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清扬
摘要: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风琴演奏家和指挥家。门德尔松从小就受到严格的音乐训练,生活、创作经历都十分顺利,所以他的作品风格轻松优美,富有诗意,包括他的钢琴曲也是如此。本文主要讨论了门德尔松早期的钢琴作品《随想回旋曲》,从门德尔松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特点;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与演奏技巧等方面来分析这首乐曲。通过对乐曲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全面而客观地理解门德尔松的钢琴曲,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完美地诠释这首作品。
关键词:门德尔松 《随想回旋曲》 音乐风格 曲式结构 演奏技法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简洁精炼的和声,章法严谨的曲式和流利生动的旋律取胜;音乐语言淳朴典雅,清晰自然。在钢琴方面,门德尔松的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理性,又有着浪漫主义的抒情和幻想。《随想回旋曲》并不是门德尔松最优秀的钢琴作品,但它却是这位音乐天才在音乐道路上最初的探索,也是他将坚持走到最后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开始。作品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通过回旋曲式的结构,将心中美好的情感精巧的呈现出来。
门德尔松及其钢琴艺术作品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门德尔松作品音乐风格特色研究以及《无词歌》演奏技巧等方面。与门德尔松作品音乐风格风格相关的研究有吕力的《门德尔松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研究》,张晓蕾的《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等等。关于《无词歌》的研究有吴磊的《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中的抒情性因素》,侯宝才,郝胜的《谈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的旋律风格》等等。但是,国内目前对于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研究尚不多见,其中曹漪,邹永红的《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一文,其主要侧重点是演奏技巧方面,对本文的后半部分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及创作特点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简介
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其祖父是德国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其父是银行家,其母是钢琴家。由于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门德尔松自幼便得以学习音乐,并显露出不凡的音乐才华,在9岁时第一次公开演出,11岁时进入柏林声乐学院并且开始作曲,12岁时,和德国文学泰斗歌德的“忘年之交”,使他获益匪浅,他的进步堪称日新月异。17岁时完成了为人所熟知的《〈仲夏夜之梦〉序曲》("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829年春天,年方20岁的门德尔松开始了他的旅行演出生活,他的足迹遍及欧洲许多文化圣地与城市。愉快的旅行,丰富的见闻,使门德尔松的思路更加开阔,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1837年,他与塞西尔·让莱诺结成美满的婚姻,育有三子二女。1842年,他协助舒曼成立莱比锡音乐学院,门德尔松为首任校长,这所学校后来成为欧洲重要的音乐学校之一。尽管他身兼数职,社会活动繁多,可音乐创作源源不断:歌曲、奏鸣曲、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等。1846年,门德尔松的健康每况愈下,而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猝然离世更使他深受打击,导致健康状况更加恶化。半年后他突然中风,1847年11月逝世于莱比锡,享年38岁。
(二)门德尔松的创作特点
门德尔松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特之一,他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时代气息,但创作中保持了严肃的态度,在尊重古典传统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完善了表现形式。他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既带有古典主义的严谨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继贝多芬之后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对德国、捷克以及斯堪的那维亚的民族音乐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描绘神话仙境提供了先例。他独创了无言歌的钢琴曲体裁,对于标题音乐和钢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价值。
在门德尔松在短短38年的一生中,创作极为丰富,反映出他的一生境遇,幸福、明朗、光辉,曲中那优秀的均衡,丰富的色彩与和声,充分显示当时最高的作曲水准。在活着的时候他就被认为是当时作曲家中的第一人,彪罗曾称他为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因此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他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天才都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
