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的理性:基于《政治学》卷五的思考

2015-01-17 10:21杨福林
人民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超越政治学城邦

杨福林

【摘要】《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古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实地调查结果写成的。亚里士多德视内讧为政治机体的一种疾病。他希望能了解内讧和政体变革的原因,从而能为医治政治机体顽疾的医师们—法律制定者和政治家—提供对症下药的良方。有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突破了柏拉图的自然(神秘)理性主义,走向了现代理性和科学。

【关键词】《政治学》    理性    超越    城邦

【中图分类号】D90-05            【文献标识码】A

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作为古希腊乃至古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涉及的学术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他所在时代已有的全部学科,并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主要有:《工具论》、《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尤为关键的是,亚里士多德开创性地构建了他本人哲学大厦体系的基石—形式逻辑学以及著名的三段论,为西方理性文明和智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著述,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哲学分支学科,比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毫无疑问,他的哲学、政治学思想,是整个西方哲学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驱动力。

《政治学》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也是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以及法哲学思想的最佳蓝本。在书中,亚里士多德的讨论十分广泛,涉及了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公元前322年。《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5年,是亚里士多德晚年的著作,可以看做是亚里士多德整个思想体系的最后一块基石。由此可见,建立城邦等政治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政治学》正是在这样经过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的结果。人到晚年,思想已经完全成熟,不会再有年轻时的冲动和激情,也少了许多的幻想和思想上的飘忽不定,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坚持认为,只有年长者才是城邦真正的掌控者,老人政治一直是其所主张和赞同的。孔子也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阶段不同,思考的问题就不同,最重要的是,面对不同问题的境界不同。

亚里士多德就是如此,在其晚年成书的《政治学》中,我们很难再看到他去讨论那些感性的或者说甚至是神秘的、形而上的东西。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例。此书大约比《政治学》早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在书中,亚里士多德的探讨方式是典型的柏拉图的方式。该书分为十卷,第一卷讨论的就是善,接下来还有道德德性、公正、有爱、正义以及幸福等。①通篇很少会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的例子来辅证。而《政治学》则大大不同,不但用了大量的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且,亚里士多德所列举的这些事例,就是发生在古希腊的真实例子。难怪很多的学者都毫不怀疑地给亚里士多德安了一个实证主义先驱的帽子。这种现象,在《政治学》卷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理性的城邦

众所周知,公元前4世纪,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城邦,在发展上遇到了致命的瓶颈。整个希腊半岛几乎要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之中。社会动荡,各个社会阶层的矛盾激化。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正义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城邦的政治制度和理论不能实现正义和平等。维系城邦存在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出现了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所描述的那样。富人一旦掌握政权,容易走向寡头的方向,必然会想方设法地压榨穷人;而如果穷人掌权,就会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是穷人的这种局面,甚至是不择手段。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是与城邦的法制和固有原则相违背的。更加可怕的是,穷人掌权以后,会出现利用政治权力,排挤富人的情况。这种矛盾,极难调和。只能寄希望于高明的政治哲学家和恰当的政治理论,来医治城邦的这些根深蒂固的顽疾。因此,在《政治学》卷五中,亚里士多德不厌其烦地讨论了各个政体的各种问题。很多学者把卷五称为政治病理学。亚里士多德就是像一位医术十分高明的医生,用实践的方法,为古希腊的政治把脉。亚里士多德视内讧为政治机体的一种疾病,从一种政体变革到另一种政体,就是前一种政体的死亡。他希望能了解内讧和政体变革的原因,从而能为政治机体的医师们—法律制定者和政治家—提供一些建议。亚里士多德在本卷的开篇,就把此卷要讨论的主要问题点明了:“我们想要处理的其他问题几乎全部都已讨论完,接下来,如曾所述,我们应调查:1、政体变革的缘由,有多少种政体,分属何类;2、每一种政体是被何物所毁;3、政体的变迁,主要是从哪一类转变到哪一类;4、总的来说维持政体的方法(ways)是什么,以及维持每一特殊政体的方法是什么;5、维持每一特殊政体的具体措施(means)是什么。”② 本卷总共十二章,所讨论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政体的内讧、政体改变的原因以及维持政体的主要措施。这些内容占据了八章之多。

关于政体的内讧和政体改变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十一种(也有学者说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十二种解释),并且对于每一种能够引起政体变更或者内讧的原因,都用了许多的实例来说明。③然后又从第八章开始,针对上述政体的病症,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诊断结论。

