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根
随着计算机云技术、大数据的发展与运用,互联网与金融业正在深度融合,特别是P2P、余额宝等业务规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更有人担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中的垄断地位,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其实不然。互联网金融发展不仅不会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相反会有利于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效性。
一、支付方式现代化不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虽然以信用卡、电子货币、第三方(非金融中介)智能卡为代表的延迟支付方式降低了平均货币需求,但仍依赖央行发行的货币做最终结算。而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多依赖于货币需求的稳定程度而非货币需求量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货币的使用更有利于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讲,无论虚拟货币的作用和功能未来发挥到何种程度,也无论互联网或其它通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中央银行发行的实物货币都不会消失。
第一,实物货币具有匿名的特点,而电子货币总会留下交易痕迹。一些交易主体,尤其是参与非法交易的主体,只会使用非电子货币进行交易。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获取的非法收入,最终也会将电子货币转换为实物货币。
第二,实物货币具有先发优势,电子货币若要取代实物货币,一定要在其他方面更具优势。虽然电子货币在使用时史加便捷,但需要支付终端等设备的支持和相关的知识准备,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冲抵了其便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第三,中央银行发行的实物货币是法定货币,人们不能拒绝以这种货币进行的支付和结算。特别是考虑道德风险、匿名交易等因素产生的机会成本,实物货币更不会因电子货币的出现而消亡。互联网金融创新只是降低了通讯和技术成本,并非所有的交易成本。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保持统一形式的实物货币是形成良好经济环境的先决条件。从现实的角度看,允许多种形式的货币同时存在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高通胀、非官方货币发行者破产概率增加、非官方货币折价流通等。从未来的角度看,即使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彻底消失这种极端情况出现(几乎不可能),也不会妨碍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因为中央银行只需通过控制短期利率即可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需求的彻底消失甚至会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更为简单。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趋于弱化
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P2P贷款、信托、基金等金融模式都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了不通过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另外,即便融资通过商业银行完成,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方式将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从而降低其所需持有的准备金。但准备金的减少并不会削弱中央银行的垄断地位。因为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可以不考虑利润最大化问题。加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密切相关,作为中央银行后盾的政府,为协调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会考虑重新组织金融市场结构,以保持中央银行的地位。
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对中央银行准备金需求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虽然准备金需求大幅降低且需求的利率弹性降低,但无论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处于何种水平,需求仍大于零。二是当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大于某一临界值时,准备金需求为零。对第一种情况而言,中央银行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调控非借入准备金,只是预先计算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变得较为困难。此时中央银行只需公布其意欲达到的隔夜利率目标,并通过折现窗口供给任何与该目标适应的准备金。随着互联网与其他通讯技术的发展,银行间拆借利率与目标利率之差会更小,但前者的波动性会变大。在第二种情况中,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贷款的影响有限(零到临界值之间),中央银行的操作策略可转变为对准备金存款利率的控制。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等技术进步的挑战,中央银行只需改变货币政策的实现工具便可保持其作用。
从国际上看,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甚至已经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存在也已并非中央银行控制利率的必要条件,但中央银行仍能发挥其作用。在这些国家里,商业银行仍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帐户,用以银行间结算,而中央银行的贴现窗口业务变为“通道系统”。在这种体制中,中央银行确定目标隔夜拆借利率水平,并以高于该目标利率的某一固定值(通常是25个基点)供给任意量的隔夜拆借余额,同时以低于该目标利率妁某一固定值(也是25个基点)吸收商业银行任意量的存款。
三、结算功能弱化不会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银行的结算功能一直受到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的冲击。例如,美国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要求美联储对其支票结算服务标价并参与竞争,或者停止此项服务;互联网金融等进步使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地预测支付流,从而它们在中央银行的结算帐户或是对中央银行结算余额的需求都近似为零;欧洲中央银行不要求各商业银行保持结算账户,等等。甚至认为,任何时时存在交易的金融资产均可用于结算,且如果可以验证交易双方信用,则最终的结算并不是必须在中央银行进行(例如,使用CHIPS等私人结算系统)。在未来极端状态下,如果最后的货币政策执行中介消失,那么政策将如何实施?
其实这种担心有些多余。不管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中央银行的结算功能无法轻易被取代。一是与其他资金来源或去向相比,中央银行是没有风险的。二是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而且向其贷款更加便捷。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也可用于银行间结算。而其他的结算方式,无论是某一家商业银行办理其他商业银行的结算,或者由交割国债等无风险资产进行结算等,都在风险或成本上不及中央银行的结算服务。而且中央银行在结算中的特殊地位还在于中央银行可以同时控制结算余额的供给量及其价格(利率)。也就是说,因为所有法定货币都不存在内在价值,因而如果没有中央银行规定法定货币的价值,那么市场上将出现无穷多个均衡的利率。只有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控制结算余额的存款利率控制其他利率。而由于技术进步导致商业银行不再需要结算余额在短期内还几乎无法实现。
总之,中央银行作为金融神经中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应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以风险为本,实施互联网金融资金链的全过程监测和管理,确保其资金来源、运用、流通合法合规,风险可控。