二、《随想回旋曲》的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
(一)《随想回旋曲》的创作背景
门德尔松的童年,是其他音乐家不可比拟的。父亲是位聪明的银行家,是德国屈指可数的亿万大亨,母亲是位钢琴家,精通四国语言,他的姐姐范尼·卡西里在钢琴和作曲方面均是可造之材,而且是门德尔松终生最亲密的挚友。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古典音乐,深深热爱上了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大师的钢琴作品。还在父亲巨大财力的帮助下,他如鱼得水,接触各位社会名流,和他们探讨各种问题,长期经受着高雅、文明的熏陶,使他在音乐、文学、美术、哲学等许多方面都具备很高的天资,并且早早地成熟起来。人们称他为“幸福的音乐家”。①
在钢琴方面,门德尔松同莫扎特一样也是一位著名的神童。但比莫扎特更加幸运的是,富裕的家庭为他聘请了一个私人的管弦乐团,这些演奏者不仅为门德尔松提供了及时的指导和批评,还使他能够随时听到自己早期作品的专业演出,这使得门德尔松的音乐生涯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职业水准。
正是在这样难得的条件下,年少的门德尔松开始在钢琴上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随想回旋曲》(Rondo Capriccioso Op.14)这首脍炙人口的钢琴曲便一直被推测为是1824年门德尔松年仅15岁时的一次尝试。该曲最早是以《练习曲》之名于1828年出版的,后经修订并被冠名为《随想回旋曲》于1830年出版,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版本。在同一时期,门德尔松还创作了《C小调第一交响曲》,事实上这已经是他的第十三首交响曲了,这一作品在技巧上更加成熟,显示了他善于驾驭各种音乐风格的自信。endprint
(二)《随想回旋曲》的音乐风格
《随想回旋曲》不仅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钢琴曲之一,也是其早期钢琴创作中最具独创性的作品。乐曲以抒情性、幻想性和舞蹈性为主要特征,包括随想曲和回旋曲两部分,它通过行板序奏与急板回旋曲的形式及丰富而华丽的技巧等手段表现出来,是一首典型的浪漫主义时代作品,并可以看出受到韦伯的《音乐会小品》(Concert Stuck)的影响。②全曲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将门德尔松早期的创作风格和独特才华展现地淋漓尽致。
在这首曲子中,幸福的孩童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回旋曲式的结构,将心中美好的情感精巧的呈现出来。引子“行板”单纯、简洁的紧跟着回旋曲轻快的跳跃。好似一位天生丽质的少女,典雅、优美、风姿卓越,楚楚动人。
精灵似的轻盈和明晰成就了门德尔松音乐的独特品质,并成为之后被认为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两部伟大杰作《仲夏夜之梦》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小精灵似的谐谑曲乐章的先导。即使他没有写过任何别的作品,单单这个乐章,就已经可以在谐谑曲的创作历史上留下一笔了。门德尔松在这首回旋曲中所体现出的独树一帜的轻快,速度和灵巧对后来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影响。
三、《随想回旋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大型回旋曲式结构的乐曲,它包括了随想部分和回旋部分。门德尔松在这里主要使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相互变化这一创作手法。这首乐曲的引子在 E 大调上,旋律优美浪漫,而回旋曲部分却在 e 小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一种自由幻想曲的风格,带有三部性结构的曲式,与后者有很明显的区别,速度和织体有所不同,用很轻的柱式和弦,渐渐转入了一种神秘的气氛之中。
序奏是行板、E大调、4/4拍子,并列单二部曲式。旋律宽广悠扬,充满诗情画意,抒发了作者赞美大自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右手旋律层富有歌唱性和起伏感,左手低音层进行的深沉而丰满,与右手的主旋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并成为和声音响的根基。在和声式的序引后,由右手弹出悠闲明丽的旋律,使优美的主题随心所欲地发展并最终升腾到后半部分。
接下来是急板、E小调、6/8拍子的回旋曲,属于奏鸣回旋曲式。这部分表现的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具有精灵舞蹈的特征。作者采用了卡农式的主题陈述方式,更赋予音乐形象以生命力,给人一种嬉戏的、神出鬼没的印象。回旋曲式的第一插部,相当于奏鸣曲式的副部(G大调)。色彩鲜明,情绪激昂,富于歌唱性。这部分的结构是A-B-A-C-B-A,回旋曲主题A是轻快的精灵音乐,而第一副题B则是《无词歌》的风格,第二副题C并不是很显著,比较像是过门乐句。
叠部A(27-66小节)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再现单三部曲式,转到了e小调上。其中a部分,是用的两个平行的材料,用跳音的形式来表现小精灵的活泼,可爱。b部分是由前面的材料发展而来,属于引申型的b。叠部第一次出现就定了一个欢乐愉悦的基调,很好的将随想部分平静的气氛转换到了另外一种意境之中。插部B是一个双乐段结构,调转到了e小调的平行大调G大调上,是和A有一点对比的抒情的乐段,像是仙女在翩翩起舞。在B的后部分用了一段连接,便于更好的过度到叠部A。叠部A的最后一次出现仍然是减缩再现,是一个带有扩充的单乐段,旋律又回到了e小调上。最后是辉煌的尾声,用到了B材料的后面一部分,是八度左右手交替进行,将舞蹈气氛推至最高潮,并在高潮中结束。③
此曲不仅具有浪漫优美的抒情旋律,还搭配着和声法和对位式的性格乐段,构建出既对比又平衡的独创性曲式,形成了此曲最大的特色和魅力。后段“轻快的急板”节奏充满机智、技巧洗练,八度音节奏的段落则尽显华丽。由此可见,在《随想回旋曲》中门德尔松非常注重调性对比变化的创作方式,这种以引子为大调,主部为小调的调性安排,由行板转入回旋曲的艺术手法,在门德尔松后来创作的很多作品都能发现,而且这也成为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典型特征。如Op.118的《随想曲》或1838年创作的《如歌的行板和激动的行板》中,也出现了这种他所偏好的配列。④
