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勇 曾小华 江为民 胡尚军 郭宁宁 李江力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鹤峰煤田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特征与成煤规律*
姜志勇 曾小华 江为民 胡尚军 郭宁宁 李江力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期是湖北省境内一次重要的成煤时期,该沉积期在湖北省境内总体为“两陆夹一盆”的格局,由秦淮古陆、海湾泻湖及江南古陆组成,沉积区主要为泻湖相和潮坪相单元。通过对湖北鹤峰煤田的赋煤岩性、煤层特征及古沉积构造进行对比研究,查明该煤田的成煤规律,结果表明:①鹤峰地区煤层主要受古沉积地理控制,形成的可采煤层是上述诸多条件在时间、空间上长期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古沉积沼泽亚相为煤层的最佳沉积环境;②鹤峰煤田北部的岩屋槽背斜、六合田背斜核部煤层稳定,是该区域找煤的有利地段。
龙潭组沉积期 沉积特征 成煤规律 赋煤岩性 煤层特征 沉积环境
湖北省煤炭资源贫乏,可采煤层较少,煤层薄,且变化大,煤质较差,加之数十年的开采,资源接替矛盾日益突出[1]。为了进一步指导区内找煤工作,在分析湖北鹤峰煤田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成煤规律进行探讨。
鹤峰煤田位于武陵山区,湖北省西南部,处于上扬子古陆块,上扬子南部被动边缘褶冲带。区内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三叠系,其中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为川鄂湘边赋煤带的主要含煤地层。该煤田受鹤峰复式向斜控制,含煤地层出露于向斜两翼。向斜在太平—六合田一带轴向NE(40°~48°),六合田以东轴向约NEE60°;向斜两翼不对称,产状变化大,北西翼倾角15°~30°,南东翼较陡,多在60°以上,局部地段直立倒转。次级背向斜有岩屋槽背斜、太平坝向斜、六合田背斜,总体走向与鹤峰向斜大体一致,走向60°,次级背向斜地层倾向NW或SE,倾角42°~58°。背斜转折端和煤系地层出露高程分别为1 200~1 800 m,1 700~1 900 m,控制该区域内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区内断裂主要有狮子口断裂(F1)和长茂司断裂(F2),均为NE向断裂,破坏了含煤岩系的连续性。在含煤地层(龙潭组)及其附近的软弱地层间常有层间滑动,出现煤层变薄直至拉断的现象。
2.1 沉积特征
龙潭组岩性以含砾砂岩、细—中粒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黏土岩)为主,夹炭质泥岩和煤层,局部夹灰岩透镜体或硅质泥岩。顶部常有含少量动物化石或生物碎屑的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钙质粉砂岩等夹石灰岩或泥灰岩透镜体。中上部泥岩、粉砂质泥岩含黄铁矿结核。泥质岩常见,黏土岩多位于煤层底板,而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多位于煤层顶底板或夹于粉砂岩中。总体来说,在龙潭组地层发育地区的岩性较复杂,在不发育的太平一带地区则岩性简单,以含砾砂岩、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炭质泥岩、煤线或极薄煤层。太平一带在煤系地层中部或下部发育岩屑砂岩、岩屑杂砂岩等,局部含黄铁矿,形成黄铁矿层。
生物化石空间分布明显,在含煤地层发育完整的北东地区,顶部至上部一般产菊石、腕足类等动物化石及其碎片,下部或煤层上、下附近产大羽羊齿等植物茎干和叶部化石,煤层底板为根部化石。在含煤地层不发育的南西地区,仅有植物化石碎片。
龙潭组厚度变化较大,南西部太平—鹤峰一带地处江南古陆张北坡延伸带,厚度较薄,有的仅0.30 m,局部可缺失;中部在留驾司、燕子南西一带,煤系厚3.80~12.23 m,一般为4.61~9.80 m。由上述两地连线向北东侧,龙潭组厚度变薄,但整体变化不大,大部分厚4~7 m。从分区性变化来看,具有明显的南西段薄,北东段厚的变化规律;从方向性变化看,大致分南西、北东2部分。龙潭组地层等厚线呈NW向展布[2]。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标志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原称吴家坪组含煤段[2-3])底界始于含砾砂岩或复成分砂岩,下伏为二叠系中统孤峰组泥质灰岩、炭质页岩、硅质岩任意岩性,以前两者常见;接触面为一平行不整合界面,在上二叠统底部稳定且对比标志明显,剖面间对比易于识别。龙潭组地层一般层序为复成分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炭质泥岩夹煤层,顶界止于黑色含硅质结核泥岩,具有潮坪相砂泥坪亚相沉积特征。在鹤峰煤田南西端(太平镇以西),上覆下窑组灰岩段缺失,与大隆组炭硅质页岩直接接触,接触界面清晰(图1)。
