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芳
摘要:钢琴在当前中国声乐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见证并成就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但由于钢琴源自于欧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音乐体系,更是西方音乐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在调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实现中国特色声乐艺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逐步削弱钢琴的作用和影响力,发掘和探索更加适合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乐器来替代或部分替代钢琴成为新的声乐教学工具,从而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去钢琴化 声乐教学 研究 探索
在当今世界的声乐教学过程中,钢琴的作用和价值日趋显著,一方面是钢琴直观而简易的键盘便于教师在声乐授课过程中弹奏练声音阶,另一方面则是钢琴优良的伴奏性能丰富了声乐演唱的效果,使其成为当今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之一,并且已得到国际认可。
一、“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之可行性
从功能上说,采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的确存在一定的优势,这不仅是其体积最大、内部结构最复杂,更主要的还是它优良全面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乐器无法与之相比拟的。特别是钢琴键盘较为直观,便于教师在声乐授课过程中找到所需音高位置以及转换音调,而且其音色、音量、音域等都相对表现突出,能够衬托出声乐作品的旋律以及演唱特色,所以钢琴在现代声乐教学过程中被广泛使用,其作用和价值自然十分可观。
钢琴在当前中国声乐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见证并成就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但由于钢琴源自于欧洲,属于西洋乐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音乐体系,更是西方音乐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在调式体系以及音乐表现上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而言,使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样也削弱了中国声乐特色,不利于中国声乐艺术多元化、本土化、个性化的发展。
中国声乐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与风格。中国声乐艺术一方面是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民俗等发展的映射,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个性与情感的表现。由于受到西方音乐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方向至今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持,迫使中国本土声乐文化走向了“内卷化”与“泛西洋化”发展的被动道路,这在根本上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片面结果。
“去钢琴化” 声乐教学是实现中国特色声乐艺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逐步削弱钢琴的作用和影响力,发掘和探索更加适合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乐器来替代或部分替代钢琴成为新的声乐教学工具,从而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声乐学科改革和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采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声乐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早已被各国认同,而且建树颇丰。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演出、比赛,钢琴都在展现其优越的性能和特点,成为现代声乐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使用钢琴进行声乐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钢琴是十二平均律与大、小调式的典型乐器,在音乐构成上只适合西方音乐体系以及类西方音乐风格,对于其他类型的调式、旋律均不适宜。另一方面,钢琴的表现力重在“写生”而不为“写意”,钢琴虽然能表现出音乐的背景与人物的情感,但其渲染得更多的是音乐本体的叙述与表达,对于特定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把握尚有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性与地域性较强的声乐艺术的表现还差强人意。所以,对于声乐学科进行“去钢琴化”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于声乐学科摆脱依赖钢琴进行声乐教学的单一格局,使声乐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有效。
(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重大变革
当前,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在中国所进行的渗透与影响已达到空前状态,特别是波及到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定位与方向,危及到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将西方音乐审美及价值观植根在了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之上。因此,导致了中国的声乐教学普遍走向了一条照搬西方声乐教学模式,崇尚美声唱法的“一元化”道路。由于中国声乐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当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来自于西方理论,对于中国声乐教学的未来发展之路还处于论证、探索阶段。“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从根本上是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合理有效的实施,不但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未来方向寻找到了突破口,而且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机遇和平台。此外,“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还有助于带动声乐文化产业和与师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中国的声乐艺术走向良性化发展道路。
(三)“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中华文化艺术传承与发扬的时代契机
由于中国地缘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中国的声乐艺术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与内涵。各地区、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声乐的演唱风格与形式也各具特色。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在根源上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所以依托“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进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但可以丰富中国声乐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多空间和机遇。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审美观念、情感表现以及伴奏乐器都将陆续登上世界声乐的表演舞台。
