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可晴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论阮籍〈咏怀〉与陈子昂〈感遇〉的传承关系
戴可晴
(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咏怀〉与〈感遇〉的作者,分别是三国时期魏晋诗人阮籍与初唐时期诗人陈子昂,多年来不少学者指出两者之间有传承关系。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均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如二人对从前生活的怀念、皆处于小人当道的黑暗社会等等。阮籍〈咏怀〉有诗八十二首、陈子昂〈感遇〉有诗三十八首,研究将会把以上一百二十首诗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并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诗篇之间的传承关系,四个角度分别是(1)格式体例、(2)诗篇内容 、(3)创作风格和(4)写作手法。
继承;特点比较;相似之处
陈子昂的〈感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阮籍〈咏怀〉的继承之作。而研究两个作品的学者大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两者在诗境上的相似之处,往往都缺乏两者之间继承特点的系统整理。本论文把两系列的组诗就精神、内容、形式等等进行全面性比较。为该说法提供具体例子和整理。
(1)格式体例
陈子昂〈感遇〉是阮籍〈咏怀〉的继承,在格式体例上〈咏怀〉有诗八十二首,〈感遇〉有诗三十八首,二者共一百二十一首诗同为五言古诗。两者均是以组诗形式流传下来。每首诗均可以进行独立和完整的解读,又可以与其他诗篇之间形成内在的感情联系。单就诗篇规律而言,所有诗篇均是以古体诗创作而成。纵然陈子昂是初唐时期格律派的先驱,但他并没有在〈感遇〉的三十八首诗中对格律有明显要求,而是采用对格律没有太大要求的古体诗。
(2)诗歌内容
阮籍〈咏怀〉与陈子昂〈感遇〉的内容,都重在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抒发诗人自己身处乱离时代的苦闷和没有出路的悲哀。而〈咏怀〉与〈感遇〉的形式均是根据主题,把同一性质的史实组合起来,偏重于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感的咏史诗。
阮籍当时处于曹魏政权与司马氏政权交替的时局。〈咏怀〉中有不少诗篇均是抒发对司马氏政权的不满。因诗人的避祸心理,诗中文笔用字均是隐晦含蓄,难以辨明,但是只要结合时局对诗篇进行理解,便可以看到诗人对当时政局的抨击。 下文举出〈咏怀〉之十六和〈感遇〉之九进行举例说明。
阮籍〈咏怀〉 之十六[1]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
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羁旅无俦匹,俯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岂惜终憔悴,咏言着斯章。
此诗记嘉平六年秋九月十五日司马师废少帝齐王芳的事。首六句言大梁荒芜的景色,以喻魏室的衰败和自己的徘徊之情。七八句记司马师废齐王的时闻。九至十二句以气候的严寒阴霜,喻当时政治的高压严酷,和自己处境的孤独哀伤。末四句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宁愿憔悴,也不攀附,以此诗篇为证。希望后来读者,考证诗篇的岁月便可知其志了。表现了对司马师废立的愤慨!此诗作于嘉平六年九月十五日以后。时年四十五岁。[2]
陈子昂从不同角度抒发对暴政不满,以隐约的笔法描绘出立体的史实。以下将抽出两篇诗进行说明,分别是〈感遇〉之九和〈感遇〉之十二。两首诗的主题均是关于武则天当时的暴政,而关于该主题的咏史诗在〈感遇〉并不止两首。
陈子昂〈感遇〉其九[3]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赢祸发其亲。
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武则天为了当皇帝,竭力乞灵于天命,曾指使一些佞人大造图谶,以愚弄人民。如垂拱四年四月,武承嗣伪造瑞石。武则天把这块石头称为“天授圣图”,并自称为圣母神皇。又天授元年七月,僧徒法明等编造《大云经》四卷,诡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当取代李唐做皇帝。
此篇当有感于此而发,旨在揭露谶纬之学的欺诈,讥刺封建统治者的愚蠢。诗中陈子昂并没有否定天命,而是说武则天妄图以假乱真,因而造成了许多祸乱。
(3)创作风格
阮籍〈咏怀〉与陈子昂〈感遇〉,基本上都是以抒发忧伤孤单的幽思愁绪和忧生之嗟为组诗的基调。忧生之嗟指对人生、个体生命存在的感叹,是孤单、悲伤的嗟叹。而诗人的幽思愁绪主要概叹着世事无常和人生苦短,是对时局动荡的不安。
忧生之嗟在〈咏怀〉八十二首中占有最大分量,可见阮籍虽旷放任达, 但内心却颇为苦闷、沈重,终身如履薄冰、恐惧感始终伴随着他,终日忧心人生苦短。〈咏怀〉82 首诗中,含有悲伤优愁基调的字词的数量相当可观:
