同时又是将学生的学习困难转化为教师的自我教学困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其对学习困难的畏惧;同时,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对于课堂学习的疑惑,实质是源于“老师表述、讲解没有说清楚” ,而非自己的不聪明、不适合读书等原因,进而拥有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我有没有说清楚”一语也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我有没有说清楚”这句话,不知从何时成为我与学生交流中时常出现的话语。而此文将由该话语引出些许思考作了一小小的梳理,期望能使自己如文章开头所言真正的做一经师,做一人师。
(作者单位:厦门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