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志勇,李毅琳,卢爱萍
(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简称“慢性肾炎”,临床以不同程度水肿、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为特征。慢性肾炎作为一种肾间质纤维化相关的肾脏疾病,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临床上常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抗纤溶制剂、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其临床疗效欠佳,副作用大,复发率高,治疗依从性差。笔者用自拟化瘀清热固肾汤合西药治疗瘀热型慢性肾炎患者36例,并用单纯西药治疗33例作对照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69例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02~2010年河池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的慢性肾炎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33例,女性16例,男性17例;年龄44.82±3.26岁,病程3.85±1.38年;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10例,单纯性蛋白尿8例,蛋白尿+血尿8例,肾病综合征7例;病理诊断:微小病变6例,系膜增殖性肾炎6例,膜增殖性肾炎6例,膜性肾病8例,IgA肾病4例,局灶节段硬化症3例。中西药组36例,女性16例,男性20例;年龄44.60±4.26岁,病程3.75±1.18年;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8例,单纯性蛋白尿10例,蛋白尿+血尿10例,肾病综合征8例;病理诊断:微小病变8例,系膜增殖性肾炎8例,膜增殖性肾炎4例,膜性肾病7例,IgA肾病5例,局灶节段硬化症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病理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肾功能失代偿期血清肌酐80~133 μmol/L;②近3个月内病情稳定,无并发严重感染或心血管、神经等重要系统疾病;③患者知情同意;④中医辨证为瘀热证[2]。
1.3 排除标准 ①肾功能失代偿期血清肌酐Scr>133μmol/L,或肌酐清除率Ccr<80 ml/min;②急性肾小球性肾炎;③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感染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疾病(风湿性疾病,各种脉管炎)、代谢疾病(糖尿病)、凝血机制障碍(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肿瘤(白血病、淋巴瘤)。
2.1 基础治疗 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患者予优质低蛋白饮食,避免感染、劳累及肾毒性药物,有感染者均抗感染治疗,高血压予ACEI类(贝那普利)和(或)ARB类降压药口服,血压控制在120~130/80~89 mmHg;伴肾病综合征者根据诊疗常规加用强的松或泼尼松龙治疗。
2.2 西药组 口服潘生丁片,25 mg/片,每次25 mg,每日3次,饭前服用。
2.3 中西药组 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清热凉血、化瘀固肾的化瘀清热固肾汤治疗。处方:桃仁、川芎、生地黄、当归、丹参、牡丹皮、黄芪、川续断、杜仲、红藤、柴胡、枳壳、生甘草等免煎中药各1包(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003098),水冲服,每日1剂,用温开水冲至200 ml,分2次服。
两组均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均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两组治疗前后检查畸形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记录瘀热证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有无出血、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3.2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指导原则”[2]进行瘀热证证候评分,采用证候积分对疗效进行判断。证候积分比=(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离心尿镜检无红细胞,尿蛋白转阴;证候积分比≥90%。显效:离心尿镜检红细胞<3个/HP,12 h艾迪氏计数<50万个,尿蛋白定量减少≥0.5,70%≤证候积分比<90%。有效:离心尿镜检红细胞(+),0.25<蛋白定量减少<0.5,30%≤证候积分比<70%。无效:离心尿镜检红细胞无改善或加重,证侯积分比<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均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3.4 结果
3.4.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瘀热证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瘀热证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②P <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中西药组 36 23.12±5.87 7.60±4.13①②西药组 33 22.64±6.63 12.23±5.70①
3.4.3 两组治疗前后尿畸形红细胞、尿蛋白、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畸形红细胞、尿蛋白、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畸形红细胞、尿蛋白、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③P<0.05
组 别 n 时 间 尿畸形红细胞计数(×107/L) 尿蛋白(g/24 h) 血浆白蛋白(g/L) 纤维蛋白原(g/L)中西药组 36 治疗前 13.60±4.85 8.50±4.10 21.02±4.75 3.85±0.61治疗后 4.12±0.96①② 4.63±0.85①② 29.30±3.86①② 3.01±0.46①③西药组 33 治疗前 13.50±4.81 8.60±4.50 21.19±5.73 4.64±0.76治疗后 10.13±2.127① 7.87±1.12 21.02±4.75 4.02±1.1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但中西药组较西药组改善明显(P<0.05)。组间治疗前后变化比较:中西药组尿蛋白下降程度高于西药组,尿畸形红细胞计数低于西药组,血浆白蛋白增加比西药组明显(P<0.01);纤维蛋白原较西药组具有显著改善(P<0.05)。
3.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西药组有6例发生齿龈出血,给予止血合剂治疗后症状好转;中西药组未发生齿龈出血、药物变态反应及皮疹等不良反应。
慢性肾炎(CGN)作为一种肾间质纤维化相关的肾脏疾病,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引起微血栓的形成及纤维蛋白的沉积,导致病变持续发展、肾小球逐步硬化,最终导致肾功能减退[1]。防止或延缓肾纤维化的继续恶化,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的发生为本病治疗的主要目的。
慢性肾炎属中医学的“水肿”、“血尿”、“虚劳”范畴;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因气滞、气虚,或因脉络损伤,或因湿热郁久而致血瘀。瘀久化热,热扰血海,迫血妄行,加重出血。血热、血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有中医学者认为,肾纤维化的本质是发生在肾脏的微型癥积,瘀热互结是其病理基础[3]。笔者自拟化瘀清热固肾汤合潘生丁片治疗瘀热型慢性肾炎,疗效显著。方中桃仁、川芎、生地黄、当归、丹参、牡丹皮共用,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为君药;黄芪、川续断、杜仲合用调补肝肾,益气摄血为臣药;红藤、枳壳、柴胡共奏清热凉血、理气化瘀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化瘀固肾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提示:红藤、枳壳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川芎提取物川芎嗪[4]、当归提取物阿魏酸[5]、牡丹皮中的提取物牡丹酚[6]通过抑制血小板中TXB2的生成和释放,抑制环氧化酶反应使血栓素A2的合成减少,发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三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微循环,相当于中医活血化瘀作用。合用潘生丁片,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的强力激动剂血栓烷素A2(TX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使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收缩而减少血液外渗,加速血液凝固,促使出血停止;同时该药还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1的合成和释放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抗过氧化、调节内皮素与一氧化氮的平衡、改善肾小球滤过屏障、改善血小板功能、抗蛋白非酶糖化等作用,并能改善水钠代谢、蛋白质及脂代谢,还能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血液流变学,抑制炎症因子,减少纤维生成等作用[7]。
从本临床研究观察可见:化瘀清热固肾汤合潘生丁片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提高血浆白蛋白含量,致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而无抗血小板凝集药易出现出血、需要监测凝血时间等弊端;因此化瘀清热固肾汤合潘生丁片治疗瘀热型慢性肾炎疗效确切,能显著缓解血尿症状,降低尿蛋白,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出血危险性小,无需特别监护,适合推广应用。
[1]赵瑞宝.慢性肾炎血清FN、ColⅣ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11,26(1):1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9-152.
[3]王永钧,张敏鸥.痰瘀互结与肾内微型癥积[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1-3.
[4]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等.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2013,4(3):44-47.
[5]李曦,张丽宏,王晓晓,等.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6):1025-1027.
[6]郭齐,李贻奎,王志国,等.丹皮酚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9,26(1):20-22.
[7]肖敏.黄芪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J].西部医学,2009,21(3):47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