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薇
摘要: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音乐形式,是由多种学科共同组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体系结构。而声乐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和凝聚力在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 声乐艺术 美育 凝聚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后的“学院派”音乐文化,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高雅、脱俗的气质,又融合了各种西方音乐流派创作、弹、唱的艺术创新。曾遂今先生的《中国大众音乐》一书中这样描述“学院派”音乐文化:20世纪以来,中国的学院派音乐文化经过了萌芽、兴起、曲折和逐步完善的历程。因此,中国音乐从过去孤独的自我封闭到今天宽容的开放进取,现当代学院派音乐文化起到了历史性的桥梁作用。如今的大学生校园音乐文化就是继承了早年的“学院派”音乐文化并有所演变。而校园音乐文化由大学生自身或由学校主导的、辐射面较广的一种文化形式。而声乐艺术构成了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声乐艺术的主导作用
大学校园音乐内容和形式虽然较多,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从事音乐技能专业学习的学生,他们通过系统的学习专业音乐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音乐理念,并把学习到知识技能向周围人群进行传播,他们是校园音乐教育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是在其他专业中,部分学生通过选修学习音乐知识来了解音乐,他们绝大部分是音乐爱好者,在校园里成立了许多社团并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他们是校园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支持者,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得校园音乐文化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局面。而在这些校园文化传播者的中间,声乐艺术形成了校园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能缺少声乐艺术对青春的感召力,不能缺少声乐艺术对生命的启发,不能缺少声乐艺术对思想的激励,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以纯洁的、单纯的心态用音乐去感知生活,与声乐艺术自身的阐发形式也是相呼应的。
二、声乐艺术自身的美育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它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人文背景。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各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培育人们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最高精神境界,具有无形的教育作用,我们校园音乐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加强校园音乐教育,开展校园音乐活动,以学校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社会、家庭、各种媒体为学校实施美育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使校园音乐文化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欣赏经典音乐、了解中外音乐发展史的过程。而声乐艺术包含了音乐结构、音乐语言、文化历史等等,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艺术形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声乐的歌词提升理论审美修养,通过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民族凝聚力,通过作品的音乐结构提升音乐技能知识。如果能够在校园文化中加大对声乐艺术的练习和声乐作品的选择,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声乐作品内涵的凝聚作用
校园是一个包容的场所,能够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包容和接纳,校园音乐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可以充分利用校园音乐文化资源及音乐活动场地与设施得以积极的开展,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歌声和音乐以及文学语言的有机组合,有研究表明:“以文艺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中国传统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想化,以生理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西方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性化。”音乐演唱具有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能够将校园音乐文化凝聚在一起,如通过合唱排练与演唱,在音乐演唱的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表现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一根小小的指挥棒,凝聚了所有的注意力,那一刻学生所有的思维都凝聚在此,丝毫无其他的杂念。这对于同学间的合作能力,通过声乐艺术的研究和合作,从理念上把经验和直观知识上升到理论范式中来,使得参与者的思想升华到更好的境界,声乐艺术集技能型、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身,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在对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上沟通,以“声情并茂”感染到观众,那么就说明在人文价值的理解上实现了二者的审美沟通。声乐艺术最原始的功能是进行审美创造活动,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能安抚婴儿啼哭的摇篮曲到表达恋爱情感的情歌,再到豪迈的进行曲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直至使人振奋、万众一心的国歌……。只有声乐艺术能够表达情感、表现心情、表达时代精神、表现国家的追求,声乐艺术可以将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它以简单的节奏和情感表达吸引了人们的参与,而且是从众参与,这种声乐艺术本身的特性,使得其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声乐艺术易于操作,人们可以简单掌握,它的这些特性是审美教育领域特有的特征,能更好地为校园音乐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苏]N.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汪启璋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徐行效.声乐心理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许讲真.歌唱艺术语言[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