三、“去钢琴化”声乐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立足现有声乐教学体系,发展多形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中国现有的声乐教学体系虽然充斥着西方声乐理念,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唱法以及民族美声唱法等新的概念和理论,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可造价值。同时,应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声乐教学模式,如中国传统民歌教学模式、少数民族原生态演唱教学模式、歌唱与传统戏剧的交叉教学模式等。endprint
(二)“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理性实施,合理构建
“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是完全否定钢琴在声乐教学中作用和价值,也不是要将钢琴与当前的声乐教学分离,而是要以现实为基础,改变当前普遍崇尚西方声乐理念的思维体系,结合中国声乐艺术特色,建立适应中国声乐教学的方法及策略。“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切勿盲目、主观、消极地实施,特别是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某种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而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将声乐学科的发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特性进行融合与加工,逐步将钢琴这一关键性的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与分配,建立以中国元素为基础的声乐教学模式,已达到“去钢琴化”声乐教学在中国的普遍适应性。
(三)在实施过程中要灵活多变、因材施教
首先,对待西方声乐教学体系要秉持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态度和原则,将有利于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观点及理论要进行保留和利用。其次,“去钢琴化”声乐教学要根据具体地域、民族、作品进行规划与实施,教学定位不能固定不变,而要以中国文化艺术为背景进行多元化、多方位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与地域性较浓重的声乐艺术而言,更要体现出文化、语言、歌曲风格、伴奏乐器等特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合理的使用钢琴以及将钢琴与中国传统乐器进行编配教学具有一定的前景与发展空间。
四、“去钢琴化”声乐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一)逐步转变以西方音乐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是声乐学科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对于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目前,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基本上处于类西方模式,从声乐表演的组织形态、演唱形式、声乐伴奏(包括钢琴、管弦乐队)以及观众观摩都交织着西方因素,中国元素仅限于声乐作品的语言和曲调。在此之中,中国本土乐器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十分有限,仅在部分声乐作品的局部使用。所以转变现有声乐教学理念以及创建中国本土声乐教学方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中国声乐文化摆脱西方价值体系与建立自身艺术特色的有力举措。
“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但要逐步削弱钢琴在声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要创建以中国民族乐器为教学工具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性进行具体伴奏乐器的选择。例如各民族可以将本民族乐器逐步纳入到声乐教学的范畴,不但可以改善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以中国本土乐器为突破口,寻求适合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伴奏乐器
中国的本土乐器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为数众多的歌唱伴奏乐器,有我们所熟知的琵琶、笛子、箫、笙、埙、胡琴、扬琴、筝、阮、唢呐、鼓等传统乐器以及各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弹布尔、都塔尔、热瓦普、马头琴、冬不拉、伽倻琴、库姆孜、铜鼓等都可作为我们今后声乐教学的辅助教学器材,在某种情形下还可替代钢琴成为新的教学工具。中国古代的大曲、相和歌、清商乐、琴歌以及各个戏剧中都设定了明确的伴奏形式以及相关乐器,这也可以作为今后声乐教学改革的参考与方向。
(三)声乐师资调整以及中国本土声乐伴奏人才的培养
“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是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这也为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教师在授课中不但要把握作品的风格与特征,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非钢琴乐器的使用与伴奏。同时,各艺术类院校应当建立一支中国民族声乐伴奏的乐队,通过一定的组合与编配,丰富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配合声乐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以“去钢琴化”声乐教学为契机,构建中国特色声乐教学新模式
当前,体系化发展已成为声乐教学的必然趋势。中国声乐教学要想取得特色化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首先要逐步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加以纠正与补充,对影响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因素要逐个优化、调整。其次还要制定中国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这就包含了如何发展、如何进行的具体事例。“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既是思路,又是具体做法;既改善了当前中国声乐教学的单一格局,又推动了中国特色声乐教育的发展。
五、结语
“去钢琴化”声乐教学是当代声乐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去钢琴化”声乐教学并不是要脱离钢琴进行声乐教学,而是要转变以往完全依赖钢琴进行声乐教学以及对现有声乐教学思维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去钢琴化”声乐教学对于中国的声乐艺术审美、声乐教学思路、声乐学习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推动和影响,是中国声乐艺术未来发展和传承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03).
[2]郑茂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从教学心理学角度探求高师六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4).
[3]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2).
[4]石校昆.师生互动 琴歌飞扬——试论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01).
[5]谢及.声乐伴奏发展趋势与双排键电子琴伴奏[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1).
[6]陈光.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指导作用[J].大舞台,2013,(05).
[7]秦卫红.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大舞台,2013,(04).
[8]连续敏.钢琴伴奏的历史沿革[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9]红霞.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音乐创作,2014,(01).
[10]赵塔里木.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J].艺术评论,200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