图1 鹤峰煤田龙潭煤系柱状图
3.1 煤层特征
(2)煤层形态、结构及稳定性。煤层呈藕节状、透镜状分布,煤层结构一般单一,仅在局部,煤层上部见厚3~20 mm的炭质泥岩或泥岩夹层,整体上属较稳定—不稳定型。
3.2 煤质特征
(1)物理特征。煤岩类型为光亮煤、半亮煤,部分为半暗煤和暗煤。以均一状和条带状结构为主,线理状、细粒状结构次之,层状构造,内生节理发育,眼球状、贝壳状及不规则状断口,金属-玻璃光泽。显微煤岩类型为混合亮煤,弱矿化半丝炭暗亮煤,部分为强矿化半丝炭亮暗煤。
(2)化学特征。根据区内各勘查区资料,煤的化学组分为:水分0.93%~6.79%,灰分15.93%~52.07%,挥发分5.40%~11.61%,固定碳45.90%~71.50%,发热量10.6~24.7 MJ/kg,全硫1.54%~6.27%。煤种为高硫、富灰、中低发热量的无烟煤,可作为动力用煤和生活用煤。
(1)古构造(沉积基底)对含煤地层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导致的基底沉降是聚煤作用发生的基础,提供了含煤地层沉积和煤层聚积的场所[4]。区内龙潭组含煤沉积基底地层为二叠系中统孤峰组,其顶部以泥质灰岩为主,中、下部为含钙质或炭质的页岩、硅质岩、炭质灰岩等。此后经历了东吴运动,该区一度隆起为高地,成为剥蚀区,东吴运动后发生不均匀沉降,在该海进总趋势下形成了龙潭组含煤地层,同时造成了含煤地层与下伏不同岩性的接触。
(2)古地理的控煤作用。在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期,区内处于江南古陆北部边缘,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该古陆,以障壁海岸沉积为主,岩相古地理单元可划分为泻湖相和潮坪相2类,潮坪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沼泽亚相、砂泥坪亚相、砂坪亚相,确定沼泽亚相为该时期的主要成煤环境和聚煤区[4]。鹤峰煤田主要处于含煤性较好相区(砂泥坪亚相)中,具有较好的找煤前景。
(3)其他因素。控煤因素复杂多样,主要为古构造、古地理等因素,形成可采煤层是上述诸多条件在时间上、空间上长期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5]。除了成煤期的控煤因素外,成煤后的褶皱、断裂构造对可采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不可忽视。鹤峰煤田中的次级构造——岩屋槽背斜、六合田背斜核部煤层稳定,并有加厚的趋势,大大减少了煤层的埋深,为有较大找煤潜力的有利地段。
在对鹤峰煤田晚二叠世龙潭组地质特征,煤层、煤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成煤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为区内找煤工作提供参考。
[1] 徐立中,胡起生,颜代蓉.湖北省主要煤系成煤环境及找煤方向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21(12):46-50.
[2] 江振寅,吴先文,吴 胡.湖北恩施州吴家坪煤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J].中国煤炭地质,2012,24(4):6-9.
[3] 朱定龙.鄂西利川吴家坪煤系的沉积环境[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6):2-5.
[4] 张汉金,徐立中,颜代蓉,等.湖北省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与成煤环境[J].地质科技情报,2012,31(4):50-54.
[5] 沈树龙.华亭矿区聚煤规律及控煤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5,17(1):11-13.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金项目(编号:12120113074400)。
2015-08-17)
姜志勇(1972—),男,工程师,430034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古田5路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