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学院 罗金军
浅谈壮族民歌的特色与价值
四川文化学院 罗金军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本论通过对壮族民歌的特色文化的深入了解,研究民歌的种类及特色,在民族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处于怎样的地位。让学者在民歌研究中更准确的、更全面的对壮族文化进行了解。让大家对壮族民歌特色文化的认识更加清晰深刻。其次,让壮族研究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效率有更大的提高与突破。
壮族民歌;发展;文化;传承
壮族民歌是我国民歌种类中最有特色之一,旋律优美,具有歌唱性,原生态唱法展现出壮族人民的纯朴的情怀。历史悠久奠定了壮族的特色文化,民歌与文化的结合是壮族民歌的一大特色。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全球化经济、现代化等时代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世界各地特色文化的融入,造成了国内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合理的保护、传承甚至流失。其中广西壮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壮族民歌原有的生存条件几乎消失殆尽。
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民歌的种类犹如大海种类繁多。旋律优美,优雅动听。描写广西的山水美景的歌曲如广西《漓江情》、广西《烟雨桂林》,运用比喻和比兴的手法描绘了桂林山水漓江美。风土人情,地域文化造就了壮族民歌旋律优美流畅的特色。借助景物以歌代言的一种形式,表达出对山水的热爱。
对爱情的渴望,永恒的向往。壮族民歌也有自己婉转表达爱意的歌曲。如:广西民歌《世上哪有树缠藤》。这首情歌歌词很有哲理而又不失通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思绪,展开美好的联想。歌词配以优美缠绵的旋律,真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好歌。歌中以藤和树的缠绕,非常巧妙地道出了在爱情的表达上,谁应该是主动的一方。
不仅如此,壮歌还反映了社会劳动生活的画卷,展现出了壮族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借用手法婉转的表达内心美好事物。“壮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民族文化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增加了歌曲的内涵,最具有审美价值的本土特色。
马克思曾经说过: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壮族原生态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壮族人民即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变发展的,它直接反映了壮族人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劳动、风俗习惯、爱情婚姻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认识壮族人民历史、文化、社会、性格等的宝贵资料。
壮族民歌是广大的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它不仅仅是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和一句句暖人心田的情话,它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录壮族人民的民情风俗,劳动生产。
壮歌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还有民俗研究价值。壮族人民都喜爱唱歌,在家乡还定气举行唱山歌的歌会,称为“歌圩”和“歌节”。时间规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传统歌节。所谓的歌圩就是在野外坡地聚集,青年男女都穿着壮服,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女孩子和男孩子都各自组成组群,唱着歌曲,相互对答或者是一问一答的方式,从白天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更热闹的时候几天几夜,歌声连绵不断,歌声不绝的程度。壮族的民歌活动都是为了方便于壮族人民把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一些事情在活动中一一诉说的一个平台,烘托出人民生活在这暖意洋洋的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活里愉快的心情和感谢党的领导,一片片繁荣的景象。
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从古到今,壮族民歌作为一种传情表意的重要工具,为壮族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加了一个闪亮的音符。然而在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壮族民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并且日渐衰微。于此同时,当今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潮流,使壮族民歌逐渐走向了产业化的道路,以突破困境而谋取发展,而这种发展形式似乎也已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三月三”歌圩、黑衣壮民歌文化之旅、“印象•刘三姐”、刘三姐大观园等等皆为其产业化的结果。但是,壮族民歌的产业化并没有理想的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双赢”,其经济与文化效益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且随着世界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局势,壮族民歌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合理的发展形式及科学的发展模式是关键。通过广西政府对壮族民歌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更广阔的平台,政策就是把广西壮族民歌推广到世界各地,通过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这个一年一度的盛举,传播壮族民族的文化,实现壮族民歌往外走的第一步。引进全国各个地域的民歌特色然后加以综合利用,再今后的壮族民歌的创作中融合一些国内外或是流行音乐元素,打造广西民歌牌子,让更多的人了解广西、了解壮族人民。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电影《寻找刘三姐》由广西电影制片厂运用了现代的电影传媒媒介,寻求苏有朋、黄圣依、朱枫、苏聪等知名明星来拍摄关于广西民歌歌仙“刘三姐”这一事迹,向国内外传播了壮族民歌文化。电影中的主题曲《梦见刘三姐》是以广西传统山歌的对唱方式,独特的唱调,加上自然的歌词,而受广大观众听众的赞赏,这一首蕴含着流行曲目的古调歌曲广为人知。流行与古曲的一种完美融合,这一案例正好是验证了壮族民歌发展走向的一个新趋势。证明壮族民歌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进行发展和传播。广西人民都会为这一伟大的目标而奋斗。
壮族民歌是人类艺术的精华,是壮族先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产物。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独特的民歌特色。壮族人民以歌代言的特殊方式,证明发展过程中民歌是不能缺少的民族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才会不断的发展壮大,让壮族文化的精华永久长存。
将壮族民歌的诗歌编汇成集,有益于保存壮族原生态民歌、传承壮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开辟出了一条保护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子。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和弘扬壮族民歌文化。适应经济现代化的影响,寻找更优的发展方法和途径,加大力度推动壮族民歌产业化,而获得“双赢”。寻求更广阔的平台展现壮族民歌音乐的魅力。
保护与繁荣壮语,记录和传播优秀壮族民歌,保护和传承我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广西、文化广西,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肖常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8.
[3]范西姆.广西壮族民歌的历史与现状[J].南宁:广西日报出版社,2007.
J642.21
:A
:1671-864X(2015)02-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