政体顽疾。病症一:琐里伊的变革(卷五1307 a40-b19);安布拉基亚取消担任官职的财产条件最终导致变革(卷五1303 a20-5);病症二:寡头主义者欺诈平民(卷四1297 a14- b1);病症三:当权者的傲慢和营私,不当的授予或剥夺荣誉(卷五1302 b5-14);平民政体中若干重要权力落入私人手中,从而使平民英雄或群众领袖有机会转化为僭主(卷五1305 a7-28);病症四:小节的疏忽懈怠逐渐积成后患终致政变,以安布拉基亚取消任官财产条件为例(卷五1303 a16-25);病症五:内讧虽起于琐细的动机,事情却总是乘势扩大(卷五1303 b19-1304 a17);执政团体间的自相倾轧,以雅典三十人僭政和四百人寡头统治为例(卷五1305 b22-39);病症六:民众财富积累变化而任官职的财产条件不变导致政体变革(卷五1306 b6-16);病症七:某个人或少数人所组成团体,常造成君主专制或门阀寡头政治,针对此种情况的陶片放逐是事后补救但并非良策(卷五1302 b15-21、1307 a2-5);病症八:浪费公共资源和财务,或权钱交易图谋政变的案例(卷五1305 b 39-1306 a 9);病症九:阶层不平衡的扩张可能引起政体变革,如塔兰顿共和政体转变为平民政体(卷五1302 b33-1303 a13);病症十:权位者的傲慢和贪墨(卷五1302 b5-10);病症十一:平民政体中内讧可由群众领袖对富户利益的觊觎或不义的侵害而引起(卷五1304 b20-1305 a7)。④

针对上述政体顽疾,亚里士多德就像一个理性的医生一样,给出了切实有效的对症良方。

对症良方。良方一:防微杜渐,禁绝一切违法,特别防范执政官在细节上的违法(卷五1307 a30-40);良方二:执政者应待民以诚(卷五1307 b40-1308 a3);良方三:平衡各阶层利益,以正义待遇外邦人,官职任期为六个月,机会平等(卷五1308 a3-24);良方四:在城邦内部中保持警戒状态和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防范外敌,缓和内部矛盾(卷五1308 a24-30);良方五:统治者应当依据法律和自己的行为,防止贵族阶层间争吵和内讧,及时发现并制止党争(卷五1308 a31-5);良方六:定期修订任职条件并重估城邦的财富,并根据总体财富修正任职条件(卷五130835-10);良方七:防止特权,赏罚有节,恩威并重,主要依靠法律制度(卷五1308 b10-19);良方八:设置私人生活监察职司,提防那些私生活与现行政体不相协调的人(卷五1308 b20-24);良方九:注意各阶层的平衡,通过将官职与事权分配,调和极端两层,更关键的是增加中间阶层,调和阶层平衡(卷五1308 b24-30);良方十:立法禁贪:公职无薪,将权力与利益分离;财务公开,钱帐分离以防侵吞公款;防止执政、属官等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奖励廉洁官员(卷五1308 b31-1309 a14);良方十一:平民政体应保护富户,寡头政体应注意穷人利益,荣誉和礼仪等要在贫富之间力求平等,并应让政治权利较小的阶级稍占优势(卷五1309 a14-20);良方十二:遗产应依据血缘继承,而非遗嘱来继承、每人只能继承一份遗产,以保证分配均衡(卷五1309 a23-6)。⑤

针对城邦的各种顽疾,亚里士多德给出以上十二个良方,并坚信这十二个良方可以解决现存政体的各种病症。当然,在本卷的最后章节,亚里士多德还是回到了柏拉图。甚至是本书的最后,亚里士多德也同样地回到了柏拉图。这看似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是超越还是回归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许多人因这句话而熟知亚里士多德,也有许多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真的超越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特别是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一种实证的、理性的方式讨论城邦的危机、生存和发展,因此,现代社会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思想的学者中,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包含了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的元素,亚里士多德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发源地。不管亚里士多德是否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发源地,不可否认的是,正式因为亚里士多德采用了实证的方式,来讨论政治城邦的建构问题,因此,《政治学》中论述的基本观点,被现代西方学者奉为经典。几乎没人会否认的另外一个事实就是:《政治学》是西方古典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开端。其中的开创性观点,被后来西方社会的众多学者所模仿和解读,比如托马斯·阿奎那、马基雅维利等人,在这些学者身上,都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影子。

