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企改革研究的综述

2015-01-17 01:50曾伟平
2015年21期
关键词:国企综述改革

作者简介:曾伟平(1990-),男,江西吉安人,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摘 要:国企改革问题由来已久,加强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研判国企改革形式,对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完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国企改革的相关研究进行概括,以期能够为我国进行国企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国企;改革;综述

一、引言

国企改革已走过30多年的历史,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讨论也进行了30多年,从当前的研讨结果来看,我国的国企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1-3],具体体现在国有企业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以国资委为代理出资人制度,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等,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即效率低下、创新不足、所有者缺位、人治依然突出和垄断经营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能够为我们进行新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二、国企改革原因的讨论

国企改革历经30多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下放;2.改革开放初期扩大企业自主权;3.1980年代的承包制、股份制、租赁制等经营模式;4.1990年代以后的公司制改革;5.新世纪以来的国企改革[4]。国企改革经历如此漫长的阶段,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然而经历长期探索与改革的国企依然备受诟病,问题出在哪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先搞清楚国企改革的原因,即国企为什么要改革。

胡兴旺(2014)[5]认为当前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国家层面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尚未明确,地方改革缺乏指導和依据;2.改革环境有待优化,社会认知尚需统一;3.国资国企改革动力不足,严重影响改革的深入推进。刘灿、韩文龙(2014)[3]认为国企改革存在五大困境,即国企性质和定位的困境、政府和国企关系的困、国有企业的效率困、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困境和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困境。一般认为,效率低下是国企改革的必要所在,而国企的这一弊端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直接相关的[4]。吴敬琏[6]指出:“计划经济的实质,是把整个社会组织成为一个单一的大工厂,由中央计划机关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这种配置方式的要点是:用一套预先编制的计划来配置资源。主观编制的计划能否反映客观实际,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以及能否严格准确地执行,决定了这一配置方式的成败。因此,它能够有效运转的隐含前提是:第一,中央计划机关对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情况、技术可行性、需求结构等拥有全部信息(完全信息假定);第二,全社会利益一体化,不存在互相分离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价值判断(单一利益主体假定)。不具备这两个条件,集中计划制度就会由于信息成本和激励成本过高而难以有效率地运转。然而问题在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这两个前提条件是难以具备的,因此,采取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作出决策和执行决策时,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一分析揭示了社会经济要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即实现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必须依赖完全的信息和充分的激励,而这两个条件是计划体制无法具备的,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机制是市场竞争[4]。哈耶克[7]指出:我们不能指望采用集中管理就可以取得市场利用资源所能达到的效率,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个巨大社会的经济秩序,都是建立在对广泛散布于千百万个个人中间的关于具体环境的知识之利用上的。当然,总是存在着企业管理者为了能作出正确决定应当知道却又不可能直接知道的许多事实。但是在对付这些困难——把不同的个人所掌握的一切相关信息全都传递给集中管理的权力机构,或是使个人作出决定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多地在他们中间进行交流的可能方式中,我们只为后一项任务找到了一种解决的办法:市场以及让竞争决定价格,提供了一种办法,利用它,有可能向每个生产单位的管理者提供他们为使自己的计划适应该系统其他部门的信号所必需的、经过浓缩的大量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和价格机制提供了一种发现手段,与任何其他已知的系统相比,它不但使更多的事实得到了利用,而且激励人们不断去发现新的事实,从而改善了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永恒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力[5]。

三、国企改革标准的讨论

对于国企改革成功的标准,林毅夫(2001)[6]认为:提高国企的自生能力是改革成功的首要条件。所谓自生能力指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企业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获得正常利润的能力。效率不高、治理机制失灵是由国企缺乏自生能力这一根本问题所引发的内生性表象,而企业自身能力问题源于违背资源禀赋的赶超战略。路风(1989)[9]在八十年代末即指出,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组织革新,当时流行的财政包干无法解决国企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转变的三个命题”,认为国企缺乏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层从来没有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因此,国企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管理者实现这种控制的努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部分认为:一方面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即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决定》把国企分成公益性、自然垄断性和竞争性三类,实施差异化管理,为我们思考如何把国企改革成为真正的企业开拓了道路。

