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刘邦算什么东西?你怎么拿他来跟朕比?
这话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之口,被比为刘邦,似乎受了侮辱。史上赵匡胤说没说过此话,不得而知,这是从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里听到的,感觉很生硬。
故事背景是,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决心推行抑武扬文国策,其弟赵光义刚提起刘邦杀功臣的话头,当即被赵匡胤打断怒责。
赵匡胤看不起刘邦不稀奇,毕竟刘邦杀过韩信、英布等厥功甚伟的功臣。赵匡胤武将出身,却走上重文轻武的治国之路,说明他尊重“武能安邦、文能兴邦”之说,打算治理国家,而不是坐江山那么简单无志,难能可贵。
让武将交权靠边,不容易。何况,有些武将是他的兄弟,陈桥兵变时助他夺了皇位。赵匡胤别有胸襟气象,他不想以流血方式解决他的将军们,而是以情动人——杯酒释兵权,史上罕见,表明他有好生之德。
奪了武将兵权,如何让这些炮仗一样的人不炸锅呢?让他们退休,给予优厚待遇,收放之间,讲究均衡。这手法了不起,赵匡胤之前或之后的开国皇帝们都无人做到。兔死狗烹之际,皇帝往往选择从肉体上消灭不好领导的武将,难逃滥杀恶名。
功臣、高官并非能上不能下,关键在于明示原委,妥善安排,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再不安分,就是找病。
那么赵匡胤不杀武将的好生之德是从哪里来的呢?
伟大的开国君主都有免费帝师,就看有没有学习能力。汉高祖刘邦定与民生息国策,是从秦始皇、秦二世那儿吸取了教训,民力不是无限的,徭役不止,赋敛无度,强大的秦帝国也能轰然倒塌于“戍卒叫”。唐太宗李世民常用隋炀帝来警醒自己和大臣们,君臣由此开创出贞观盛世的大局面。
赵匡胤生长于五代分裂时代,拥兵自重者轮流做皇帝,小朝廷却个个短命,他登基后,君臣一起分析原因,找出弱干强枝是动荡的主因,军政不分,军阀坐大,谁的军力强大谁就跑去做皇帝,武力统治一切,斯文扫地,国运势难长久。赵匡胤希望他的宋王朝走上长治久安之路,而不是唯靠武力撑腰的短命朝廷,以文兴邦,就成了不二之选。
从文以兴邦角度理解,宋太祖有理由脱口而出刘邦算什么东西,刘邦一向以戏弄侮辱儒生为乐事,因此,他的名声不太好。赵匡胤开“不杀文人士大夫”的先河,且令子孙后世谨遵此则,所以,他生前黄袍加身,死后美名加身。有宋一代,是文人最得意的乐园,言无死罪,当然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