基于亚里士多德对于整个西方这种根深蒂固而又显而易见的影响,有学者断言,亚里士多德已经从柏拉图的稍带神秘的自然理性主义中走了出来,走向了现代理性和科学,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理性和科学的“始作俑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通篇都在影射柏拉图,甚至可以说是在或明或暗地反对柏拉图。《政治学》与《理想国》相比较,《理想国》是艺术,常人很难触及,只有哲学王才能驾驭。而《政治学》就是一门科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学是一切科学和技艺中最具有权威或最主要的学术,其余各种格外为人看重的技能,如军事之术、家政之术、修辞之术等全归属于政治学之下,为其所利用。这里的“一切科学”指的是人的行动或作为有关的实践科学。实践科学主要包括伦理科学和政治学,统称为“政治学”。

看似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已经超越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然而,在《政治学》的最后部分,亚里士多德又回到了“音乐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城邦的政体,是一个实证意味很浓的现实政治问题。《政治学》以 “人”作为政治问题的开端进行探讨,以对教育问题的讨论作为结尾。具体而言,在《政治学》中,在诊断并给城邦开出诸多良药以后,最后一味良药,就是音教。很多人对于这样的结尾甚是疑惑—政治与音乐?两者有联系吗?当然有联系。音乐对于人来讲,其巨大的作用就在于升华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德性。如果我们把《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联系起来,就会明白亚里士多德对政体顽疾给出的最后一味良药,居然是音乐教育。对人灵魂的塑造和德性德培养,是政治学中一个关键性问题。或者可以这样来证明,想要政体能健康和长久,根本上的因素就由灵魂和德性来决定。这是亚里士多德开出的治本良药。这也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讨论的主要问题。

因此,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政治学》实际上是《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前沿和导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关于政体问题的讨论中,如果不涉及到灵魂与德性问题的讨论,那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不涉及到灵魂和德性问题的政治学,显然是不完整和科学的学问。同理,城邦中,公民的灵魂和德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政治体制,那才是顽疾缠身甚至是病入膏肓的政体。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可以拿来实际应用和操作的政治学和政治科学。现实世界的政治家或者统治者是可以参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确立的建构城邦的基本原则和元素,建造出具有政治科学意味的城邦甚至是国家。这或许也是亚里士多德在晚年创作《政治学》的意图,其主要目标是指向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是为了教育政治家和统治者而创作的政治教科书。与之相反,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是政治科学,而是政治哲学。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的话,《理想国》真的没有什么价值。特别是在政治科学层面,不能参照《理想国》的基本理念来实现政治意图。但是,不能说亚里士多德就真正超越了他的老师。或许可以说:《政治学》告诉政治家或者统治者政治、政治科学是什么,指向的是一个城邦的建设,而《理想国》指向的是整个人类,要告知人类的是:政治、政治科学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是实然的问题,另一个是属于应然层面的。《理想国是》属于政治哲学,任何的政治科学最后都必需要回归到政治哲学。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也是清楚的,他在讲述完政治科学的全部内容以后,最后一卷谈的是教育,而教育,也是《理想国》的主题,甚至可以更进一步的讲,《理想国》实际上探讨的就是一个教育问题,关于政治哲学的教育问题。

也就是说,政治的根本还是在教育,而且是柏拉图意义上的那种教育,关于这个问题,中西方是没有差异的。中国古代的先贤诸如孔子,他们一生的努力,就是在讨论教育对于人,对于政体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式的医生诊断式的政治科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十全大补丸,就如同中医理论所说的,治病的关键在于标本兼治,亚里士多德对于政体顽疾所开出的药方,是针对具体的、显现的疾病,这是城邦顽疾的“标”。如果不能发现城邦真正的疾病,即“本”,最终也是治不好病的。后来的历史中城邦的最终命运也验证了这个结果。城邦,除了看得见的政治体制和各种问题以外,除了看得见的威胁和损害政治体制的因素以外,还有很多的看不见的东西左右着城邦。这就需要自然理性而不是科学知识去把握了。政治,除了是一种科学以外,它的神秘性也是人类理性不可把握的。亚里士多德真的超越了吗?理性会给出答案的。这实际上不是一种超越,而是一种回归,一种不可避免的回归。因为,亚里士多德所坚持的科学与理性,并不可能百分之百解决政体的顽疾。最终的药方,还是教育。所以,亚里士多德只能回到《理想国》,回到柏拉图。⑥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保山学院讲师)

【注释】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页。

②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第148页。

④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78~248页。

⑥[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82页。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超越政治学城邦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不可复制的城市情感——从雅典城邦到世界容器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