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310)》作品浅析

2015-01-17 06:57贾可
艺术评鉴 2014年21期
关键词:曲式奏鸣曲风格

贾可

摘要:本文对莫扎特的《a小调奏鸣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先从莫扎特生平入手,简单介绍了他的生平,作品数量、涉猎范围,他的几个音乐时期的特点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后引入了这首《a小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了解到这首奏鸣曲在其作品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最后对乐曲的每个乐章逐个进行了分析,结合背景知识,分析了每个乐章的不同主题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分析这首乐曲之后,介绍了这首乐曲需要表达的情感和可供演奏者发挥的空间。

关键词:奏鸣曲  曲式  情感  风格  背景

一、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降生于1756年1月27日,成长于奥地利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城中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手,同时是一位作曲家,母亲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会演奏几种弓弦乐器。莫扎特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领军人物,他对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莫扎特一生创作了500多部种类繁多的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等作品。

莫扎特用歌唱性的旋律书写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19世纪对音乐旋律的高度重视可以看作是从他那里开始的。莫扎特把过去时代伟大的声乐艺术中的抒情性,注入他的精美的器乐形式中。他的音乐是室内的音乐,深奥而微妙,它植根于两个音乐城市,萨尔兹堡和维也纳的文化。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为他所喜爱的乐器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杰作:钢琴协奏曲。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先后著有29部协奏曲作品,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a小调奏鸣曲(K310)》作品介绍及分析

(一)创作背景介绍

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作品无论在数量或艺术上均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其全部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风格整体上表现为轻松、活泼、快乐,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但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具有伤感悲伤的特性,在其一生创作中显得较为独特。

《a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78年的法国巴黎。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情绪最为动荡,感情最为复杂的一年,原因在于他的母亲去世于当年,母亲的去世使他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孤立无援,于是他想到通过音乐来寻找与命运斗争的力量。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便是在莫扎特的母亲客死巴黎后创作的。

(二)作品分析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由小调所发展出的不协和和弦与不协和音给人以强烈的紧张感,情绪激烈且节奏明朗,它表现出了狂热的思念,压抑的恐惧和悲哀。

此乐段没有副主题,使用了模进的旋律发展手法,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进行贯穿至呈示部的结束。

展开部当中进一步通过第一乐章的旋律手法发展出了不协和和弦,主题的节奏配合着一系列转调与强弱对比,表现了作者复杂情绪的延生。在展开部的高潮处,运用了音色尖锐的不协和音,用很强与很弱的对比形式,给人以新颖、深刻的印象。接着下一段落以左右手轮奏的方式,利用半音阶上行直接进入再现部,这种半音阶上行至再现部的手法,体现了莫扎特独有的旋律处理方式。在整个乐章的结尾处,自然融入了分解减七和弦与分解那不勒斯和弦。莫扎特在这个乐章中用自己独到的旋律与和声手法,描绘了自身动荡不安的情愫。

第二乐章由一段歌唱般的旋律开始,似乎从第一乐章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但让人预料不到的是之后的旋律却向着狂躁与更加焦虑不安的方向发展,似乎是作者有意在将第一乐章的情绪继续推进。莫扎特在此乐章加入了更多的装饰,细腻的旋律处理是此乐章的精髓所在。第二乐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在F大调上平稳进行,同时又积蓄着忧郁的情绪。到第三乐段时整个调性转入C大调,伴随着大调音阶的特点,此乐段逐渐变得更加柔和、开朗。第二部分运用了第一乐章的开始方式,之后的第二乐章所体现的是平静湖水表面之下隐藏的暗流涌动,让人感受到作者惶恐不安的情绪波折。此乐段运用了大量的表情对比,使得整个乐章达到高潮。当旋律再次回到第一部分主题时,则完全重复了前一段主题的内容和手法。平稳的旋律中夹杂着隐藏着的伤痛与悲悯。莫扎特的音乐表面上是纯洁无暇的,美妙绝伦的,但是却深层次地表达着坚忍的意志和逆境中反抗命运的希冀。

最后一个急板乐章以一个非常急速的走句开始和收尾,从而使得阴暗的情绪得到了强化。回旋曲主题始终用附点节奏来逐步推进,由左手的八度和三度音程,在一系列的转调之后重复奏出乐章开始时的独特附点节奏。像这种以单一主题为基础的乐曲结构,是莫扎特中、晚期的独特作曲风格。此乐章的性格由紧张与松弛间造成的统一性与调和感,洋溢着一种明朗、平和的情绪。

三、结语

此曲反映了莫扎特精神世界的另一面,这一面在他后来的钢琴作品、钢琴协奏曲及室内乐中得到了发展与延伸。这首奏鸣曲同时兼并了热情洋溢与忧虑哀愁的两种不同情绪,与莫扎特其他奏鸣曲相比,可以说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了多元化的力度表现,从以往局限在强、弱的力度之上扩大至很强、很弱,并且频繁采用了渐强和渐弱。全曲凄楚动人,是悲壮情绪与昂扬激情完美结合的一部佳作。

参考文献:

