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张国樑是上海市黄浦第一房屋征收事务所的总经理,已从事动拆迁工作30年零2个月,今年被评为“全国劳模”。这名劳模首倡“阳光动迁”的理念,试图破解有“天下第一难”之称的拆迁工作。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张国樑出现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处动迁基地,和附近弄堂的街坊开“居民座谈会”,讨论征收补偿安置方案。
顺利的话,几个月后,张国樑将动掉这一片。
在容纳了300多位居民的大会议室里,张国樑站在中央,前后左右都是伸长了脖子的居民。 弄堂里的居民对这位“动迁劳模”的评价并不高。这天上午,在一把遮阳伞下,一个中年居民淡淡地说:“张国樑啊,”他一顿,“上海滩有名的坏人。”这句評语立即引来几声附和。虽然在参加座谈会之前,这些居民还未真正见过张国樑,但他在这片已“很出名”。
会场上闹哄哄的场面和居民的不满情绪,张国樑见得多了。他不管这些,扯着嗓子和居民讨论了两个多小时。
从2002年开始,这名专业动拆迁老手,逐渐摸索出一套动拆迁方法,就是“两轮征询”“数砖头”加“套型保底”的模式。这套方法后被上海市政府纳入法规,在全市推广实施,被称为“阳光动迁”。
在“两轮征询模式”中,搬不搬,由居民说了算。第一轮是让居民投票是否搬迁,当同意的人超过9成时,才会进入下一步的补偿安置协商,“座谈会”就是讨论补偿方案的;第二轮征询指签约,签约率超过85%时,地块才会最终动迁。
这天下午举行的居民座谈会便是“两轮征询”中的一环。 座谈会在一番吵闹中结束了。张国樑离开后,他在微信上收到了大堆的居民私信,有称他“张总”的,有“久闻大名”的,有叮嘱他早点休息的。
“场面是惨烈的,内心是理智的。”他笑着总结道,从私信看,很多人还是想搬的。
但在上世纪90年代,他面临的状况是“场面是惨烈的,内心是崩溃的”。
最危急的一刻发生在1996年,废墟中,在一座孤零零小屋的窗玻璃上,贴着两行字:“明年的今日,是我的忌日。”两行字之间,有一张拆迁户本人的黑白照片。
张国樑进屋后,才发现,这人脖子上挂了两个装满汽油的啤酒瓶,面前摆了两个煤气罐,手里拿了个打火机,声称要“和房子同生共死”。
像这样的极端案例,这名老拆迁工作者,碰到过很多。经过一次次拆迁工作,张国樑有了深刻反思:动迁居民有三怕,一怕过程不透明、二怕补偿不合理、三怕安置房不方便。其中最易引发矛盾的是过程不透明。而“问题就在我们自己”。此后,他提出了“阳光动迁”概念。
搞了30年拆迁工作,张国樑熟知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而最关键的,则是“透明”。
他向所有居民公开自己的手机号。如今他存了2000多个号码,有1000多个微信好友,每次换手机都选内存128G以上的。
他给自己的微信取名:透明。征收事务所即将上线的手机App也叫“透明在线”。
张国樑还想更“透明”。在今年7月份给黄浦区区长的一封信中,他提出要让动迁安置费用的预算和审计结果达到一致,全程安排审议委员会监督。做到说给多少钱,最后就实际给多少钱,不少不多。
对于8月中旬举行的这种座谈会,他乐此不疲:“吵没关系,就怕没人来吵。”
在目前运行的这个项目中,张国樑提高了“两轮征询”的标准。根据现有规定,第二轮征询需要85%的居民签约,才能动迁。而张国樑要把这个数字做到“90%”。
这一次,张国樑也不知道,他的“新药”能否成功上架。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