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多维内涵与时代价值

2015-01-17 02:22赵江林
人民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互联互通时代价值东亚

赵江林

【摘要】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反映,是中国从关注自身到关注周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之后愿意与周边国家共同改写东亚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举措。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回应了东亚地区客观发展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关键词】东亚    互联互通    战略    内涵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以来,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完成有关互联互通战略从理念到体系,再到具体部署的构建工作,作为中国全新对外经济开放格局塑造的重要战略支点,东亚互联互通的成功推进将成为实现中国梦、亚太梦关键性的第一步。

中国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出台的背景

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反映,是中国从关注自身到关注周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之后愿意与周边国家共同改写东亚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举措。

首先,中国未来的一部分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来自周边地区,客观要求中国对自身经济增长的关注转向对周边地区甚至世界的关注,并形成相互扶持的关系,与周边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直以来,中国能够保持长期、稳定、高速增长这一局面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例如,1993~2013年中国对世界出口与GDP之比从15%上升为24.1%,最高点是在2006年的35.7%,20年所形成的贸易顺差累计为2.1万亿美元。随着中国向经济新常态过渡,中国未来的一部分经济增长动力将来自外部,对周边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持也同时是对自身经济增长的支持。

其次,互联互通集中反映了东亚国家通过深度合作解决经济增长难题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东亚国家加入地区经济增长行列中,东亚发展中国家正“集体”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积累的过程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处于急剧扩张阶段。根据联合国的估计,未来十年,东亚一年的需求缺口可能就达到6000亿美元。在制度等软件建设方面,东亚国家之间的“联通”水平也亟待提高,如中国-东盟之间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等水平仍较高,尚未实现零关税、零壁垒,双方之间经常存在国内政策衔接不到位进而影响双方已有的合作协议执行的问题。再如人员往来,包括签证等方面仍在阻碍人员交往的扩大等等。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建设,有效缓解经济增长的瓶颈已经成为东亚国家的共同呼声。

再次,互联互通本身就构成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增长动力的一部分,是实现东亚自主增长、规避全球风险的重要途径。长久以来,东亚经济增长一直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甚至为欧美经济波动所左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随着欧美经济实力的下降,欧美等国家难以像过去那样为东亚国家提供市场、技术等经济增长的支持,因而寻求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构成东亚国家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当前东亚国家正在积极致力于互联互通建设,这种自我创造需求、创造市场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使东亚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引领东亚国家走上自主增长的道路。

除上述背景之外,中国实施东亚互联互通战略也有其深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使中国有能力支持其他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繁荣。如果翻阅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对外交往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双边场合,还是多边场合,中国提倡议较多,对地区提供大规模、实质性的支持却相对较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当前中国不仅提倡议,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倡议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金砖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创意就是中国经济实力提升之后对外战略调整的典型性反映。

其次,周边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认同增强了中国推行东亚互联互通战略的便捷性。在2014年11月8日中国倡议召开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中国提出的有关加强亚洲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建设想法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认同,并写入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联合新闻公报》中,该`公报也因此成为亚洲加强互联互通的第一份“宣言”。在双边层面上,近两年中国也与周边国家,如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泰国、越南、韩国、蒙古、缅甸等就加强双边互联互通达成共识。

再次,中国已有的合作基础为互联互通的推进创造了条件。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同周边国家开展涉及贸易、投资、产业、金融、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多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大量的双边合作协议,如货币互换、经贸未来5年发展规划、产业园区建设、人员交流、学历相互认证等等,这些已有的合作为未来的互联互通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构成互联互通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多维内涵

中国有关互联互通战略的具体内容是在综合已有的多边互联互通框架和中国自己提出的战略构想基础之上确立的,并通过东道主伙伴对话会向外宣布的。

由于互联互通至少是两个及以上国家之间在硬件、软件和人文建设上进行的“链接”,且加入互联互通建设的国家越多,效果越理想,因而互联互通往往最先由多边合作机构提出。在亚太地区,较早提出互联互通建设的有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性合作机构。东盟早在2010年10月就发布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提出了东盟的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互联互通和民间互联互通,并规划了互联互通主要项目资金筹措的来源。①APEC于2009年开始启动讨论加强亚太地区互联互通建设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13年10月印度尼西亚峰会上“推进亚太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被列为年度三大议题之一,并通过了着眼点集中于解决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问题的两个文件,即《APEC互联互通框架》和《APEC基础设施开发与投资多年计划》,初步确定了在促进物理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规制框架、完善高效的金融市场、抗灾能力建设、跨境教育、农民赋权等九个领域的实质性合作。2014年北京峰会继续将互联互通列为年度三大议题之一,会议通过了《APEC互联互通蓝图(2015~2025)》,并确立了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作为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式。

中国有关互联互通的倡议是由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的,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简称五通),之后这一内容也被用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中国较完整地阐述互联互通战略体系是在2014年“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在该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将互联互通战略的具体内容、实施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国家进行了全面说明,即“21世纪亚洲互联互通是‘三位一体的联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联通,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的软件联通,以及增进民间友好互信和文化交流的人文联通,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是互联互通的基础和优先。”与此同时,中国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体系,同时也发出倡议,希望东亚各国能够参与到东亚互联互通建设中来。在2014年“10+3”领导人峰会上,李克强提出探讨制定“东亚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建议,目的是促使东亚互联互通能够尽快提到建设日程上来,以尽快服务于东亚地区经济增长。