[1]萧韶.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4]黄藤鹏.西方音乐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要:本文对莫扎特的《a小调奏鸣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先从莫扎特生平入手,简单介绍了他的生平,作品数量、涉猎范围,他的几个音乐时期的特点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后引入了这首《a小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了解到这首奏鸣曲在其作品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最后对乐曲的每个乐章逐个进行了分析,结合背景知识,分析了每个乐章的不同主题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分析这首乐曲之后,介绍了这首乐曲需要表达的情感和可供演奏者发挥的空间。

关键词:奏鸣曲  曲式  情感  风格  背景

一、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降生于1756年1月27日,成长于奥地利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城中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手,同时是一位作曲家,母亲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会演奏几种弓弦乐器。莫扎特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领军人物,他对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莫扎特一生创作了500多部种类繁多的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等作品。

莫扎特用歌唱性的旋律书写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19世纪对音乐旋律的高度重视可以看作是从他那里开始的。莫扎特把过去时代伟大的声乐艺术中的抒情性,注入他的精美的器乐形式中。他的音乐是室内的音乐,深奥而微妙,它植根于两个音乐城市,萨尔兹堡和维也纳的文化。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为他所喜爱的乐器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杰作:钢琴协奏曲。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先后著有29部协奏曲作品,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a小调奏鸣曲(K310)》作品介绍及分析

(一)创作背景介绍

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作品无论在数量或艺术上均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其全部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风格整体上表现为轻松、活泼、快乐,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但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具有伤感悲伤的特性,在其一生创作中显得较为独特。

《a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78年的法国巴黎。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情绪最为动荡,感情最为复杂的一年,原因在于他的母亲去世于当年,母亲的去世使他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孤立无援,于是他想到通过音乐来寻找与命运斗争的力量。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便是在莫扎特的母亲客死巴黎后创作的。

(二)作品分析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由小调所发展出的不协和和弦与不协和音给人以强烈的紧张感,情绪激烈且节奏明朗,它表现出了狂热的思念,压抑的恐惧和悲哀。

此乐段没有副主题,使用了模进的旋律发展手法,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进行贯穿至呈示部的结束。

展开部当中进一步通过第一乐章的旋律手法发展出了不协和和弦,主题的节奏配合着一系列转调与强弱对比,表现了作者复杂情绪的延生。在展开部的高潮处,运用了音色尖锐的不协和音,用很强与很弱的对比形式,给人以新颖、深刻的印象。接着下一段落以左右手轮奏的方式,利用半音阶上行直接进入再现部,这种半音阶上行至再现部的手法,体现了莫扎特独有的旋律处理方式。在整个乐章的结尾处,自然融入了分解减七和弦与分解那不勒斯和弦。莫扎特在这个乐章中用自己独到的旋律与和声手法,描绘了自身动荡不安的情愫。

第二乐章由一段歌唱般的旋律开始,似乎从第一乐章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但让人预料不到的是之后的旋律却向着狂躁与更加焦虑不安的方向发展,似乎是作者有意在将第一乐章的情绪继续推进。莫扎特在此乐章加入了更多的装饰,细腻的旋律处理是此乐章的精髓所在。第二乐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在F大调上平稳进行,同时又积蓄着忧郁的情绪。到第三乐段时整个调性转入C大调,伴随着大调音阶的特点,此乐段逐渐变得更加柔和、开朗。第二部分运用了第一乐章的开始方式,之后的第二乐章所体现的是平静湖水表面之下隐藏的暗流涌动,让人感受到作者惶恐不安的情绪波折。此乐段运用了大量的表情对比,使得整个乐章达到高潮。当旋律再次回到第一部分主题时,则完全重复了前一段主题的内容和手法。平稳的旋律中夹杂着隐藏着的伤痛与悲悯。莫扎特的音乐表面上是纯洁无暇的,美妙绝伦的,但是却深层次地表达着坚忍的意志和逆境中反抗命运的希冀。

最后一个急板乐章以一个非常急速的走句开始和收尾,从而使得阴暗的情绪得到了强化。回旋曲主题始终用附点节奏来逐步推进,由左手的八度和三度音程,在一系列的转调之后重复奏出乐章开始时的独特附点节奏。像这种以单一主题为基础的乐曲结构,是莫扎特中、晚期的独特作曲风格。此乐章的性格由紧张与松弛间造成的统一性与调和感,洋溢着一种明朗、平和的情绪。

三、结语

此曲反映了莫扎特精神世界的另一面,这一面在他后来的钢琴作品、钢琴协奏曲及室内乐中得到了发展与延伸。这首奏鸣曲同时兼并了热情洋溢与忧虑哀愁的两种不同情绪,与莫扎特其他奏鸣曲相比,可以说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了多元化的力度表现,从以往局限在强、弱的力度之上扩大至很强、很弱,并且频繁采用了渐强和渐弱。全曲凄楚动人,是悲壮情绪与昂扬激情完美结合的一部佳作。

参考文献:

