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5-01-17 10:35曾秀莹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秦王长征红军

曾秀莹

诗词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诗词浩如烟海,蔚为壮观。诗词为我们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尚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演变,感悟历史真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让诗词导入成为新知触发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讲授《秦的统一》时,课堂导入引用李白的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用诗导入之后,设计这样几个问题:秦王为什么能够扫六合?秦王扫六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这些措施对后来的社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看法就会跃然纸上。又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引用曹操“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进行导入,学生仿佛亲身感受到了诸候割据、群雄逐鹿、田园荒芜、人烟罕见的悲惨场景。然后结合《三国演义》第一回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东汉末年政治经济概况如何?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意义是什么?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倒退吗?通过问题把诗词与新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让诗词成为学生精神阵地的制高点。诗词是中华历代先贤为子孙后代留下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他们开拓创新,永不言弃;他们同仇敌忾,誓死卫国;他们恪守节操,勤劳勇敢;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公而忘私的精神;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少年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古圣今贤是历史课不可回避的人物,教师在讲课时,恰到好处地引用他们的事迹和诗词,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奋斗、去效仿。

让诗词成为理解历史知识的突破点。利用历史诗词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长征时,我引用毛译东的《七律——长征》设计了以下问题:红军为什么长征?长征会遇到哪些困难?长征的路线如何? 诗词赞扬了红军长征的哪些精神?结合自身实践,我们怎样学习红军的长征精神?结合课文和诗词,学生们合作探究学习,感悟了红军长征精神实质,明白了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在学习和生活上以长征精神为指南,克难奋进,开拓创新。

把诗词巧妙适时地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陶治学生的情操,完善复习备考,提高课堂效益,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猜你喜欢
秦王长征红军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