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
前段时间,由赵薇、佟大为领衔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聊资,而且不管是否已为人父母都加入到了聊天队伍中来,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开始关心起孩子的教育了。一部电视剧能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更何况在孩子教育这么重要的问题上引发讨论,甚至带给很多人启迪,相比近年盛产各种神剧、雷剧的奇葩国产剧,《虎妈猫爸》的格调当真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相信对很多城市家长来说,《虎妈猫爸》折射出来的育儿难题都不会感到陌生,比如隔代教育引发的家庭矛盾,又比如“幼升小”的择校的残酷,以及买学区房的风险,乃至父母双方教育理念的差异等等。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同时又高于现实,不得不承认,电视剧在再现这些教育难题的时候,采用了不少夸张手法,比如为了就近读到好的小学,剧中女主角选择卖掉现有舒适宽敞的房子,举债买昂贵的学区房,而得知学校对住房年限有要求后,更是不惜让自己的孩子推迟一年上学;这样的事,不能说现实中绝对没有,但当是极为罕有。
谈“虎妈”很难让人不想起前几年很火的蔡美儿,她的那本《虎妈战歌》曾经震动美国,并且在美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教育理念的大讨论。在这本书里边,她坚持用一个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并且“成功”将他们都送进了美国的一流名校。书中一个近乎苛刻的严母角色跃然纸上,她把自己同孩子的关系形容成是作战关系,并且随时准备跟女儿战斗。
不得不说,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毕胜男确实同蔡美儿有不少相似之处,她起初对女儿茜茜的严苛,以及在教育方式上那份唯我独尊、不容商榷的执着劲,可谓十足的“虎妈”味儿。与蔡美儿一样,她认为要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将来,就必须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吃苦,要非常严厉地对待他们,而不是出于什么发展个性的理由,放任他们。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现实中很多爸妈都会给自己的孩子选择自认为最好的教育,不管是就读的学校,还是学习的技能。而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是在课外给孩子各种“加码”,让刚上小学的孩子人生就如临大敌,每天布置的作业做到睁不开眼;更有甚者,还给报上几个像奥数这样的培训班。
“将来的社会有多残酷”,趁孩子还在读书给他们施点压不算什么,不管是电视剧的女主角“虎妈”毕胜男,还是“狼爸”毕大千以及杜峰,增强孩子的竞争力都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高压教育最重要的理由。而他们这么做的目标据说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父望子成龙”。
是的,中国人太渴望成功了,不仅要自己成功,更要孩子成功,而当自己没有成功或者不够成功的时候,他们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着他们去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抱负。也许有的“虎妈”“狼爸”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并没指望他们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教育却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此外,中国家长还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学生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电视剧中的“狼爸”杜峰不乐意让自己孩子杜一诺参加唐琳组织的学生活动是为一例。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长此以往,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如果說渴望成功是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观原因,那么现实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则加剧了这种焦虑感。
“就近入学”早已作为原则写进法律,其本意也是保证学生接受教育的“方便性”与“公平性”。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对教育的诉求已经从“有书读”转向了“读好书”,人们要求的已不仅仅是“教育机会公平”,而是“教育质量公平”。
可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中国各层级教育的内部质量差异甚大,越是处于行政区划序列下端的学校,其教育质量越差。这样,在现有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状态下,“就近入学”只能保证学生公平地“有书读”,而不能保证学生们都能“读好书”。就像电视剧里边的茜茜,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只能上一所教育质量一般的小学,远不及毕胜男心中理想的名校,于是学校的环境、师资乃至学生素质都被她所嫌弃。
现实中,通过“就近入学”的强制性,个体被固定在不同的教育节点中,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好坏一般与社区的好坏紧密相连。越是社会阶层高的社区,其配套的学校越好,教育质量越高。在学校教育质量高的社区,社会中上阶层往往更倾向于正向集聚,导致社会中下阶层被迫挤出;而学校教育质量低的社区,社会中上阶层往往倾向于负向流溢,导致社会中下阶层主动涌入。这一点,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些贵族子弟学校,别说工薪阶层出身家的孩子,就是爸妈口袋里有钱,也不是说上就能上得了的。
于是,我们会看到,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父母所在的阶层便决定了孩子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更为不公的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外地人,别说上好学校了,就是让孩子有书可读都是一件费劲的事儿,而想让自己孩子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更是没可能。尽管这些工薪阶层靠自己打拼,物质上能够过上体面生活,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受限于自己所在的阶层,总归使不上劲。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因先天因素被搁置在较低行政区划的孩子们而言,他们显然没有享受到教育质量上的实质公平。他们没有经济条件能够择校或者跨学区就读,没有社会关系能够实现户口迁移从而合法地跻身优质学校就读。但他们又面临着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竞争。
这样,对很多身处农村底层家庭和城镇边缘家庭的孩子来说,“就近入学”就很难成为他们向上流动的通道,社会身份只能在底层循环。而对那些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教育在他们那儿不仅谈不上公平,更要命的是不健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最重要的父爱和母爱,可以断言,这个群体势必成为将来中国社会的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