以上来看,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具有开放包容、交往便捷、利益共享等多重内涵,目的是真切地服务于东亚的经济增长,谋求的是如何增进东亚人的幸福。所谓开放包容即指东亚各国应以最小的壁垒促进商品、资本、人员等流动,并将开放的领域向第三方延伸,在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基础上,不强人所难,最终实现跨界的自由流动。所谓交往便捷是指尽可能消除东亚各国交往之间存在的物理、规则、人文方面的障碍,促进东亚各国在商品、资本、人员等往来方面采用统一的规则,减少用于交往的时间和费用等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通行效率。所谓利益共享是指互联互通能够为东亚各国带来好处,且有利于实现东亚人的共同梦想。

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是集全方位、高水平、高标准于一身的对外合作战略。由于互联互通涉及的范围之大、领域之广、国家之多、问题之复杂多样,可以称得上是亚洲历史上新一代的大交融。在互联互通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无论是项目规划还是资金使用上都必须要有所侧重,通过结点问题的解决,以保证互联互通战略的顺利实施。东道国对话会上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的互联互通战略优先关注的领域,即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优先关注和实现亚洲的互联互通;以陆路经济走廊和海上经济合作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基本框架;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早期收获;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与此同时,中国业已为东亚互联互通建设提供示范性做法,前不久中国已经同韩国和澳大利亚结束了高标准、多领域的实质性自贸区谈判,同时中国也在加紧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成员进入实质性的谈判阶段;另外,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将以“绿色”和“廉洁”为原则进行运作。

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的时代价值

中国虽然不是互联互通倡议提出的第一家,但中国却是东亚互联互通战略的最积极推进者。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回应了东亚地区客观发展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一,有利于稳定和拓展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改变“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习近平在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曾谈及,增长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互联互通涵盖了中国与东亚国家合作的所有方面,阻碍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即为经济增长的瓶颈,消除这些障碍即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即是赋予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纲领性做法。不仅如此,中国的互联互通战略还有利于改变亚洲传统形象,提升亚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习近平在2014年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谈及“亚洲国家必须积极作为,在亚洲资源、亚洲制造、亚洲储蓄、亚洲工厂的基础上,致力发展亚洲价值、亚洲创造、亚洲投资、亚洲市场,联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实现这些目标,互联互通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第二,为未来的东亚合作设计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合作思维模式。无论是时代背景、还是东亚自身的经济增长需要,客观上都要求东亚摆脱传统的发达国家狭隘的合作范围和路径,进入一个全新的合作阶段。中国的互联互通战略正是上述现实的反映和下一个合作阶段推进的践行者。一直以来,东亚国家试图通过“遵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合作路径,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如在合作领域,东亚国家一直在努力尝试以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等软件联通为主,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成员参与并签署的自贸区协议多达上百个。不过,这种过多偏重于“规则”的统一显然不能满足成员实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毕竟,东亚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更是不同于当时欧美国家发展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单一“联通”已不足以满足东亚各国之间未来交往的需要,包含有全方位的“五通”才是题中之义。也因此,建立包括硬件的基础设施、软件的政策制度和人文交流在内的联通才能真正反映诸多东亚发展中成员的利益诉求,也才能顺应东亚地区未来发展需要。

当然,要实现东亚的全方位发展需要在思想与行动上的创新。中国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正在努力引领东亚国家实践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完成互联互通战略的目标不仅需要东亚各国改变传统封闭的思维理念,同时在具体行动上也要突破传统经济发展路径的思维,如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一种创新,通过整合亚洲资源,树立亚洲资金为亚洲人服务的理念,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杠杆效应,以撬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改变基础设施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

第三,有利于展示中国作为新一代大国的形象。互联互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投入往往在一国国内需要政府出面,在地区层面上则需要地区领导者出面。历史上,任何大国在实施对外战略、提供地区公共产品时,都会附加某些政治条款,例如1997年美欧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援助遭遇金融危机重创的部分东盟国家时即如此,由日美长期主导的亚洲国家开发银行在对帮助亚洲国家减贫过程中也是如此。当今东亚发展中国家硬件基础设施资金严重缺乏,而传统上依靠发达国家资助也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发达国家国家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普遍陷入增长的困境,自然对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能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周边发展中国家援助方向也在调整,从过去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投入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等软件建设的投入上。另外,像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限于目标定位和业务方向,也难以满足庞大的互联互通建设的资金需求,例如,亚洲开发银行在2013年仅向亚洲基础设施提供了210亿美元的资助。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正在以新一代大国形象出现在地区乃至世界上,中国提出的东亚互联互通战略正是新一代大国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的体现。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设和丝路基金使用,以及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的优惠贷款等方面,中国打破传统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积极出资支持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款。中国不仅成为当今东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出资人之一,而且也是最大的智慧贡献者之一。向东亚地区输出中国的发展经验,与东亚国家分享经济增长经验,以便相互借鉴和学习正在成为中国关注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做法。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难度之大超过亚洲任何一个国家,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却并没有为基础设施所制约,反而在短时期迅速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期间中国在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无疑对亚洲基础设施提供了“软”贡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一旦走上正式运作轨道,不仅可以借鉴其他多边机构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也可以将中国的经验和做法传播给东亚,加快东亚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速度,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基础设施瓶颈问题。

【注释】

①王勤,李南:“东盟互联互通战略及其实施成效”,《亚太经济》,2014年第2期。

责编 / 张晓

猜你喜欢
互联互通时代价值东亚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发展探讨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基于“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势研究
“互联网+”时代“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模式探索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