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发展“牛鼻子”
——贵州省丹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速写

2015-01-18 03:35本刊通讯员陈贵旭蒙兴儒刘世会
财政监督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丹寨县兴仁牛鼻子

●本刊通讯员陈贵旭 蒙兴儒 刘世会

抓住发展“牛鼻子”
——贵州省丹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速写

●本刊通讯员陈贵旭 蒙兴儒 刘世会

该县农发项目步道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与西瓜产业基地相通,为村民劳作提供便捷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是撬动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支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根“牛鼻子”。

近年来,贵州省丹寨县积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严格按照“项目建设与农业园建设结合”、“项目建设与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 “项目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项目建设与监管运行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做好项目规划、申报、实施工作,有效聚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产业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社会和经济效应。

为展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成就,笔者走进项目区,近距离感受项目给力“三农”建设发展的动脉——

项目建设与农业园建设相结合——筑牢希望

走进被评为第四届贵州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丹寨县兴仁镇摆泥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基地创建人杨乔勇兴奋地道出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基地得益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基地实施,为果树浇水、运输化肥带来便捷,也解放了生产力,让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种植上,筑起了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今年5月19日,这位基地创建人被黔东南科协评为先进科普带头人,并捧回了基地奖牌和资金5000元。

丹寨县兴仁镇摆泥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的桃子、金秋梨、苹果、杨梅、葡萄等经济林果分布在“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农发项目区内,如今桃子、草莓等水果挂满枝头。昔日的肩挑马驼早已不见,只见村民们在果树下劳作,电动三轮载着化肥在机耕道上穿梭。杨乔勇告诉笔者:过去都靠人挑水浇树、马驼大粪给果树施肥,忙活了半天还效果不好,现在利用机耕道节省了大量劳动时间。

高起点谋划,筑起产业发展新希望。该县投资7.8亿元在兴仁镇城江、中营、摆泥等村规划41.3平方公里的面积,实施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财政部门主动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园区项目捆绑,进行配套实施,既达到资金有效整合的目的,又避免资金建设出现“撒胡椒面”现象;既使项目“靠大联强”,又避免项目建设中存在小、散、远现象。

项目有效匹配、资金整合放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农业园内实施以来,共建成山塘12座、泵房6座、提水设备6台(套)、蓄水池30口,渠道24.97公里,机耕道8.01公里,人行生产步道2.5公里,开展技术培训1200人次,示范推广600亩;电力设施建设完成配变改造17台、线路改造35公里。农业园引进企业16家,其中国家高新科技企业1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2家、上市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

项目建设与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推动转型

为推动农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丹寨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上做“巧”的文章,做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联手,盘活农业转型。通过与浙丹食药用菌有限公司、黔丹硒业有限公司联手在长青、扬武、龙泉、兴仁等乡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累计完成财政资金投入4969.5万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6.16万亩,建成长青、扬武、兴仁、龙泉等乡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4个,项目区的山、水、田、林、路得到有效综合治理,建成小山塘43个、拦河坝4座、提灌站5座,小水池299口、渠道227.51公里、机耕道69.9公里、人行生产步道29.5公里。

实施“订单农业”,破解农产品“难卖”的“瓶颈”,从而形成了“企业不再担心、合作社发展上心、农民种养放心”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插上了 “金翅膀”,叩开了群众 “幸福门”。如浙江省“浙丹食药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入驻项目区以来,就先后投资2580余万元新建食药用菌产业基地一个,建成产菌大棚149个,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对接超市”的运行模式,促进农业产业的有效转型。企业实现产值2168万元、利润600万元,安置项目区群众就业350人,带动520户农户发展食药用菌,户均年收入3.8余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与招商引资项目联手实施,发挥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带动作用,扶持发展全县农业产业经营组织223家,其中龙头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4家;扶持发展微型农企138户,通过发展工农业,实现人均增收5130元。

项目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给力增收

为确保机耕道、小山塘、提灌站、小水池、渠道等项目为产业发展服务,丹寨县紧紧围绕农业产业调整、产业布局,抓好项目规划、申报、建设。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使农业基础建设“改头换面”,新增灌溉面积0.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3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4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03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02万亩,累计新增粮食285.84万公斤,蔬菜463.6万公斤,油料58.97万公斤,实现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目标。

丹寨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着力在调优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见成效。除了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还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新理念,跟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项目区先后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1915人次,引进优质西瓜、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示范推广 4847亩。2011年,兴仁镇城江村村民蒙炳全在农业综合开发“金种子”的助力下,租赁土地种植优质西瓜14亩,西瓜产量达50多吨,实现收入16.8万元。

项目区还积极探索 “土地变股权、农户变股东、收益靠分红、打工还赚钱”的土地流转模式,既让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得到永续利用,又让抛荒闲置的土地得到有效开发,使农业产业由粗放化种植向精细化种植转变,农民增收拓宽了层面。

贵州恒道丹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丹寨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项目区兴仁镇投资4960多万元,承租流转土地8368亩,土地整地4500多亩,新建采穗园圃130多亩,完成蓝莓种植4000多亩,辐射带动农户350户,带动就业1000余人。目前,项目区蓝莓基地在项目区设施的有力支持服务下成果喜人,已有蓝莓挂果500多亩,初见成效。一旦全县30000亩的蓝莓精品基地进入丰产期后,每年可产干蓝莓15000吨,创造产值21333万元,纯收入2666万元。

项目建设与监管运行相结合——拧紧“阀门”

丹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产业进行规划、申报和实施,努力克服项目建设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撒胡椒面”现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注重从源头上打造精品工程、廉洁工程,该县紧盯薄弱环节,找准关键点,拧紧项目安全的“阀门”。

——严把工程设计关。该县财政部门邀请专家与农业综合开发办人员深入项目区,按照“看村级班子的凝聚力、看村干部的战斗力、看农民群众的响应力、看实施开发条件和开发潜力”的“四看”要求,深入项目点进行勘测设计,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竞争立项好中选优,为提高项目整体质量奠定基础。

——严把工程招投标关。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标暂行办法》,委托招标代理机构进行公开招投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施工队伍。

——严把工程监理关。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等相关规定进行质量监督管理。长期以来,监理公司派驻工地代表一名,县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派驻工地技术员一名,聘用项目区群众质量监督员,实施全程监理,确保项目建设标准和质量。

农发办组织村民到茶叶基地开展农发项目现场培训

——严把资金使用关。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保证。一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组织财会人员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规范资金管理。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规定,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机制,县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及时按照工程进度足额拨付资金到农发专户,项目区广泛发动群众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使群众自筹资金落到实处。三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按照“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报账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手续进行报账,县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有关报账程序及时拨付项目资金。通过县级报账制,有效地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并加强项目验收审计,严禁挤占挪用。

——严把项目管护关。将建成的项目纳入村级资产管理,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对项目进行灵活管理,确保工程完好率和使用周期。■

(本栏目责任编辑:周菲)

猜你喜欢
丹寨县兴仁牛鼻子
奇怪的牛鼻子
闻稻香,赏科景
兴仁市建好新时代“老干之家”让“余热升温”
补妆
贵州省兴仁市耕地土壤富锗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浅析
阴阳指
兴仁“撤县设市”记
贵州农村小学生性教育现状研究
这次也许牵住了牛鼻子
医保是医改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