四、国企改革路径的讨论

诸多学者对国企改革的认识不同,或者说研究问题存在的差异性,使各学者对国企改革应遵循的路径有不同的看法,以下就几种改革路径进行总结。

宋磊(2014)[10]认为国企改革的核心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割断国企与政府的特殊关系,把国企改革成为真正的具有预算硬约束的企业,并提出从前端、中端和末端三个环节进行改革。前端的改革,包括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激励机制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管理体制上可以由目前行政性的国资委独家管理改为增加立法性的人大专委会双重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上应对现有的“职业经理人”加入“激励对称”的内容,即国企经营决策者既拥有剩余索取权,也须垫付一定比例的可抵押资本。中端的改革,是指打破国企在经营上的垄断。末端的改革,是对国企利润的分配管理改革。现有国有企业的效益计算和分配体制存在亟需清晰和重新梳理。对国企利润分配的改革,既可以看出国企的优劣势所在,又能够为人们评估国企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提供科学依据。

范恒山(1995)[11]认为,国企改革必须贯彻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思路,研究和践行国企改革和改组问题。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层次不同,分为以下几种途径:对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特种产品生产的企业,实行国有经营;对关系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生产企业,实行国家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对关系到幼稚型产业的企业和蔽利性企业,应公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改造;对一般性国有企业,原则上应该放开;对长期亏损的企业要全部放开,灵活转换经营机制等。因此,在国企改革问题上我们既要从微观剖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又要宏观上把捏企业层次特点,集中解决主要矛盾,不能以偏概全。这也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分类管理的思想。

刘谷庭(1997)[12]指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路選择在于制度创新基础性工作,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化;开拓市场,围绕市场开展经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场;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及优化等。在深化国企改革时,一方面注重企业的“内修”,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时刻保持企业发展活力。

五、“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讨论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对于在新的环境下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金碚(2015)[13]认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必须获取提高经营效率和实现国家使命的“两全其美”效果的“新常态”时期,每个国企的改革都应该围绕如何经营得更有效率以及如何做出让全民和国家更满意的贡献展开,并提出国企应该以营利方式实现全民目标、确定可行的技术路线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在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作用,并且认为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能够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徐念沙(2015)[14]认为协调与平衡各方利益,推动创新与转型,实现最佳的社会整体利益,是新常态下国企改革的目标。冯晓芸(2015)[15]提出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稳中求进推进改革;2.以资本市场推动国企改革;3.中央与地方的国企改革共同推进。而杨燕青(2015)[16]认为,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应在质量效益和创新上下功夫,改革应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企施策和明确检验标准,即企业增值与增效。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朱星文,刘泽民.管理层问责:后国企改革时代的新课题[J].当代财经,2010(7):77-85.

[2] 王永.国企改革与管理创新内在逻辑[J].商业研究,2012(2):76-82.

[3] 刘灿,韩文龙.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4(2):33-39.

[4] 钟祥财.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深化国企改革[J].探索与争鸣,2014(3):58-62.

[5] 胡兴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研究,2014(10):61-64.

[6]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23):246-451.

[7] 弗雷德里克·冯·哈耶克,冯克利(译).经济、科学与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90-191.

[8] 林毅夫,刘培林.自生能力与国企改革[J].经济研究,2001(9):35-41.

[9]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乡且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1):71-88.

[10] 宋磊.在理念与能力之间:关于国企改革方向的第三种思路[J].经济学家,2014(8):43-51.

[11] 范恒山.国有企业改革三论[J].新长征,1995(7):22-24.

[12] 刘谷庭.国企改革的现状及出路[J].江西政报,1997(19):34-36.

[13] 金碚.新常态下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5(4):1-6.

[14] 徐念沙.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创新与转型[J].经济导刊,2015(1):51-57.

[15] 冯晓芸.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和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2):245-246.

[16] 杨燕青.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创新[J].热点,2015(6):44-45.

猜你喜欢
国企综述改革
改革之路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改革备忘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动态关系治理的新视角
改革创新(二)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瞧,那些改革推手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