[1]萧韶.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4]黄藤鹏.西方音乐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要:本文对莫扎特的《a小调奏鸣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先从莫扎特生平入手,简单介绍了他的生平,作品数量、涉猎范围,他的几个音乐时期的特点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后引入了这首《a小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了解到这首奏鸣曲在其作品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最后对乐曲的每个乐章逐个进行了分析,结合背景知识,分析了每个乐章的不同主题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意境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分析这首乐曲之后,介绍了这首乐曲需要表达的情感和可供演奏者发挥的空间。

关键词:奏鸣曲  曲式  情感  风格  背景

一、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降生于1756年1月27日,成长于奥地利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城市萨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城中宫廷乐团的小提琴手,同时是一位作曲家,母亲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会演奏几种弓弦乐器。莫扎特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

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领军人物,他对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莫扎特一生创作了500多部种类繁多的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等作品。

莫扎特用歌唱性的旋律书写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19世纪对音乐旋律的高度重视可以看作是从他那里开始的。莫扎特把过去时代伟大的声乐艺术中的抒情性,注入他的精美的器乐形式中。他的音乐是室内的音乐,深奥而微妙,它植根于两个音乐城市,萨尔兹堡和维也纳的文化。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为他所喜爱的乐器创作了大量的奏鸣曲。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杰作:钢琴协奏曲。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先后著有29部协奏曲作品,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a小调奏鸣曲(K310)》作品介绍及分析

(一)创作背景介绍

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的作品无论在数量或艺术上均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其全部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风格整体上表现为轻松、活泼、快乐,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但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具有伤感悲伤的特性,在其一生创作中显得较为独特。

《a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78年的法国巴黎。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情绪最为动荡,感情最为复杂的一年,原因在于他的母亲去世于当年,母亲的去世使他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孤立无援,于是他想到通过音乐来寻找与命运斗争的力量。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便是在莫扎特的母亲客死巴黎后创作的。

(二)作品分析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由小调所发展出的不协和和弦与不协和音给人以强烈的紧张感,情绪激烈且节奏明朗,它表现出了狂热的思念,压抑的恐惧和悲哀。

此乐段没有副主题,使用了模进的旋律发展手法,十六分音符音阶式的进行贯穿至呈示部的结束。

展开部当中进一步通过第一乐章的旋律手法发展出了不协和和弦,主题的节奏配合着一系列转调与强弱对比,表现了作者复杂情绪的延生。在展开部的高潮处,运用了音色尖锐的不协和音,用很强与很弱的对比形式,给人以新颖、深刻的印象。接着下一段落以左右手轮奏的方式,利用半音阶上行直接进入再现部,这种半音阶上行至再现部的手法,体现了莫扎特独有的旋律处理方式。在整个乐章的结尾处,自然融入了分解减七和弦与分解那不勒斯和弦。莫扎特在这个乐章中用自己独到的旋律与和声手法,描绘了自身动荡不安的情愫。

第二乐章由一段歌唱般的旋律开始,似乎从第一乐章的悲伤情绪中解脱出来,但让人预料不到的是之后的旋律却向着狂躁与更加焦虑不安的方向发展,似乎是作者有意在将第一乐章的情绪继续推进。莫扎特在此乐章加入了更多的装饰,细腻的旋律处理是此乐章的精髓所在。第二乐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在F大调上平稳进行,同时又积蓄着忧郁的情绪。到第三乐段时整个调性转入C大调,伴随着大调音阶的特点,此乐段逐渐变得更加柔和、开朗。第二部分运用了第一乐章的开始方式,之后的第二乐章所体现的是平静湖水表面之下隐藏的暗流涌动,让人感受到作者惶恐不安的情绪波折。此乐段运用了大量的表情对比,使得整个乐章达到高潮。当旋律再次回到第一部分主题时,则完全重复了前一段主题的内容和手法。平稳的旋律中夹杂着隐藏着的伤痛与悲悯。莫扎特的音乐表面上是纯洁无暇的,美妙绝伦的,但是却深层次地表达着坚忍的意志和逆境中反抗命运的希冀。

最后一个急板乐章以一个非常急速的走句开始和收尾,从而使得阴暗的情绪得到了强化。回旋曲主题始终用附点节奏来逐步推进,由左手的八度和三度音程,在一系列的转调之后重复奏出乐章开始时的独特附点节奏。像这种以单一主题为基础的乐曲结构,是莫扎特中、晚期的独特作曲风格。此乐章的性格由紧张与松弛间造成的统一性与调和感,洋溢着一种明朗、平和的情绪。

三、结语

此曲反映了莫扎特精神世界的另一面,这一面在他后来的钢琴作品、钢琴协奏曲及室内乐中得到了发展与延伸。这首奏鸣曲同时兼并了热情洋溢与忧虑哀愁的两种不同情绪,与莫扎特其他奏鸣曲相比,可以说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了多元化的力度表现,从以往局限在强、弱的力度之上扩大至很强、很弱,并且频繁采用了渐强和渐弱。全曲凄楚动人,是悲壮情绪与昂扬激情完美结合的一部佳作。

参考文献:

[1]萧韶.德奥古典音乐大师经典指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3]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4]黄藤鹏.西方音乐史[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式奏鸣曲风格
手机上的奏鸣曲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