四、《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他门德尔松的乐风明朗轻快,浪漫唯美,在其音色富丽、技巧完美的乐曲中,荡漾着抒情、高贵而优雅的情趣。《随想回旋曲》以“幻想”为主题,舍弃了呆板的曲式,以及炫目的复杂技巧,相对于古典或是巴洛克时期,节奏也较为自由门德尔松为我们谱写出了一曲容易亲近、无比可爱的作品。
《随想回旋曲》涵盖了钢琴演奏中的大部分技巧,比如连音、跳音、双音(三六度和八度)、和弦、快速跑动的音节、琶音等。此曲中音色变化多种多样,因此钢琴踏板的运用显得尤其重要。如用在演奏引子部分的乐句时(谱例1),我们可以加入延音踏板,以此来帮助右手,将连续的柱式和弦连接起来,并为其增添柔美的色彩,从而产生一种舒缓而浪漫的音效。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序奏是一个缓慢的行板,所以演奏时要很好的控制右手的力度,右手和弦一定要很轻且要一起发音。同时左手的声部也安置了不少重要的旋律,在此更加注重声部的横向运动,体现了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在引子部分,右手单旋律出现的时候音色要做到既透亮又柔美,因为是随想部分,可以根据自己对于乐句的理解,适当的进行快慢变化,使音色更具有表现力。
谱例1:
由于钢琴的弦长,拉力比较大,因此手指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击”键。弹奏时手指、手腕、手臂乃至全身都必须用力配合。因此在弹奏以下乐句(谱例2)时,右手应该利用高抬指,先放松肩部、臂部及手指,然后再一鼓作气将全身的力量迅速地传送到指尖,以使指尖能够长时间的连续跳跃,猛力地击键,产生清脆坚实、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搬的颗粒性音效,借此表现乐曲辉煌壮丽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
谱例2:
在该曲中经常会发现一些渐强减弱,具有极强对比变化的乐句,为了使音效更加明显,就必须要注意触键速度的快慢,击键力量的大小,手指与键盘的接触面积,以及指尖的坚固程度等问题。如以下乐句(谱例3)的第一、第三小节,在弹奏这种连续的柱式和弦时,手指的触键速度就应该放缓一些,指尖的触键面积应稍大一些,以减去击键时的冲击力,增强手指内的张力,从而弹奏出优美圆润的音色,达到柔和而又不虚无的效果。与此相反,在弹奏清脆明亮的音色时,则应该加快手指的触键速度,同时减小指尖的触键面积,以发挥手指更大的力量,力求清晰,活泼的效果。endprint
谱例3:
在回旋部分中,有许多的的旋律交替出现,但是在演奏中,不能为了突出旋律而将非旋律声部刻意弹弱,要分清主次,将非旋律声部和旋律声部结合在一起。
《随想回旋曲》的结尾,是乐曲力度最强,最辉煌的部分。用的材料来自B材料的结束部分,一连串快速的左右手交替八度音群旋律及和弦终止式构成的华彩性结束句将欢快的尾声推向高潮。在情绪不断递增的过程中,手指必须坚定有力,保持昂扬的激情,以达到极其辉煌的效果。
门德尔松的创作深受莫扎特的影响,同时他本人也非常推崇肖邦的作曲风格,因而他十分注重旋律的优美性,这一特点在他的钢琴小品集《无词歌》中表现地最为明显,鲜明柔和的旋律浮现于伴奏声部之上。在这首乐曲中,同样也可以找到他的这一特点。
五、结语
长久以来,世人对门德尔松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他那洗练优雅的古典样式,是他贵族般的教养与优越生活的反映;他作品中像诗画一样浪漫轻妙的内容,则是受到韦伯的影响。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他的音乐虽然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但自始至终只有甜美曲调与优雅和声的外表,乐曲的根蒂却缺乏深刻的感情,这正是他的个性使然,也是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通过以上对《随想回旋曲》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幸运的音乐家,正是以他特有的像水晶般明亮清澈、像精灵般欢快优雅的作品,在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注释:
①吴国翥等:《钢琴艺术博览》,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年,第267页。
②刑艺,姚杰:《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7页。
③曹漪,邹永红:《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大众文艺》,2011年第15期。
④邵义强:《浪漫派音乐赏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330页。
参考文献:
[1][英]威廉·史密斯·洛克斯特罗.门德尔松[M].黄秀全,陈建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美]克拉伦斯·格·汉密尔顿.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M].周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美]马杰里·哈尔福德.门德尔松钢琴作品演奏指导[M].张毅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年.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5]周微.西方钢琴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6]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陈薇.钢琴小品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门德尔松及他的钢琴曲集《无词歌》[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04年.
[8]项葵.浪漫主义潮流中的古典主义者——门德尔松其人其乐[J].美与时代,2003,(01).
[9]曹漪,邹永红.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J].大众文艺,201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