字词阮籍〈咏怀〉出现次数忧9伤10悲11哀10愁4苦9嗟9
在总共82首古诗中,直接涉及到悲情的词有62个 。诗中另有一些词,如 “憔悴”、“怆恨”等 , 同样与愁情有关 。[4]这些词的数量之多奠定了〈咏怀〉组诗的感情基调。
抒发人生苦短之概在〈感遇〉三十八首中占了大部分。陈子昂用这些词抒发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在无所作为的苟全生活中,感怨时间的无情。
字词陈子昂〈感遇〉出现次数朝2暮2秋2春3??一时1万世1白日3
在总共38首古诗中,直接反映时光流逝的字词有14个。表达凄凉之感的亦有“泣"字3个及“涕"字4个。[5]可见陈子昂的作品中也概叹着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形成一种对时局动荡的幽思愁绪。
此外,在〈咏怀〉82 首诗中,阮籍大量使用叠字创作,占了30首诗,其中“悠悠"重覆出现了5次。而陈子昂的〈感遇〉38首,其中亦有23首诗使用了叠字,“悠悠"更重覆使用5次之多。
另外,阮籍爱以飞鸟来比喻自身的困境及渴望自由之身,因为以雀鸟为题的诗占了20首。而陈子昂亦有7首诗与咏雀有关。可见无论在诗歌风格、题材及写作上,陈子昂的〈感遇〉均有〈咏怀〉的影子。
可见,二人的创作风格类同。
(4)写作手法
阮籍的〈咏怀〉、陈子昂〈感遇〉在写作手法上,都是多用比兴寄托。组诗中以暗喻表现史实,抒发个人感情。张玉《古诗赏析》说“或止述己意, 而史事暗合; 或止述史事, 而己意默寓。”主因在于当时时局混乱,诗人大都有避祸思想,作品诗意较隐晦,多用比兴寄托。
阮籍《咏怀》之三[6]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驰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咏怀》之三所述所抒,完全与《首阳山赋》相同,即当作于此赋的同时,即元始元年。《首阳山赋》有句云:“嘉粟屏而不存兮,故甘死而采薇。”“屏而不存”,正与诗“秋风”四句相合,所以这两篇一定作于同时表同样的胸怀。今即以此解之。故此我们需要把二首作品组合起来理解。
嘉树
阮籍在《首阳山赋》中提过“嘉粟屏而不存兮。”。赋中以“嘉粟”代周粟,即以周粟为不嘉,故耻食之,以伯夷叔齐的故事比喻阮籍的忠于魏耻于司马同的景况。
桃、李
桃李的用典源于《汉书·李广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即桃李花开时因花美丽而招人观赏,到果实成熟时又因果实美味招人摘食,所以桃李不用自己用言语招人,便会有人自来其树下,自然形成道路。可是体会作者之意,这句把以东园桃李比喻魏,意思是当魏和东园桃李一样兴盛的时侯,趋附的人太多了,自然走成一条道路。
陈子昂《感遇》之二[7]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兰
此篇诗歌祖述《离骚》,沿用屈原以芳草美人自喻的手法托物言志。用典可见于《九章·悲回风》的“兰笸幽而独芳"及《涉江》中提到的兰“幽独处乎山中"。
陈子昂以兰比喻自身,兰若生于山林而无人欣赏,隐寓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岁华摇落,芳意无成,蕴涵着诗人壮志不酬、理想幻灭的忧伤。当作于圣历元年(六九八)归田之后。
以上两诗的主题并不相同, 但都契合作者各自所处境遇,并同样以嘉树、桃、李、兰等草木为比兴抒发自身情感。
〈感遇〉不但是继承〈咏怀〉之作,亦是〈咏怀〉的发展。陈子昂与阮藉的遭遇相似,两者以同一感情基调创作也不能否定是巧合。经过考证后陈子昂也曾提十分欣赏阮藉的〈咏怀〉,大多是因为二人经历相似,而阮藉能把他的满腔感情投放到作品之中流传后世,而陈子昂受此影响创作〈咏怀〉实属合理。除了以上推论,本研究从格式体例、诗歌内容、创作风格及写作手法仔细对比,切实看出两系列的作品并不单单只是情感相似,更是在不同的细节中可以看陈子昂的故意为之,明显他把〈咏怀〉的核心思想吸收并以个人方法加以补足和发展。而本篇论文注重于研究的全面性,对每个特点的深入程度略有不足。未来的研究则可就每特点深入了解,整理出陈子昂在〈咏怀〉的基础上进行了何种优化。
[1]郭光:《阮籍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46。
[2]郭光:《阮籍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48。
[3]彭慶生:《陳子昂詩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15。
[4]數字統計根據 郭光:《阮籍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26-229。
[5]數字統計根據 彭慶生:《陳子昂詩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3-65。
[6]郭光:《阮籍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29。
[7]彭慶生:《陳子昂詩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4。
I206
:A
:1671-864X(2015)11-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