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家荣
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在他的美学文章《谈美》中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慢慢走,欣赏啊!”阅读教学又何尝不需要这样呢?由于为应试所累,高中阅读教学一直有一种浮躁而急功近利的倾向,那便是远离文本,其中蜻蜓点水式的分析讲解尤为突出。因此,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一种思想——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深度的对话,让他们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实现素养的提升。
深刻对话如何通往理想的彼岸,方法多多,下面联系教学实践浅谈几点。
一、知人论世,透析文本矛盾,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有些文学作品,常常贯串着一组或几组矛盾,或是作者思想情感上的矛盾,或是思想和艺术上的综合矛盾。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如果能帮助学生提炼作者的思想线索,引导他们结合作品的语句,知人论世,剖析出矛盾的具体表现,叩问矛盾产生的原因,便可达到对作品的深层理解。
例如,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便可在诵读感知、理解意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作这样一次深刻的品读:
问题:理解海子的这首诗,主要是理解诗中的矛盾。感受诗人那颗高贵而痛苦的心,风格的清新明快与情感的痛苦悲凉。那么,从哪些内容可看出诗人有一颗高贵的心?
讨论明确:第一章,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独立在大海边,这些表明作者追求生活的高雅情调。第二、三章中,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二、充分利用语境,多向设疑,发掘文本形象的思想灵光
有些叙事类作品,人物身上闪耀着思想和理性的灵光,应把欣赏眼光放在人物心灵的大开大合与细微轻飏,通过多角度设疑,引导学生对人物命运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综合,挖掘文本的深层蕴涵和美感,从而达到思想的提升。
例如,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因年代距离较远,教学时,便可在现场语境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背景语境补充,引领学生分析出杜十娘悲剧所透出的历史信息。
问题:杜十娘究竟死于谁之手?
讨论明确:杜十娘之死固然是因为孙富的卑鄙奸诈、邪淫可耻、偷窥美色、横刀夺爱,固然是因为李甲这位纨绔子弟的放荡薄情、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然而真正的悲剧根源却是体现在李父身上。因为李父是封建礼教的代表,是门第观念和男尊女卑观念的化身,他虽然始终未正面出场,但其阴魂不散,笼罩全篇,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一种社会势力的代表,在杜十娘争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是李布政。
三、解读隐语,理性升华,破解暗示作者心灵的密码
语言文字是作者思想和精神内核的载体,有些内蕴深厚的文学作品,往往将判断、辨认留在暗示、隐喻之中,让其自然而然地从感觉中升华,凝聚成新的理性。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破译文中那些语言文字的密码,才能准确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属于那种把根深扎在中国大地上、厚积薄发、为数不多的优秀散文之一,要读懂此文,必须理解隐匿在字表背面的深层含义,充分感受弥漫在文中的悲剧氛围、忧郁情感、历史沧桑感以及作者对民族文化精神深层的情结。
四、迁移拓展,接轨现实,关照社会与人生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大语文”学习,要求把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向外扩展,和社会生活接轨,以激活语文学习。这种教育理念无疑是对的,因为语文无处不在。但是要真正付诸实践,却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引导对话中,一方面要充分地尊重作品,另一方面又要将它放置于复杂的文学历史和眼下未来的社会境遇中来认真地对待,这样的对话才能具备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如,读完庄子的《逍遥游》后,笔者补充讲解了一些关于庄子的故事,然后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联系现实社会,依据庄子的思想,你觉得现代人应该怎样生活和对待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